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學習時間管理的方法,發現幾乎每個介紹方法的書單上都有一本《奇特的一生》,而且列在書單的榜首。我心里想這本書介紹了什么經典的方法讓這么多人來推薦它?柳比歇夫會怎樣一步步教給我們管理好自己的時間?但是,當我翻開這本書,我發現我完全錯了。我發現自己是如此的功利,與書中的主人公比起來,我是如此的渺小,這讓我感到無比的羞愧。
這是一本紀實散文。讀這本書,似乎作者就是讀者,亦或讀者就是作者,你看到文中所描述的柳比歇夫如何統計自己在每一項事情上所花費的時間,心中自然會生出各種疑問,正如書中所列出的那樣?作者竭力把柳比歇夫這個人描述給讀者,與主人公一樣,并不是向讀者推崇、宣揚這種方法,有時甚至作者也在懷疑主人公如此做的意義。所以,讀這本書,能從中得到什么?全憑讀者自己來思考。
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的紀錄自己在每件事上所花費的時間,每周、每月、每年進行時間分析與總結。練就了他對自己的目標和計劃具有很好的掌控。他不是做給任何人看,他也不強迫任何人接受他的時間統計方法,他只是以他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在不斷的堅持著,因此他的目標一一的實現。
?柳比歇夫、貝克列米舍夫等這些偉大的學者,他們生活并不富裕,他們也經受著生活的苦難和不幸,但從他們的字里行間完全看不出他們的抱怨和消極,因為他們的生活內容并不是苦難,而是成果。柳比歇夫看一本書,不僅僅是看,他會帶著批判細細的去品味書里的內容,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吸收,最終找到他自己的東西。不管是誰的意見,某一個人的或大眾的,都不會左右他的思想。他給自己提出問題,并努力去尋找答案,不畏懼錯誤,不迷信標準。他不偏信上級和他人,他親自調研,用事實說話,而且他敢于說真話。很多人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所以只有少數人成了大咖。
柳比歇夫、門捷列夫這些大咖都有分門別類的愛好,他們會把所接觸到的各種資料整理、分類、保存,不惜花費時間,不辭辛苦,不怕繁瑣,因為這樣做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享受。經過分類、整理后,這些資料在他們頭腦中已形成了體系,當需要某條信息時,他的大腦中便會掃描相關信息,就像從書架上抽出一本需要的手冊一樣,找到所需要的材料。這真是令人驚嘆!
與其說柳比歇夫做時間統計是在向自己匯報,不如說他是在向時間做自我剖析更恰當。他的所作所為,不是給別人看,不為迎合任何人,他只是簡單地在自己對自己做公正的評價。時間統計法成了他即興演奏的樂器,用這個樂器,他愛演奏什么演奏什么。
柳比歇夫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來統計、分析自己在每件事上所花費的時間,我們不禁會想:這樣做不是在浪費時間嗎?有這時間我干點什么不好?那么,您干了什么呢?主人公研究昆蟲學的分類、歷史、哲學、幾何學。。。。還有很多的游泳、看劇、寫信的時間,那么您在沒有浪費的時間里都完成了什么呢?仔細想想,身上冒出一層冷汗!的確,我們在質疑柳比歇夫這樣做是浪費時間時,實則是我們自己浪費了那么多的時間。
我很少能專門拿出時間深入地思考我想要什么?我該如何前行?因為我總認為專門花時間思考很浪費時間,時間那么寶貴,我要多做點事。然而,多做了很多事真的就把時間利用好了嗎?未必!因為,很多時候盲目地去做一件事只會讓我浪費更多的時間,我會發現我做的這件事根本不是我想要達到的結果,它對我目標的實現毫無意義。而柳比歇夫的大腦則是一部出色的機器,它專門生產思想、理論和批評,生產問題。在任何條件下這部機器都能一絲不茍地運轉,一轉就是56年。所以,雖然他淡泊名利,但毫不妨礙他書寫這奇特的一生。也許,在做之前,我真的應該先停下來想一想我想要什么。
柳比歇夫用的很好的方法,很少有人能做到像他那樣。但方法只是方法,只有真正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用在自己身上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且自己享受這樣的過程,并不對此感到壓力,才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