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侵
眉對目,口對心,錦瑟1對瑤琴2。曉耕對寒釣,晚笛對秋砧3。
松郁郁,竹森森,閔損對曾參4。秦王親擊缶5,虞帝自揮琴6。
三獻卞和嘗泣玉7,四知楊震固辭金8。
寂寂秋朝,庭葉9因霜摧嫩色;沉沉春夜,砌花10隨月轉清陰11。
前對后,古對今,野獸對山禽。犍牛對牝馬12,水淺對山深。
曾點瑟13,戴逵琴14,璞玉對渾金15。艷紅花弄色,濃綠柳敷陰16。
不雨湯王方剪爪17,有風楚子正披襟18。
書生惜壯歲韶華19,寸陰尺璧,游子愛良宵光景,一刻千金。
絲對竹,劍對琴,素志20對丹心21。千愁對一醉,虎嘯22對龍吟23。
子罕玉24,不疑金25,往古對來今。天寒鄒吹律26,歲旱傅為霖27。
渠說子規為帝魄28,儂知孔雀是家禽29。
屈子沉江,處處舟中爭系粽30;牛郎渡渚,家家臺上競穿針31。
注釋
1錦瑟:漆有織錦紋的瑟。唐杜甫《曲江對雨》詩:“何時詔此金錢會,暫醉佳人錦瑟傍。”仇兆鰲注引《周禮樂器圖》:“飾以寶玉者曰寶瑟,繪文如錦者曰錦瑟?!泵鳠o名氏《霞箋記?逾墻得喜》:“朱樓里會嬌娘,似春風燕子逢劉盼,蹔醉佳人錦瑟旁?!鼻妪徸哉洹独颂陨?有寄》詞:“我自低迷思錦瑟,誰怨琵琶?”
2瑤琴:用玉裝飾的琴。南朝宋鮑照《擬古》詩之七:“明鏡塵匣中,瑤琴生網羅?!碧仆醪g《和振上人秋夜懷士會》詩:“瑤琴多遠思,更為客中彈?!彼魏嗡e《春渚紀聞?古琴品說》:“秦漢之間所製琴品,多飾以犀玉金彩,故有瑤琴、綠綺之號?!鼻宸轿摹妒试L韓元長》詩之四:“珠樹秋先折,瑤琴我獨傷。”
3砧:受杵之石也。
4閔損對曾參:閔損,字子鶱;曾參,字子輿,都是孔子的弟子,都以孝行見稱。
5秦王親擊罐:《戰國策》載,秦趙會于澠池,秦王令趙王親自鼓瑟,藺相如設計迫秦王擊罐,維護了趙國尊嚴。
6虞帝自揮琴:傳說虞舜曾揮五弦琴而歌,以求風調雨順,嘉惠百姓。
7三獻卞和嘗泣玉:《韓非.和氏》載: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發現了一塊玉璞,三次上獻給楚王,兩次被斷足,都被認為是欺詐,他抱玉哭于荊山之下。后來楚文王使人加工,果然是一塊寶玉。
8四知楊震固辭金:《后漢書.楊震傳》:楊震為東萊太守時,有人趁黑夜送他金子,他拒不接受,來人說這事不會有人知道,楊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說無人知道呢?
9庭葉:庭院中的樹葉。
10砌花:生長在臺階上的花。
11清陰:(1).清涼的樹陰。晉陶潛《歸鳥詩》:“顧儔相鳴,景庇清陰。”唐薛能《楊柳枝》詞:“游人莫道栽無益,桃李清陰卻不如?!痹顗矍洹抖攘洹返谝徽郏骸澳銘僦乔尻幇氘€香千陣?!?2).喻恩澤。宋蘇軾《補唐文宗柳公權聯句》:“愿言均此施,清陰分四方?!?3).謂天氣陰涼。宋梅堯臣《希深惠書言與師魯永叔子聰幾道游嵩因誦而韻之》:“是時天清陰,力氣勇奔驟。”
12犍(音尖)牛對牝(音聘)馬:犍牛:閹過的公牛。牝馬:母馬。
13曾點瑟:有一次孔子問弟子志向,輪到曾點,當時他彈瑟正近尾聲,鏗的一聲將瑟放下,起而作答,有為而獲孔子賞識。 14戴逵琴:晉人戴逵善于彈琴,武陵王司馬晞一次召他彈琴,他不去,當著使者的面摔壞了琴,表示不為王門伶人。
15璞玉對渾金:晉山濤為人仁厚穩重,人擬為璞玉渾金。
16敷:涂,擦。
17不雨湯王方剪爪:商湯時天大旱,湯王乃剪下頭發與指甲,祈禱于桑林,并以六事自責,天果然降雨。
18有風楚子正披襟:楚襄王游于蘭臺之宮,有風颯然而至,楚王披襟擋之。
19壯歲:壯年。唐白居易《晚歲》詩:“壯歲忽已去,浮榮何足論。”宋陸游《月夜泛小舟湖中三更乃歸》詩:“壯歲巧名慚汗馬,暮年心事許沙鷗。”明方孝孺《與訥齋先生書》:“壯歲難恃,倏焉將老?!鼻孱櫻孜洹稓q暮》詩:“壯歲尚無聞,及今益樗散。”鄧溥《自題印雅》詩:“壯歲雕蟲感,除非揚子知。”
20素志:向來懷有的志愿。
21丹心:(1)忠誠之心。一片丹心。(2)又叫“丹寸”、“丹魄”、“丹襟”、“丹誠”、“丹慊”、“丹懇”、“丹愚”、“丹款”、“丹悃”、“丹抱”、“丹府”、“丹衷”、“丹局”。宋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2虎嘯:《莊子》:虎嘯而風生。
23龍吟:《異聞錄》:房管修學于終南山,忽聞聲如戛銅,父老曰:“此乃龍吟也”。
24子罕玉:春秋時子罕為宋國大夫,有人送之寶玉,子罕不收,并說我以不貪為寶。
25不疑金:漢朝直不疑被人懷疑偷金,直不疑用自己的金還他,待此人找到金子后,深感慚愧,以此稱長者。
26天寒鄒吹律:傳說戰國時燕國,天寒而莊稼不生,鄒衍吹律,天氣轉暖,萬物皆生。
27歲旱傅為霖:商武丁以傅說為相,對他說,天若大旱,好以你為霖雨。
28渠說子規為帝魄:傳說戰國時,杜宇為蜀王,號望帝,失國后思之不得,乃化作杜鵑鳥,啼血乃止。渠:在這里為“他”之意。李商隱有:“望帝春心托杜鵑”句。
29儂知孔雀是家禽:《佩文韻府》:楊德祖年九歲,孔君平至其家中,桌上設果有楊梅??字钢唬骸按藶榫抑取保伦鎽暣鹪唬骸拔绰効兹甘欠蜃蛹仪荨薄z:詩文中多指代“我”。
30屈子沉江,處處舟中爭系粽:傳說屈原五月五日沉江,后人做些粽子來悼念他,后來變化為吃粽子,此習相沿至今。
31牛郎渡渚,家家臺上競穿針:七月七日相傳為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唐宮中此晚做高臺,準備瓜果,宮女在暗處穿針,稱為乞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