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自媒體平臺的興起,不少人喜歡在平臺上碼字,但很多時候也有無字可碼的困惑。我也不例外,有時候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要寫些什么,看著推送deadline步步逼近,猶如熱鍋上的螞蟻。不過,經歷過一段時間的寫作,我也總結了一些如何收集、整理、使用素材的方法論,下面與大家一一分享。
如何收集素材?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于碼字者也一樣,如何沒有合適的素材,整篇文章讀起來就會感覺平平淡淡,沒有可讀性。那么,如何收集素材呢?
觀影
不少人喜歡看電影,對于碼字者來說,觀影是一種收集素材的方式。電影往往在短時間內圍繞一個主題演繹一個完整的故事,同時也會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一部電影看完,那些被人們討論的臺詞或者是鏡頭均可以成為我們的素材。
除了注意影中的臺詞,電影中的場景也是我們收集的目標之一,收集好看的封面圖片、配圖,也是提高文章閱讀率的途徑之一。
讀書
閱讀也是一種不錯的收集素材的方式。比起電影畫面的直接呈現,閱讀會更激發一個人的想象力。書籍類型多樣,針對不同的書籍也要有不同的側重點。看文學類的書籍著重積累修辭方法的使用,比如畢淑敏的書,多由散文組成,文字優美,運用多種修辭方式。看指導類書籍著重學習如何將內容講明白及文章的架構。
觀察生活
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種收集素材的方式,你每天所見、所想、所思均可以成為你的寫作素材。
-今天上班與同事交流了什么?
-坐地鐵時看到了什么?
-刷微博時刷到什么有意思的話題?
...
如果不留心觀察生活,時間過去了也就過去了。
“所謂觀察,就是觀察你周邊的即時環境——無論何時何地,無論你看到了什么。嘗試用你的眼睛去記錄具體的細節。衣服可能會是一個好的例子。其他的例子包括,自行車的顏色,當自行車騎過時發出的吱吱聲,一個街邊的報攤缺少了一條腿,一群鴿子,一對老年夫婦在公園長椅上親吻,一個男人就著一個棕色的紙袋在喝里面的一瓶啤酒,你偷聽到的兩個年輕人的爭吵,你不小心聽到的一個有趣缺奇怪的對話。用語言記錄下這些感覺,記住,把這些你觀察到的東西,隨時寫下來……”
我曾在坐地鐵時,看地鐵上的廣告,有一個是汪涵為土巴兔代言,我看完上面的文字,同時注意到關于代言人是沒有任何介紹的,只有"汪涵"二字,后來轉念一想,汪涵恐怕是不管你年齡幾何,都會知道的一個公眾人物。由此我想到關于一個人的什么的身份/title的問題。汪涵廣告就可以作為文章的切入點,寫出《你的身份是什么?》一文。
再比如,地鐵上的人也可以作為關注對象,依偎而坐的情侶,哭鬧的孩子,專心玩兒手機的上班族等。有一次我站在地鐵門邊,對著門上的窗戶發呆。我看到窗戶里有人在舞動胳膊,扭頭一看,發現是身后站著一個瘦高的男子,以車門上的窗戶為鏡子,聽著耳機里的節奏,正在練機械舞的動作。當然也有其他乘客向他投來疑惑的目光,但這并不影響他繼續練習。整個過程也就3、4分鐘,卻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雖然目前我還沒有以此作為寫作素材,但是可以先把她放在素材庫中。
生活處處皆素材,人們在做事情時是什么樣子?面對問題會有什么樣的反應?觀察越多,等到真正需要描述這樣的場景或人物時,腦海中是有畫面可以參考的。
就像現在,我用《阿甘正傳》中的經典臺詞“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也不知道你拿到的下一顆是什么”,很形象地描述了我們五彩斑斕多樣的生活,同時也很契合我想表達的——生活中的素材也是多種多樣的,這句引用是很合適的,但是不出彩,因為太多人知道、運用這句臺詞,那么接下來就涉及到下一個話題,如何使用素材。
如何整理素材?
剛開始收集素材時,每次我都會暫時記錄在手機備忘錄中,然后有時間時,再分析素材適合放在什么樣的主題下面,進而再將素材內容簡單記錄下來。
往往一個主題積累到2-3個例子或者素材時,就可以保證這一個主題的內容可以言之有物了,再大概梳理一下文章主題及思路,一篇文章基本就算完成了70%。
我一直是按照這樣的思路來整理素材,但是時間久了,也發現了問題——大部分內容記錄在本上,同時又有多個主題,記得多了,查找起來就不太方便,畢竟紙質筆記本不能像電腦一樣輸入關鍵詞再按回車就都有了。
于是,我將記錄素材的場所轉戰到了印象筆記,并分為三大類別——影,書,其他(廣告語等)。每讀完一本書,記錄下書中讓人印象深刻的話,同時還可以寫寫自己的感受——你對文中的觀點作何理解、整本書的架構是怎樣的、你覺得哪部分最打動人等等,所有你有感而發的內容都可以記錄下來,整理成書評。
觀影也一樣,不同的一點是,針對電影中的經典臺詞要記錄下時間,方便日后寫文章時配圖用。
如何使用素材?
有了米,準備好了器皿,接下來就是加工食材,呈上”佳肴“的時刻。
下面介紹3使用素材的方法。
一 直接使用法
不管是從書中摘抄了什么話,還是從電影中記錄下了某句臺詞,如果與你正要闡述的觀點相契合,可以直接加引號引述在你的文章中。
例如,在《都在講學習,你怎么看待學習?》一文中,我直接引用了蔡康永的話,下面將未引用和引用了的兩個版本放在一起,對比一下效果:
我相信很多事情都有同樣的道理,服飾搭配、化妝、拍照、寫作等等,都是需要花時間去學習的事情,想要有所成就并不能淺嘗輒止。我很怕很怕自己錯過新風景,不想有那種跺腳的遺憾。如果你有足夠想做成什么事情,懶癌癥,拖延癥還有什么是不可以戰勝的呢?
我相信很多事情都有同樣的道理,服飾搭配、化妝、拍照、寫作等等,都是需要花時間去學習的事情,想要有所成就并不能淺嘗輒止。蔡康永說,“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后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我很怕很怕自己錯過新風景,不想有那種跺腳的遺憾。如果你有足夠想做成什么事情,懶癌癥,拖延癥還有什么是不可以戰勝的呢?
讀者更傾向于認可公眾人物說的話,有名人背書效應在,更容易信服你所闡述的觀點。
二 挖掘新角度
我相信每一個堅持寫作的人,都會有自己的素材庫。這就意味著,每個人收集的素材極有可能會有重復的,讀者在文章A中讀到了故事a,在文章B中也讀到了故事a,在文章C中還讀到了故事a,如果你是讀者,你會作何感想?
如果是我,我會覺得無聊透了。
我發現不少主題為“堅持”的文章都會提及一部紀錄片《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對壽司的熱愛及其身上所彰顯的“職人”精神確實是對“堅持”二字很好的詮釋。但是出現太多次反而會讓人覺得視覺疲勞,等我真正看《壽司之神》時,我發現其他的幾個切入點也不錯。
例如,紀錄片中小野二郎談及家庭,他說,“我難得周末在家睡覺,孩子說媽媽有個陌生人在我們家睡覺,我每天早晨 五點鐘起床工作, 十點回家,他們已經睡了,我算不上稱職的父親,我可能更像陌生人,”
當然這句話也證明了他將熱情澆筑在了工作上,同時也塑造了如陌生人般的父親形象。我想起電影《墊底辣妹》,這部電影主要是講學渣女逆襲考取大學的故事。女主角沙耶加的父親是一個強勢且固執的人,偏袒兒子,對兩個女兒不聞不問,但看到沙耶加努力從學渣考取慶應大學,使得他轉變了對沙耶加母女的態度,同時沙耶加也意識到父親其實也是一個有溫度有責任感的男人。
兩部不同的影片,雖然主旨都不是塑造父親這一人物形象,但是我們可以發掘出“父親”這一形象是肩膀、依靠等,如果之后需要寫與父親相關的文章,這兩部電影是很好的佐證材料。所以,我們在使用素材時,不妨思考人們常談及的角度之外的切入點,這樣既可以給讀者帶來新鮮感,也可以鍛煉自己挖掘信息的能力,而不僅僅是滿足于最簡單的表象。
三 闡述自己的看法
不管引述的內容有多么好,與你想要表達的觀點有多么契合,那都是被別人曾經提及的觀點,我覺得寫作最高的境界就是可以闡述自己的想法,哪怕是得出大家都知道的一些言論,談談得出這一認知的過程,是經歷的怎樣了轉變才會認可,而不是別人說出一句話你就點頭說yes。一定要有自己的加工過程。
例如,在寫文章《有沒有一瞬間,你特別想賺錢?》之前, 我相信每個人都喜歡錢,沒有人跟錢過不去,如果我問你,你想賺錢嗎?
如果你回答,當然,我會再問,為什么?可能你會說,我想住大house,想去旅行,想給家人帶來更好生活,想買好看的衣服等等。
我同意以上答案,我也相信這是大多數人的想法,我的想法是這樣的:我想賺錢,我曾經也以為我想賺錢就是為了旅行,為了住大house等等。直到我碰上這兩個瞬間,一是我看上一個旅行的機會,想去但是沒錢,二是我看到媽媽很辛苦,覺得自己畢業一年并沒有給家人帶來什么。這兩個瞬間激發了我想賺錢的想法。可能你會說,到頭來我想賺錢不還是因為想去更多地方玩兒,想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嗎?
沒錯,的確如此。確實跟之前提及的是一樣的,但是我這是經過自己思考的,那兩個瞬間已經深深刻進了我的腦海里,雖然得出的答案是一樣的,但是重點在于思考的過程。
寫文章也是,積累不難,引述不難,難就難在,我們不能做機器人,機械地平鋪直敘,我們要有加工過程,這,才是寫出好文章的終極法則。
文章最后,再來回顧一下方法論:
收集:觀影、讀書、觀察生活
整理:印象筆記分類收集法
使用:直接引用法、挖掘新角度、闡述自己的看法
按照以上幾個方法,不斷積累,不斷應用,你就會如同登上寶座的大boss,可以隨意調遣每一個素材,經過大腦的加工,輸出一篇篇高質量的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