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那些留守故鄉(xiāng)的日子

大約十二年前,我還在上小學,那時大概六年級吧。以此類推,大約九年前,那是我的中學生活。我的記憶是對這整個時期乃至之前的零散片段,具體是什么時候,我從未追根究底。不過,大概正是因為不受小時間的約束,片段式的記憶偶爾浮現(xiàn)的時候才會讓人回味無窮。

少年的故鄉(xiāng)

搖到外婆橋

很小的時候,我被送到外婆家去生活,冥冥中好像總有個“外來是客”的聲音束縛著我,讓我的性格十分的內(nèi)向。平時我也少言寡語,這使得外婆家的表哥表姐倆人從不樂意理我。

印象中外婆做家務做的很多,飯量也不小,而外公力氣活兒很好,不愛多說話,回到家里一般不干什么。外婆總是把炒好的菜盛好的飯端到桌上,而外公只負責從沙發(fā)上站起來出門右拐去大盆里洗個手回來吃就行了。一般我們吃完了,外婆還在吃,她吃飯慢,也見不得浪費,所以就吃得久、吃的多。其實外婆的飯量并不大,她做了那么多年的飯了,分量拿得比誰都準。人老了,就喜歡把子女的飯都做上,而舅舅又是個不管不顧的主兒,總也記不起回家的時間。外婆不知被放了多少鴿子,每次卻總不吸取教訓。

好像只有我和表哥表姐每次按時回來,飯點最準。

那時表哥的頭像個水瓢,圓圓的帶點兒扁,就像舀水的勺子似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水娃子,有的干脆直接叫水瓢。一開始他還反感,后來就慢慢習慣了,以至于到了最后,一叫準應。表姐機靈聰明,從不吃虧,嘴也甜人也好看。小時候一頭齊耳短發(fā)再配上一額頭齊劉海,活脫脫一個小丸子形象,大家見了都喜歡。可是要是有小孩子欺負她,她可不吃虧,總要還回去,就算家長找來,她照樣雙手插腰,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到后來,大家果真不敢欺負這支小辣椒,反倒是表哥是不是插一腳過來。奇怪了,她這時便無可奈何了。

跟這對活寶比起來,不聲不響的我顯得那么弱、那么不起眼,雖然是親外婆,寄人籬下,又是那么的難以言表。我的情緒一直不高,偶爾有大人來逗我,我也半天不放屁,久而久之,別人也覺得沒趣,就懶得理我了。

不過,內(nèi)向的我依然有個一起搭伴的朋友,他們家就在外婆他們房子的后面。那時候我們上學都不叫彼此,只是頭天放學后約好一起上學的時間,在路口等著另一個的到來。我們兩家屋間隔的中間有菜地,這是兩家的菜地,中間隔了一個壟。這里有一棵小柚子樹。雖然還不高大,但依舊結(jié)出來了幾個果子。那時年少,不知道果子什么時候成熟,那又干干澀澀的青果子被我硬生生摘下了一個藏在了書包里。我也想多扒拉幾個,可是書包不夠大,再多了就裝不了了。一個也好,夠我倆偷偷嘴解解饞了。我倆放學后躲在坡地的大石頭后開始剝開柚子。小小的果子不負眾望,酸得我們眼淚直流。剩下的柚子再也不敢多碰了。等我再次開始吃柚子的時候,我已不知是過了多少年。如果那個柚子并不好吃,恐怕我這輩子都不會再吃了,還好它很甜。

外婆家的日子,讓我心生恐懼的并不是酸澀的柚子,而是可怕的蜜蜂。從家到學校的路并不長,可就是這一段小程的路途,卻讓我心生余悸。那個夏天,我和往常一樣從路邊走過。路邊那棵老樹上不知何時被筑上了一個蜜蜂窩,沒有人注意到。如果不是哪只蜜蜂莫名其妙地蟄了我,引得一群蜜蜂把我團團圍住,或許我的腦子里的蜜蜂只是那個勤勞采花蜜的小蟲。可我卻被蟄得頭上滿是包。外婆拿著針把我頭上的刺一根一根挑掉,驚魂未定的我疼得直流眼淚,整夜都睡不好。第二天遲遲不敢上學。記得被蜜蜂蟄后的第一天,是舅舅陪我走過大樹的。他說蜜蜂怕他,一定不敢來,我就跟在他身后,果然安全了。可是第二天他有事不肯管我了,我不得不一個人去。我在那段蜜蜂路上不停跑,我分明看見蜜蜂追我,雖然沒追上,可我累得頭暈目眩,停下腳步后頭上傷口又痛又癢。后來外婆他們出主意讓我走另一條遠一點的路上學。那條路并不是路,是從好幾家人家的房門前走過。那時家家都是木門上鎖,所以家家也就栓了大狗。一路走一路伴隨著狗叫聲,天知道我有多怕,可想起可怕的蜜蜂,我別無選擇。雖然那是我生命中被蜜蜂蟄的唯一一次,但從那以后,我對蜜蜂的認識更深了一層。可以說是血的教訓吧。

迷茫還是迷糊

陌生的家

在外婆家的時光持續(xù)到了我上一年級的時候,那時爸爸媽媽從外地打工回來了。于是,我被接回了家里,過了一段三口之家的時光。那時為了家用,爸爸還得再去打工,所以不久,家里就我和媽倆人了。我也從一個人的小閣樓上搬下來和媽一起睡。

我們家的房子離大伯家和奶奶家特別近,所以每天中午,哪家做了好菜總會給另外兩家盛點嘗嘗。附近也有不少人家,每家都有同齡的孩子。那時村里只有兩個小學,一條路。倆學校分別在路的兩邊。我們這一片兒的孩子都在同一個學校,上學放學一大群一塊兒,久而久之也就熟了。上學的路很長,可是好多人一塊兒,也就沒覺得長了。這種感覺一直持續(xù)到現(xiàn)在。雖然學校沒了,路翻新了,兒時的伙伴們也不在了,可當我一個人走的時候,我知道家還在那兒,就不覺得遠了。

剛從外婆那兒被接回家的時候,我不叫爸媽,更不叫爺爺奶奶。他們以為我剛回來還不熟悉,就沒管我。我也不知道在沒有稱呼的日子里,我是怎么跟長輩們交流的。或許我根本就不說話,只是躲在沉默的盒子里,背著內(nèi)向的殼,做著一只不言不語的烏龜。爺爺奶奶雖然離得近,但總歸不在一個屋子里,可是爸媽是在一起的,生活中總有不得不叫人的時刻。可即使是這樣,我也不顧尷尬地躲開了。后來偶然發(fā)現(xiàn)媽管爸叫李先生,我也沒頭沒腦地叫,一次沒事、兩次沒事,后來就再也不顧忌了。沒過多久,爸又得出去打工,臨走的時候,我和媽去車站送他,媽讓我叫一聲爸。這要求并不過分,我心里也是愿意的,可話到嗓子眼,我發(fā)現(xiàn)一聲“爸”壓得我透不過氣,我不是不愿意,而是叫不出。就這樣,自從我回來后一直到爸離開的日子里,這么長的時間里,他始終沒聽到那個字。

我知道媽傷了心了,可回家后一切依舊。過了一段時間,我也差不多也快從內(nèi)疚自責中走出來了。我以為,一切塵埃落定,我又可以像以前一樣了。可是事實并非如此。我已經(jīng)忘了是什么導火線燒出了媽隱藏的委屈和怒火。我只記得那天我挨打了,媽一面訴說著不解一面發(fā)泄著委屈。這大概是被蜜蜂蟄后,我受過的又一次痛苦。棍棒打在我的身上,毫不間歇。我知道,媽無非是想聽見我開口叫她,開口叫爸,開口叫所有的人。面對疼痛,我早就妥協(xié)了,可我還是叫不出來。我被媽拿著棍子拖到了奶奶的石磨前,奶奶正在推磨壓玉米面兒,看到這一幕先是一愣,定定地看了我一眼,又抓著磨盤棍繼續(xù)推。媽氣我的頑固,棍棒如碎雨,對我的訓語也變成了哭腔。奶奶的臉上布滿歲月的痕跡,讓我看不清表情。她繼續(xù)推磨,不停地說算了算了。她也委屈,我能感覺到磨盤越來越重越來越慢,她的心也越來越沉。

從頭到尾的哭腔充斥著我的嗓子,我還是沒能發(fā)出媽想要聽的聲音,她妥協(xié)了,拉著我回家去,棍子也不再揮舞,我贏了媽,可我并不高興。一進門,媽再也忍不住了,抱著我一直哭。此時的我收住了哭腔,可我不明白媽在哭什么。

晚上的時候,奶奶做好了玉米餅。和往常一樣,我們家也得了一份。媽拿起一塊給我,我確實餓了,一口吃了個大缺。餅還是那么好吃,可奶奶應該也傷心了吧,我在拗什么。

我不記得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變得和表姐一樣嘴甜了,我會叫很多長輩,也會主動和別人打招呼了。家不再陌生,我也不再怨家人把我扔給外婆了。我被送走的那天,我不知道奶奶多舍不得,或許那時在磨盤上的痛苦,正是她被歲月凝結(jié)的那份不舍。

開窗了會不一樣么

集市印象

我們的小學在小鎮(zhèn)的郊邊,平時上學的日子是不去集市上轉(zhuǎn)悠的。上學的路上有時趕早了,就會看見菜農(nóng)們挑著擔子趕早市賣菜。那時候放假閑下來了,也會跟著奶奶一塊兒去趕集,有時賣點新鮮菜,不過最多的時候是去賣雞蛋。我們那里小戶買賣雞蛋都是以十個十個為整數(shù)來賣。還有個特定的地方,賣雞蛋的都在那里。奶奶的雞蛋是土雞蛋,一般放下籃子后不一會兒就會有人問價。大概是因為確實物美價廉,買主講價不成的時候往往都會挪不開腳,最后還是妥協(xié)原價買了。久而久之,就有了老地方老主顧了,都是一個價位,老主顧往往就認我們的,有時直接不問價一個勁兒地撿。看得我和奶奶心里可高興了。奶奶常說,好東西不怕沒人要。確實是這樣的,奶奶從不說假話,也不哄人,這是那個時候她一點一滴積攢的信譽。現(xiàn)在,爺爺奶奶老了,往往幾周都不出遠門,集市的路又長又遠,就算后來通了公交,坐起來也諸多不便。即使是這樣,奶奶裝雞蛋的小籃子往往還沒裝滿就有人托親戚來預訂了。

那時每每籃子快要裝不下的時候,奶奶就小心翼翼地把籃子從屋子里提出來,在門前空地上數(shù)數(shù)。一個兩個三個,奶奶一個人的時候總要數(shù)兩遍,但是我在的時候,和她一起數(shù),就會省一遍。在記憶中,籃子滿了大約可以盛九十多個雞蛋。等到攢下一百個的時候,就是它們出門上市場的時候了。

我喜歡跟著爺爺奶奶上街,也喜歡在他們趕場回家的時候湊過去幫著提東西。那時的我,藏著小心思,一心想著吃的東西。偏偏爺爺奶奶年紀大了,偏愛一些有味道的吃食,什么小鍋巴、脆餅干、散糖果的,正對著我的胃口呢。我經(jīng)常躥躥逛逛,倒也賺了不少吃的。

和媽一起的時候,也有一起趕集的日子。不過相比零食,媽比較傾向于買水果,她總說水果多吃對身體好。就算是現(xiàn)在回家看爺爺奶奶,帶的最多的也是水果。剛從外婆那里回來的時候,瘦瘦矮矮的,后來媽每周至少兩頓有肉的伙食,加上每天往我書包塞一個蘋果的習慣,我漸漸長個子了,也變得比以前胖了不少。那時的高個子一直讓我自豪,至于長得胖,那也是到了高中了才有所意識。不過還好兩所中學校(初中、高中)的樓梯都比較高,每天上學上百樓梯的來回,也不至于讓體重不受控制。

除了水果,媽唯一樂意給我買的零食就是蛋卷了。那時集市上賣蛋卷的就一家,他們是手動卷蛋卷的。有一塊熱鐵板,往上澆上調(diào)好的蛋汁,一熱一卷,再一散熱氣,蛋卷就成了。一開始,我不喜歡吃蛋卷,覺得甜甜的有蛋味,吃到太脆了還直掉渣,尤其是穿著毛衣的時候,使勁抖也抖不干凈。不過后來一點點大了,人不似從前活蹦亂跳了,這時候重新拿起一塊蛋卷的時候,又覺得一層一層剝下卷兒來吃特別有意思,也不會掉渣,慢慢得就喜歡了。

集市上趕早的多半是趕著賣東西的,尤其是蔬菜。待到中午日頭出來了,蔬菜焉了就不好賣了。同時,趕早賣菜的農(nóng)民們多半趕不及吃早飯,這也就成全了早餐店的紅火。早餐沒什么種類,不外乎包子、稀飯、米粉、涼面。雖然種類偏少,但倘若別的新鮮玩意兒來開拓市場,不見得就能撼動這老江湖的地位。一把軟米粉,下鍋一滾,澆上湯汁,一份米粉便成了。絕對五味俱全,百吃不厭。稀飯就是外頭常說的粥。一般有綠豆和豆?jié){稀飯兩種,尤其是豆?jié){稀飯,有一種豆?jié){的清甜香味,絕對的解饞不貴。小籠包雖然不及狗不理有名,但農(nóng)民的實在正是體現(xiàn)在點滴小事上。說實話,且不說價錢,單是我在外邊吃過的小籠包,沒有一家比得過老街口的皮薄餡大的。賣菜的農(nóng)人們,好多人完事后都到下午了,有一些即使早點收工的,也趕不上家里的午飯了。中午有吃面的,也有吃米的。吃面的多是點一碗刀削或是擔擔面,再澆上我們這里的特色油辣子,絕對是香的連湯汁都沒了。說句實話,那時小胖子的我,不論米粉還是面條,都是連湯汁都放不過的。話說回來,畢竟正常情況下,我們中午都是吃米飯的。街上同樣有米飯供應。有菜有飯,菜一般鋪在飯上,整個碗看起來像是冒出一個頭來,所以我們那里俗話又稱這為“冒兒頭”。吃飯時同桌鄰桌的熱火聊幾句是常有的,吃完再喝上一口潤喉水,互相道別一聲就走,并不問姓甚名誰。在這里,人人可以熟絡,在這里,陌路可以交叉。

這片集市,在我很小的時候,上學路上總會看到挑菜擔子的人,老的年輕的都有,或許年輕有力氣的多一點。但隨著我一點點長大,年輕的賣菜人越來越少了。到現(xiàn)在賣菜的農(nóng)人,除了老爺爺就是老奶奶,他們皺紋越來越重,脊背也越來越彎。從前有力氣的時候,總是挑著兩擔菜,雖然走的慢一點,走走歇歇,但還勉強支撐得住。如今心力不支,但生活還要繼續(xù),他們便從挑菜擔子變成背背簍,然后背簍越來越小、越來越小,可背簍里的蔬菜卻是一如既往的新鮮。老人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要對得起良心。他們一輩子生活在這里,扎根在這里,把樸實的韻味也留在了這里。

老舊的街市除了耐人尋味的溫暖,還有年輕人喜歡的東西。小巷的串串香是我們年輕游子們對老家的一份牽掛。天下美食很多,但小巷的老串串不論怎樣都復制不了。以至于不論是求學的學子還是打工的外漂,一回到鎮(zhèn)子,準會去解解饞才覺得不負此行。這是細長的竹簽串成串兒的食物,經(jīng)過特制的老湯一煮,香汁被吸入食材中,食材的香味又反過來滋潤湯底,遠遠飄香。串的東西熟了之后,拿起簽子就可以直接吃了。一般每家麻辣串店的桌子上都會擺有一盤辣椒面。這是特制的椒面,將香串往上一裹,辣椒面便沾上了,吃起來就會格外香辣。這個量自己可以控制,如果不吃辣可以不要,如果可以吃點辣的,但不能太多,可以輕輕一點,少弄一些。對于想吃辣而又受不了辣的顧客,小店的醋隨時可以解辣。印象中,我的堂妹就特別能吃辣。每次吃串兒的時候總會把辣椒面裹得厚厚的,吃了過后什么事兒都沒有,還繼續(xù)那么吃。這也坐實了她是我們家最能吃辣的人的身份。

小街的舊景,如今回憶起來還恍如昨日。如今它已不像從前熱鬧,當?shù)氐目h鎮(zhèn)府也搬到了新縣城。但老人們還在這里,搬去新城的年輕人一有空,也總會兩地來回。冥冥之中,或許,我們的根早已扎在了那里,不論繁華與否,心總會留在那里。

有糖吃嗎

一個小學生

我回到家上學的時候本來應該上二年級了,但是怕原來學校學的不一樣,基礎(chǔ)趕不上,再加上年齡也不大,媽就聽了老師的話讓我再讀了一個一年級。不知道是不是好多都學過了,一切都顯得輕車熟路,所以我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還賺了個班長當。

那時班里有個同學也姓李,成績也很好,可是家里很窮,還有個弟弟。我們倆做完作業(yè)后對對答案,基本一樣就是標準答案了。我倆商量好不外泄,我們自己得優(yōu),可是她私下卻給了別人答案。后來又有同學告訴我她一份答案收一袋零食,我越發(fā)不滿意了。后來班里要出六一兒童節(jié)節(jié)目,老師定了一個《春天在哪里》的舞蹈,選了幾個小孩兒跳舞,我和她都在。不過因為我個子高一點,不協(xié)調(diào),老師是最后選的我,于是我清楚自己備胎的身份。有缺就上,多了就下。那時整個學校就一個音樂老師,忙得都不得空,每個班都要請她指導。眼看著耽誤下去不是辦法,班主任劉老師就親自上陣給我們排舞蹈。她是語文老師,可是我們都喜歡她,她把自己的大半輩子都獻給了這個小學,我們打心里尊敬她。整個動作一排出來,我們都很喜歡,就照著練起來。后來要買跳舞的裙子了,那位李同學家里條件不好就放棄了表演的機會,我報名買了裙子并頂了她的位子。不過命運總是戲弄人,本以為一切都準備好了,可我在練習的時候突然暈了一下,嚇壞了大家。為了不影響表演,我毫無懸念地退出并把服裝讓給了她。雖然當時我顯得很大方,但我心里并不是滋味。六一表演過后我們便沒說過話了。直到某一次新學期開學,聽老師說她輟學不念了,我的心里才開始有些不好受。大概是因為兩個一年級的基礎(chǔ)過硬,我的成績后來一直都名列前茅。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由自卑轉(zhuǎn)變?yōu)樾⌒〉尿湴粒殖聊蜒砸稽c點變得活蹦亂跳。隨著年級一點點往上,從前年齡不夠的小朋友也漸漸成了我們放學路上的一員。大朋友帶著小朋友,一路說說笑笑倒也熱鬧。我住得最遠,也就理所當然地最后變成一個人回家。由有說有笑一下子變成一個人,小小的一截路程也變得寂靜漫長。這樣的安靜配合著變暗的天空,灰暗的陽光成了我一直想擺脫的對象,于是我想找到一個住的比我更遠的同伴。不用太遠,一點點就好了,至少不讓我一個人。

不久,我真找到了。我們家往后的小路走一段有一口水井,附近幾家都是在這里打水吃。記憶中,媽還用扁擔擔過兩個水桶,雙腿跪著俯身打水。后來,我們就能直接用泵抽水了,那聲音大得吵耳朵,但媽再也不用累了。而我這個路伴兒,就住在井的對面,是個干干凈凈利利落落的小姑娘。她文文靜靜的,不說一句臟話也不調(diào)皮惹事。不知什么原因,中間只隔了一口井,可兩邊人家來往得少之又少,可以說幾乎沒有。就算是對面碰著,能說句話都是少見了。我也聽我們這邊的大人說過他們的黑歷史,可我不管,那都是大人的事了,而我只是找個同伴而已。說實話,我覺得那時候的她真是漂亮可愛,兩條辮子梳得漂漂亮亮讓人羨慕。反觀我自己,就一只順毛啾。后來小學畢業(yè)后,我們就再沒機會見面了。等到我念大學放暑假回家的時候,無意間看見了她一次,物是人非,一切都變了,遠遠看著卻不知怎么開口講話。還好那時她沒注意到我轉(zhuǎn)身就走了,當然這是后話了。

我已經(jīng)忘了當時是怎么說上話的,反正一拍即合就作伴了。我夸她的辮子好看,她很高興,說是她媽給她梳的。我沒見過她媽,但腦子里的印象絕對是心靈手巧。可后來看見的卻是一個白癜風婦人。不過這并不影響我倆,那時的我已經(jīng)知道基本的尊重和禮貌了,沒過多久我們就熟絡起來。一起上學放學,同路人一大群,別人疏遠她,我就靠近她。上學路上,總是由我倆的隊伍匯成后來的一大群,放學的時候,一個個都到家后,最后也有我倆相伴一起。

有時候放學晚,大家都走了,我們一個人先放學就會等著另一個,所以也有只有我倆從頭到尾一起回家的情況。只有我們倆的時候,她會健談很多,我們也會聊聊什么和玩玩什么。聊就聊學校的趣事,小孩子里免不了有頑皮的,所以搞笑荒唐的事情就很多,聊的話題也很多。我們玩游戲一般都玩拍掌,雙手合十,交叉與對方擊掌,并伴著節(jié)奏“你一我一穿花衣,你二我二編小辮兒······”這樣的調(diào)子會說到十,具體的內(nèi)容也記不清楚了。后來這也玩膩了,我們就換花樣。雞毛毽子,跳繩,橡皮筋,抓石子,什么好玩都會玩。記得當時的毽子還是我們自己攢的公雞毛插出來的,雞毛豎整齊后用布包捆住下邊的把,雞毛油光瓦涼的可漂亮了。那時誰的毽子好踢,誰臉上絕對的有光,伙伴們都搶著用。現(xiàn)在跳繩對我來說有些難度了,那時候可妥妥的沒問題。我跳得雖然不比別人快,但數(shù)量絕對是持久戰(zhàn)中的極品。不過當時課間休息就那么點,不能全被我浪費了,所以很多時間我跳繩都是自娛自樂。別人是嫌棄我這持久戰(zhàn)跳繩法的。比起跳繩的獨角戲玩法,橡皮筋可以是多個一起的。人少的時候,就兩個人牽皮筋,人多的時候,就分成兩組,每組好幾個人一起。牽皮筋的一方如果有三個人,就都套上皮筋,一人占一個角,把皮筋扯成一個圍著的三角形。跳皮筋的一方就一人站一個外邊,抬腳勾繩子跳。跳橡皮筋同樣有伴謠,最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馬蘭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一直到“九八九九一百一”。中間誰要是被皮筋纏住了,就算出局了。要是仨人都一路順利,那皮筋的高度就開始上移。高度上移有幾個點,腳踝、膝蓋、腰間、肩膀、頭頂。隨著高度增高,難度也變大,像頭頂?shù)母叨龋话闶菈虿恢摹2贿^也有例外,如果是長腿和高個子,勝算會大許多了。小孩子最喜歡探索和嘗新,再好玩的游戲,玩多了也不過如此。所以跳繩不單單只是甩手向前,到后來還有向后、交叉、連環(huán)交叉等多種玩法。橡皮筋也不僅僅就馬蘭花了。最后連雞毛毽子也變成兩只腳換著來不間斷。這樣下來,抓石子也成了方便又快捷的玩物了,是一個一個抓、雞啄米似的抓、還是一二三順著來,都是有講究的。我們放學路上的同伴們,特別是女孩子,幾乎人手一副石子,一般有七個,都是自己在河邊挑撿的。后來不知什么時候起,沙包也火熱了起來。包著小豆子的布包,邊邊角角被針線密封著,玩的時候,砸到誰誰就出局了。在沒有手機的日子里,這些東西陪伴我多彩的童年,越來越大的時候,我開始覺得幸運起來。

我和她一起跳過繩、扔過沙包、講過秘密,歡歡樂樂倒也長久。那時的我臉圓圓身材胖胖的,再加上一頭短發(fā),一身黑運動裝,活脫脫一副假小子丑姑娘形象。而她一直是文靜可人,大家都喜歡她。后來,我聽說她們班里有個調(diào)皮小子說喜歡她,而且跟班里說她是他媳婦。那時雖然高年級的也有這種口頭耍流氓的現(xiàn)象,倆小屁孩兒結(jié)成一對無非是互相分點零食,沒人時候拉拉手,中午幫忙打打飯,放學一起回家罷了。雖然不知道是哪里來的壞習慣,說惡習也談不上,說風氣也太嚴重,想必這些人長大后回憶起來也覺得荒誕吧。

上學的伴兒

最喜歡的老師

那時在學校,除了伙伴和玩耍的游戲,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老師們了。我們的學校很小,一個年級就一個班,一個班也就三十來人,整個學校的老師加起來只一間小辦公室就裝下了。那時當班長,管收過作業(yè),抱著一堆作業(yè)本去辦公室找老師交差是件超級威風和自豪的事情。辦公室的門總是開著,因為所有的老師都在這里,有課的上課,沒課的備課,備好了的批改作業(yè),隨時都有人在長桌上忙著。他們共用一個大長桌,一人一把凳子,一塊凳子對應的桌子面兒就夠了。這樣簡陋的環(huán)境造就了一個溫馨的氣氛,他們學會了忙的時候不去打擾彼此,閑得時候一起家長里短。碰到不聽話的學生不知怎么教導時,有類似經(jīng)驗的給互相出出主意。就算平時不在工作時間見面,也會友好打招呼。這是個小小的世界,雖然有局限,但不失溫暖。

當時我遇到的班主任姓劉,她教我們的時候已經(jīng)快退休了。大約是因為年齡的關(guān)系,她慈愛溫柔,對待我們認真負責,就像是一個敬愛的長輩。而我們,享受到了的是如子女般的關(guān)懷。在記憶中,她神圣如長輩卻沒有長輩端著的架子。她站在我們的角度,遇到難題會與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就像六一出節(jié)目那次,整個節(jié)目是我們共同的努力的結(jié)果。沒有音樂老師的指導,我們六神無主,我們不知所措。面臨出不了節(jié)目的難題,不得不思慮被當成全年級笑話的結(jié)果。后來我們共同解決了難題,完成了任務。她身體力行告訴我們,困難并不可怕。這在我小小的心頭種下了無所畏懼的種子。我開始學會自己克服困難,一點點解決問題的勝利喜悅成就了我小小的驕傲。雖然這份驕傲曾經(jīng)讓我迷失自我,但當時卻是讓我抬頭感受陽光第一份力量。或許也是因為最后一屆了,她把幾十年凝結(jié)的園丁之情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小心滋潤著我們。事事雖小,但無微不至。想想她為簡陋的學校付出的幾十載年華,即將轉(zhuǎn)身離去的時刻,對她的敬意留在了記憶中最天真的那段年華。

除了劉老師,還有一位年輕的李老師也讓我很喜歡。她雖然沒有音樂老師漂亮,但也不失端莊得體。本來她不教我們,后來被調(diào)來接替劉老師教語文了。都說語文老師讀書多學識高,也就自然而然氣質(zhì)出眾。她是這句話最好的證實。我喜歡她的文學氣質(zhì)和優(yōu)雅的舉止,年輕而溫柔讓她在課堂上游刃有余。據(jù)說她先生也是個老師,是教初中的,具體在哪個學校,那時我并不知道。這也為后來的巧合埋下伏筆。本來李老師教語文就已經(jīng)很得人心了,后來大概五六年級吧,增設英語課,我們這位新的英語老師居然也是她。當時這可讓我們大開眼界了,全能的她更加成了大家喜愛的對象。閑暇時候,她兒子會來學校找她,小小胖胖的,可愛極了。也是通過這個小可愛,我第一次見到了她先生,也就是后來我中學的政治老師兼班主任。當時只覺得他瘦瘦的,也不怎么高,娶了李老師這么漂亮的媳婦,我們都不禁為他高興。當時一面之緣,我萬萬沒想到,他卻成了我學習生涯中的第三位印象深刻的老師。

那時,很簡單

中學的事情

小學的日子轉(zhuǎn)瞬即逝,我就要離開我原來熟悉的環(huán)境,去認識新的同學,適應新的環(huán)境了。中學離原來的家里很遠,媽沒讓我住校,我們就在學校附近的一個地方租了個小房子。就在我入校報名的那天,我經(jīng)歷了我人生的大事,我被媽毫無征兆的改了名字。雖然之前我就被下過通牒,但我說不愿意,媽也沒說什么,我以為沒事了。可后來卻被媽來了個釜底抽薪。記得當時還在老師的辦公室里,中學老師的辦公地比小學的不知好了多少。老師聽媽說我小學成績不錯,統(tǒng)考也考得可以,就問媽我的名字。媽毫無征兆得答了一句“李枚”,當時我便在辦公室哭鬧了起來。媽倒是很淡定,可把老師嚇得夠可以。

媽如此不顧我的感受讓我很不舒服,我一心想著以后有機會一定要自己把名字再改回來。可現(xiàn)在的情況讓我不得不暫時妥協(xié)。在小學時跟別人比,我雖然胖,但還可以用身高自我安慰一把。可踏進了中學校門,和新同學一比較,我反而成了又矮又胖的那個了。再加上這個并不討喜的名字,很快就有搗蛋鬼送我了一個新外號“你妹”。當時我氣不打一處來,可想想自己的情況,不得不自我安慰起來。我一遍遍告訴自己,這根本不是我的名字,反正后來是要改的。就這樣,任他們怎么去說,我不理不睬,好在我成績還行,后來當了學習委員,他們便沒時常掛在嘴邊了。

提到了我那不堪回首的外號,心里的確嫌棄。不過被起外號可并不是我一個人才有的殊榮。就說我們當時的班長,姓于,就因為光腦門比較顯眼,又是班長,所以榮獲“光班”的稱號。而我曾經(jīng)的一個同桌,就因為發(fā)型像個雞冠,就榮獲了一個“雞腦殼”的稱號。那時因為我給他講不懂的題,所以他叫我老大。這也是我頂著那么難聽的外號卻沒有發(fā)飆的原因之一。其實想想,我這外號也不見得是最難聽的。像土狗野雞什么的,也不見得怎么好聽。

本以為自己會記得很多中學同學的糗人外號,不料仔細回想?yún)s寥寥無幾。當時班里外號最響的也莫過于我那個和上邊那兩位了。反過來想,外號也是個體特色和個性的一種體現(xiàn),也是讓人對你印象深刻的一種方式吧。正如歲月如梭,好多同學的名字早已不記得,但這兩個人,我依然記憶深刻一樣。

不過,一些諷刺人缺陷或者是對人打擊很深的代號,切不可強加于人。玩笑歸玩笑,可過了火的玩笑,說不定會變成悲劇。

再說這個學習委員的位子,卻是在班委職位空缺的情況下被班長提了一句才上去的。那時晚間班會,班長主持的,提到誰當學委的時候見大家一聲不吭,就說了一句那誰怎么樣。沒錯,我就是那個“那誰”。當時怕大家區(qū)分不清楚,還特意說是胖的那個(好像是的),就這么神補刀的情況下,我居然沒有反駁。當時班長問了一聲,大家陸續(xù)都舉起手表示了同意。當時我挺吃驚的,平時也不怎么接觸的同學居然也舉手了,就連給我起難聽外號的主,也表示了支持。我就這么糊里糊涂上了,后來累成狗的生活才讓我真正意識到“沖動的懲罰”。

上天總會不經(jīng)意開點玩笑。被起這么個罵人的外號就罷了,無奈班上有個同名同姓的女生,只是她是梅花那個梅。這就尷尬了起來。她學習雖然不好,但溫柔漂亮,絕對的班里一枝花。反觀我,胖胖的,一身運動裝(這不能怪我。爸從外邊給我買的衣服都是特步的運動裝,不穿就浪費了。),完全失去可比性。于是相比之下,我又光榮地獲得了我的新代名詞“肥梅”。這種變相的諷刺又讓我以“內(nèi)在美”的自我安慰化解。我不禁佩服起那時的自己了。

這些小插曲之下,我并沒有忘記學習。意趣相投之際,我認識了一群珍貴的好朋友。當時不覺得,僅僅是因為聊得來才走得近。時間讓我們成長,讓我們沉淀,剝奪了我們經(jīng)常相見的機會,但沒有沖走我們的情誼。如今的我們,即使很長時間不聯(lián)系,也情誼依舊。那時的老張,博學深邃。那時的老姜,柔弱多病。那時的老楊,古靈精怪。那時的老唐,文靜溫柔。還有聰明的老趙和善良的老劉。那時單純,直來直去無所顧忌。老張、老楊和老張,我們幾個最先認識,也膩歪了一陣。后來老張和老趙他們走得近了,我們幾個還吃醋不理她了一陣。可這個家伙心大,啥也沒發(fā)現(xiàn),倒是氣得我們團團轉(zhuǎn)。也多虧了老張這條紐帶,后來我們幾個居然熟絡了起來,漸漸形成了如今固若金湯的七人組。偶爾我甚至在想,以后會不會有給面子的朋友,賞一句“七仙女”,估計我的尾巴會比她們翹得還要高。

在中學同學之中,除了她們,還有一個對我意義非凡。我是獨生子女,她的到來讓我不再孤獨。曾幾何時,我們同吃同睡,一同分享秘密,一起談天說地,不知何時,我們從同學變成了姐妹。我還讓媽認下了干女兒,她現(xiàn)在成了我的干姐姐。

曾經(jīng),她是個上不起學的小姑娘,我們僅僅同班了不到一年,她就要被迫輟學。那時,我們的班主任蒲老師,李老師的先生。是他,專門跋山涉水去到她家里,親自領(lǐng)她重新跨進了校門。我不知道當時老師如何說動了她,如何勸定了她的家人,但他確實讓我們所有人為之感動了。我還記得他領(lǐng)著她推門走進教室的時候,安靜的教室頓時響起了一片掌聲。不知何時開始,我和干姐姐從相識漸漸相知。如果說我的人生一帆風順,我享受著來自家里的萬千寵愛。那么,是她的到來讓我開始珍惜自己的一切,是她的懂事讓我開始成熟。蒲老師所做的一切,是我在之后的生活中即使遇到挫折也對人間真情信任的一份基礎(chǔ)。而她每年回去看望老師的行為,也是我對這份感恩心意的感同身受。

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天使在

尾聲

初中三年,雖然只有小學的一半,但足夠讓一個懵懂的女孩成長起來。那時的吵吵鬧鬧煙消云散,那時的磕磕碰碰一笑而過。回首一望,我的成長,居然是從被冠上這個我根本不接受的名字開始。

我珍惜所有遇到的天真和美好,我感念以往所有的懵懂和純潔。我心目中最童真的歲月從這里開始,也從這里結(jié)束。但溫馨和幸福,會永不休止。

再見,下一站再會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xiàn)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362評論 6 544
  • 序言:濱河連續(xù)發(fā)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xiàn)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fā)現(xiàn)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577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486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jīng)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852評論 1 31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jié)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600評論 6 41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fā)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944評論 1 328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nèi)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944評論 3 447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cè)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108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shù)厝嗽跇淞掷锇l(fā)現(xiàn)了一具尸體,經(jīng)...
    沈念sama閱讀 49,652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nèi)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385評論 3 35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fā)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616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nèi)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111評論 5 36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zhì)發(fā)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huán)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798評論 3 35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205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jiān)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537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334評論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570評論 2 379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

  • 童話里有善良純樸的人 他們說 把所有的年月裝成夢境 能把可怕的事情忘掉。
    留子堯閱讀 164評論 0 3
  • 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的位置,因為你會很受傷。人都是自私的,你對別人好,別人不一定會相同對待。所以,可能還是自閉癥比較適合。
    豬魚閱讀 174評論 0 1
  • 1.生于世間,長于塵土 從哪來回哪去,孤孤蕩蕩的來,囈語而休的去 你在此間長大,也終歸埋葬于塵土之下,或隨...
    心想榮閱讀 602評論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