今天閱讀怒馬上的文章,偶然知道了簡書的存在。
繼博客、麥庫記事后,一直想著給自己找一個合適的寫文字的地方,收納和安放隨時迸發的靈感和想法,尤其是當下的環境,轉瞬即逝的信息太多,如果不每天留出些時間來凈化、沉淀,很容易在信息的浪潮中迷失。
寫東西,需要靈感,但我更相信,要做好一件事,需要長期不斷的堅持,需要能夠抗過一段漫長而孤獨的過程,就如同一個人在沒有方向沒有光亮的森林中行走,不知道這一步是否正確,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么,也不清楚自己付出的意義何在。堅持是辛苦的,但更讓人恐懼和疑慮的是前方的未知。
說到堅持這個話題,我想,所有步入社會的成年朋友們,除了應付衣食住行的基本花銷外,生活中已經很久沒有過迫于外在壓力“不得不做”的事了。很多時候我們為了一個“better me”,想堅持一個好習慣,卻常常無疾而終。健身房里喊著“減肥”“馬甲線”的妹子,成人培訓后期課堂上寥寥無幾的出勤率,回憶這些虎頭蛇尾的行動,是不是也有你的身影?
那么,在毫無外力逼迫的情況下,究竟什么內在因素能讓人堅持?
首先,你需要一個明確的可量化的目標。也就是說,做完這件事你能得到什么。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高考其實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因為你目標清晰,指向明確,付出多少,得到多少,一目了然。
其次,每次努力付出不能過多地消耗你的能量。能量這個詞要怎么理解?它不是簡單的體能勞動、頭腦作業,而是你完成這件事需要花費的時間成本、經濟成本、心智成本等等所有成本的總和。一個妹子想要堅持健身,可是每年8000的年費、來回路程要2小時等等,這些因素都會使一次行動付出更多的代價,從而使事情變得更加難以延續。
第三,努力過程中需要持續獲得正反饋。這一點非常關鍵。為什么現實生活中,很多學霸鉆研難題死了無數腦細胞卻樂此不疲,很多勞模解決技術故障加班加點也不辭辛苦,完全是因為事情過程中獲得的正反饋足夠充足:同僚的肯定、自我的滿足等等。那么一個人獨立做的事情,也需要自己找到正反饋的方式:自己寫文章難以堅持,發在簡書上時刻有人回復,就獲得了即時的正反饋;堅持學一項技能難以持續,那么過程中參加幾次考試或比賽,讓自己的技能得到一點點的認可,也是持續的動力;健身要堅持,自然就是持續關注體重以及體脂率等數字,每一點變化都足以讓人心動。
所以,要持續做一件事,除了目標明確外,還需要不和自己對抗,把消耗能量的因素降到最低(比如選擇距離近的健身房堅持健身、距離近的早點鋪堅持早餐、用方便的app堅持記賬等等),也主動探索出一些幫自己獲取正反饋的方式(比如時不時發個朋友圈得瑟一下)。憑風借力,順勢而為。
好了,最后說說我為什么從麥庫轉戰簡書,寫作雖是一個人的修行,但日子久了難免感到孤獨。在這里,我希望能夠不時挑選些靈感的精華與大家分享,經常獲得些正反饋,(無論點贊還是指正,于我而言只要有人閱讀都算正反饋哦),來激勵自己繼續堅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