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魏公子列傳》管窺
一“嚄唶”與“袖”
??“晉鄙嚄唶宿將”,寫晉鄙勇猛強悍,獨辟蹊徑,令人回味。“嚄”,即大笑聲,“唶”,即大呼聲,嘗試著“嚄”“唶”,聞其聲如見其人,頗有些京劇中怒張飛的勁兒,絕非文弱小生所能及。這很像在守護寺廟的“哼哈”二將,鼻子一“哼”,聲如洪鐘,還能吸人魂魄,張口一“哈”,生就一股黃氣,可驅散敵之魂魄。太史公,神筆也!
太史公寫人之絕,我還有新發現。朱亥初被侯生介紹時,說是“此人力士”,此外別無他言。朱亥這個人物很抽象很模糊。但是,當至晉鄙軍中,且晉鄙“欲不聽”時,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僅寥寥幾言,可人物形象卻躍然紙上。四十斤鐵椎,絕非平常人所可承用得起,臂力驚人,此為內;袖子里藏著四十斤鐵椎,你說,這袖子會有多長多寬,如此寬大之袖,定有個魁梧高大結實的身材,就像NBA大中鋒奧尼爾一樣,此為外。一內一外,呼之欲出。隱于屠間,信陵君“數請之”,“不復謝”,后又一“笑”一“俱”,再又一“袖”一“殺”,坦然豪壯,英氣逼人,非前之朱亥,誰人能為?司馬遷之筆,真巨椽也!
二“北鄉自剄”與“公子遂行”
侯生“北鄉自剄”,為何呢?他為何不選擇隨信陵君赴趙呢?這是個很值得咀嚼的問題。信陵君“數請魏王”擊秦救趙,終不能,所以,與食客們去和秦兵拼命。在這存亡之秋,侯生獻一計,即為“竊符救趙”,實事求是地說,這一計是個損招,一下子就把信陵君置于不忠不義的處境中:勾結如姬,入王臥,竊兵符,篡奪兵權,絕非魏之宗室所為,此為不忠;晉鄙“嚄唶宿將”,竟殘遭椎殺,此為不義。把信陵君置于不忠不義之境,似乎還不足以使侯生自剄。另一個重要因素聞就是“士為知己者死”。想當初,信陵君禮賢下士,待侯生之禮周備之至啊,知遇之恩必報;同時,還要看到,侯生作為一隱士,必是“義”字當頭,“義”重泰山,這是士的價值取向。獻計時,侯生就把結局定好了,最終,他也是這么做的。至于年老不能相從的話,皆為托辭而已。
侯生明確對信陵君說要“北鄉自剄”,可為什么《史記》中偏偏就緊接著僅寫了“公子遂行”四個字呢?這個問題恐怕至少要從兩個方面來思考。一是入乎其內,就情境來說,信陵君必會執意請隨,必當悲“泣”萬分,但是偏偏不著一字,卻可徒生出一種悲壯之氣來,雄赳赳,氣昂昂,不成功便成仁,誓殺秦兵,這不能不說是侯生自剄的錚錚誓言激發了公子及眾賓客的“士”氣。另一個方面是出乎其外,也就是思考司馬遷為什么這樣選材剪材呢?固然,司馬遷往往對事情發展的起因予以詳寫,而對這種原因所產引發的最終結果,常常略寫,但是,這僅是表面現象,形式需根據寫作意圖而定,所以,這不足以說明“司馬遷”為何這么剪材。遭宮刑奇辱的司馬遷,嘗盡人間冷暖的司馬遷,剛毅不屈的司馬遷,忍辱負重的司馬遷,此時,多么想再回溯到那遙遠的戰國,多么想能歸附于信陵君,所以,你注意到,在行文中,對信陵君說是一口一個“公子”,何其仰慕啊。“公子遂行”,把對公子的這種贊慕如此巧妙地融入其中,卻又了無痕跡,太史公,真神人也。
三如姬是孝是忠?
竊符救趙,如姬是關乎成敗的關鍵人物之一。文中交代說,如姬三年欲求報其父仇,結果沒有實現,最終公子實現了她的夙愿,所以,有人就說,“如姬之欲公子死,無所辭”,她甘愿去竊符,說明她兩點:一是對父孝,二是知恩圖報。然而,如果僅僅認識到這些,恐怕不夠全面。恐怕是低估了如姬的志向胸襟。
《東周列國志》中寫道,當魏王怒責如姬時,如姬是這么說的:“妾父為人所殺,大王為一國之主,不能為妾報仇,而公子能報之。妾感公子深恩,恨無地自效!今見公子念姊之故,日夜哀泣,賤妾不忍,故擅竊虎符,使發晉鄙之軍,以成其志。妾聞‘同室相斗者,被發冠纓而往救之。’趙與魏猶同室也。大王忘昔日之義,而公子赴同室之急,倘幸而卻秦全趙,大王威名揚于遠近,義聲勝于四海,妾雖碎尸萬段,亦何所恨乎?若收信陵君家屬,誅其賓客,信陵兵敗,甘服其罪。倘其得勝,將何以處之?”除了上段提到的兩點外,這段話至少還說明,如姬是忠心的,竊符救趙是不使魏王失義,而是揚其名。
有人說,如姬的話似乎有些狡辯。這不對。是否狡辯,還要看客觀現實。當時,強秦有虎狼之心,諸位各國只有“合縱”抗秦方能保全,而如姬應該是充分認識到,趙魏唇齒相依,唇亡則齒寒。(※直接資料還未查到,但信陵君是主張“合縱抗秦”的,而如姬素來佩服公子,似乎可說明)。郭沫若五幕劇《虎符》似乎可佐證。
綜上所說,如姬乃一大孝(后來在父親墓前自殺)、大義(竊符報恩,后被打入冷宮)、大忠(維護了“合縱抗秦”的政治主張)。如此一奇女子,太史公未單獨為她立傳,實在是一大憾事。
四朱亥會不會自剄?
這是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會自剄——朱亥是一隱士,隱士知恩圖報,而且是因為侯生的舉薦,才得以任命于危難之際的,現在侯生為義而死,朱亥不自剄何以見其“義”呢?你看,《趙世家》中的公孫杵臼先死后,程嬰待趙武成人后,為“下報趙宣孟與公孫杵臼”,不也自殺了嗎?
不會自剄——朱亥“以為小禮無所用”,是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俠義之士,報答侯生和公子知遇之恩的最好方式,是繼續追隨公子效力,而不是“無所用”的自殺。
怎樣做才是“義”?這的確是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查了很多資料,并沒有交代朱亥是如何死的,不過,最好永遠是個謎。
資料中有兩個材料很鮮明地表明了朱亥對后人的影響:一是詩仙李白《俠客行》中有“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二是“中國最美的村鎮”朱仙鎮,相傳就是因朱亥的故里于此,朱亥死后也葬于此,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