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是一個牛人,一個天生軍事天才,不僅如此,還在治國理政方面也得心應手,是一個出將入相的治世能臣。
吳起直到來到魏國,遇到魏文侯才終于得到了施展才華的機會,為魏國開疆拓土,繁榮昌盛立下了不世之功。
魏文侯死后,年輕的魏武侯即位。魏武侯要挑選一個國相,選中了田文。立下大功,自認文才武功傲視群雄的吳起非常不滿,跑去和田文理論。于是,便有了那場非常出名的辯論。
最后是吳起心服口服。即使真的如此嗎?換了是我,我也不能福氣啊,后來我又想了想,服不服氣,對于吳起來說,明白了自己敗于田文就可以了。吳起,同樣是識時務的俊杰!
如果僅僅是選賢任能,吳起無疑是勝過田文的。吳起做那些事,任何時代拉幾件出來,都能使之傲視群雄。而反觀田文,除了和吳起有這么一場辯論,再無善處可陳!
田文之所以勝出,在于他的出生,在于他的性格,在于以及當時的形勢。
首先是出生。田文是魏國貴族,從小在魏國生活,家族在魏國盤根錯節,和各方力量都有關系,都熟悉。而吳起,則是一個外來戶,而且還是一個名聲不好的外來戶。魏相李悝就說他為人貪名好色,但是軍事能力超強。這樣一個外來的,名聲不好的強勢的人,相對一個大家都熟悉的,利益彼此相連的,為人和氣的。換了是任何時候,任何人,可能都會推薦田文。對于魏武帝,剛剛即位,也肯定更寧愿相信田文。
其次是性格。吳起能力強,爭強好勝,想做的事不避艱險,不擇手段也要做成。殺了老婆換取將位都干的出來。而且對領導,吳起也不善于討好,當魏武侯得意于山川險固是,吳起針鋒現對說國家之寶在于人君之德而不在于山川之險。魏武侯雖然說他說得好,但心里面肯定一句草泥馬!而田文也是老油條,生性圓滑,事情做不做無所謂,大家搞好關系,一片和諧最好。就像單位里一個雷厲風行做事的人,天天懟這個,甚至懟領導。而另一個你好我好大家好,有事沒事小聚一下,三天喝酒,五天唱歌的。群眾基礎好,領導也喜歡。不提他提誰?
再次是做事。誠然,吳起質問田文那些事,田文都沒做,也做不到。吳起都做了,而且做的很出色。但真的到了提拔的時候,可并不看這些的。吳起越是做了那么多事,得罪的人就越是多。許多人因為吳起做的事而損害到了自己利益而恨他,也有許多人看他做成了那么多事而嫉妒他。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所謂做的越多,錯的越多。而田文不做,反而什么錯都沒有。
最后是形勢。吳起成功在于形勢,不能成為相國,也在于形勢。魏文侯時,一心想要開疆拓土,想要強勢崛起。所以需要吳起這樣有野心,有能力的強勢能人,所以吳起能夠建功立業。但此時,形勢已發生變化。就是田文所說的,年輕君主剛即位,大臣疑慮不定,百姓心存觀望,人心不附。這個時候,安定團結,穩定和諧才是第一位的。而如果選了吳起這樣一個有野心有能力的強勢大臣,其他人感到不安全,魏武侯也會感到不安全,甚至可能引發更大的動亂。而田文剛好能縫合這一切,大家信任,善于團結人,和大家利益與共,又沒野心和威脅能力。
吳起和田文都是聰明人,所以才會幾句話就讓吳起心服!
所以,身在職場,智商重要,有能力重要,但更要有情商,能處理好人際關系。當然,這些都是基本的,更重的是認清形勢,古話說的好,識時務者為俊杰。只有認清形勢,順勢而為才能無往不勝。田文意識到了形勢更需要他,所以他能勝出,吳起認識到了形勢不利于自己,所以心服田文為相,甘愿退出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