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原生家庭和解,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
我見:
書中有三個觀點,我很有感觸:
1、任何一個不幸的家庭,只要有一個強迫性人格的人,有這種狀態的父母存在,孩子一定會覺得受人脅迫、陷入困境。沒辦法,因為他一定要強迫你聽他的話。
2、他們通過情緒感染來與人溝通,她需要讓你猜她到底為什么不高興。他們通過情緒感染來解決問題,給你營造一個恐怖的氛圍,讓你覺得壓力很大,你根本不知道今天得罪誰了,父母會把情緒渲染出來。這就是另外一個特征,用情緒渲染來和別人溝通。
3、你失去了情緒的自主和精神的自由。你想要情緒自主,你想要有一些感受,你想表達自己不高興,這在家里是大逆不道的。
4、如果一個孩子得到了父母在情感方面的認同,他不需要每天花很多力氣去討好自己的父母,不需要花很多力氣去照顧父母狂躁的情緒,他就能夠拿出時間和精力來思考自己的人生,拿出時間和精力來認真學習,他的學習效率才能提高,才能有理想,才能努力地去做自己該做的事。
5、接納過去,就意味著這事已經發生了,這就是你這一生中最合理的部分,你沒法改變。你的父母盡他所能了,在他的認知水平之下所能夠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這樣。他把你養大,最起碼他讓你健康地活到了今天,能做到這一點對他來講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我思:聽了這本書,我也回顧了我的原生家庭。曾經我也試想過為什么我要生長在這個家庭,如果我生長在別的家庭又會怎么樣呢?看了越多的書,我越能理解我的原生家庭。雖然我生長在一個重組家庭,有跟我相差很大年紀的哥哥姐姐,他們很陌生,但是我還是很幸福的,我知道爸爸媽媽都很愛我,但是我們沒有能鏈接的點,可能我們都在想相互體諒對方,卻無法做到,我越長大越感覺孤單,有時候雖然我能體諒父母的難處,但是我深深的無力感還是時隱時現。
我印象中的媽媽是一個很溫柔賢淑勤勞能干的女人,她有著中國傳統女人所有的優點,她很愛很愛我,全付身心都是我,從小到大家里最好的,好吃的總要留給我,還記得媽媽說過一次,我去讀大學了,一只雞吃到最后還剩兩個雞腿,媽媽第二天才舍得吃,還一邊吃一邊流淚,她擔心我在大學沒有雞腿吃。直到現在她又是這樣對我的孩子們,拼命給他們夾菜,包括我,還是每頓飯都要不斷給我夾菜,也是造成我減肥路上的最大阻力。這只是媽媽愛我的其中一個非常小的方面。
我媽媽真的是全方位無微不至地愛我,她都在用她認為為我好的方式在愛我,從小到大。但是我長大了,她也老了。特別是我結婚了之后,我選擇跟我爸媽住在一起,因為媽媽很愛我,她一直都跟我說希望跟我一起生活。我先生也同意了,我們一起住了十年了,但是好像我媽媽就是家庭中那個控制欲很強的那個人,她總是很自我,希望我們能變成她心目中那個很完美的女兒和女婿。她會經常在我們面前講我先生的很多事情,我知道只是她都想法,但是無法反駁,因為任何事情如果不按她的想法來,就會按她都想法來說一個試探的語氣,不管這話說出來是諷刺的還是冤枉的,反正這就是是她覺得的事實。這個感覺非常糟糕,每次都是這樣的時候,我的情緒就很難控制,我總會陷入困境,不知道該怎么辦,很煩躁,我想解釋,但是媽媽不愿意聽,我想反抗,但是一旦反抗,就會變成媽媽口中那個已經變了的女兒,只愛老公只聽老公的話,不愛媽媽了。那更加一發不可收拾,最劇烈一次的爭吵,媽媽還會威脅我要離家出走,最后還是讓我的女兒來圓場,我很心痛很無奈無助,我不知道自己可以怎么做,也很害怕自己也會變成自己不喜歡的模樣,也很討厭自己的無力,討厭自己給了我的孩子不好的原生家庭。
我有時候會情愿媽媽不要將全身心的愛都投放在我身上,她可以更愛自己一點,我希望能給她安全感,讓她給自己多點時間空間做她喜歡做的事,也給我們多一點空間,但是感覺很難,因為我是她畢生的作品,我不知道可以怎么給她呈現更好。
所以我感覺這本書很多觀點,我能感同身受,似乎我看到了我是原型。很多人覺得我從小就很懂事,但是不知道為什么我是這樣的人,自己回顧我的原生世界里,感覺我好像總是需要在猜忌媽媽的情緒,總是害怕自己做錯什么,被媽媽批評,令媽媽失望,我越長大越想回報媽媽,越希望她能因為我而開心自豪,所以做一些和她相關的事情總得考慮她都想法和想討好她。
我試過很多方法想去好好跟媽媽說一下心里話,但是說出來的結果會更糟糕,因為她總是覺得我還是小時候那個事事聽從單純的孩子,要是有什么想法,應該都是我先生希望我這樣的,我變了。在外面,我能跟別人相處愉快,他們還認為我是個挺不錯的人,性格開朗,積極向上,熱心腸,工作生活都能兼顧得很好,但是唯獨面對媽媽的多變的情緒,我總是需要小心翼翼的,有時候真的挺累的。在媽媽面前我是沒辦法情緒和感受自由的。
我知道我就是我孩子的原生家庭,所以我想極力改變跟媽媽的相處模式,卻不曾想,我聽這書的時候,發現自己身上也有不成熟父母的影子,有時候孩子惹我生氣了,我也試過冷處理她,讓她一天都惶恐不安地試圖討好我,還要她檢討做錯了什么。我這就是用情緒渲染來和孩子溝通,其實沒考慮到孩子也會迷惘和無助的,倒不如直接跟孩子表達清楚更好,如果孩子又陷入那種,一直要照顧媽媽的情緒化,哪有更多的時間去考慮和認識自己,過好自己的人生呢?要記住這個點,我得好好改。
我媽媽開心的時候是全世界最好的媽媽,但是我不知道她什么時候會突然不開心。我老公有時候開玩笑,她說你不容易吖,我不知道阿媽這樣的性格怎么能養成你這樣大無畏的樂天派。其實,也是媽媽全身心地為我遮風擋雨,讓我幸福快樂地長大,可能現在長大了,我有更多自己的想法了,媽媽卻一直當我是孩子,希望我永遠是那個聽話的依賴著她都小棉襖。
其實我現在都在不斷和媽媽和解,我覺得我能逐漸理解媽媽,是因為媽媽太能干太勤勞,她擔憂得太多,所以思慮得過多。可能以前她的原生家庭環境讓她丟失安全感,她希望從我這里獲取,這些我都能明白。我也和自己和解,我覺得自己很棒,我其實一直在成長,不需要過多埋怨自己無能力改變更多。
想要過好自己的人生,肯定離不開原生家庭,那么我們應該接納它,體諒它,我很慶幸,有個那么愛我的媽媽,在她的青春歲月,她為我奉獻了全部,我慶幸,我還擁有媽媽,她還能陪著我一起變老。可能媽媽更老的時候,她能擁有更多安全感的時候,會變得更加柔軟,那么我以后再慢慢跟她聊聊。感謝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我的原生家庭,讓我訴說了我一直沒有對別人說出口的故事,心情由沉重變為輕松,沒有什么無法溝通和解決的,我感覺我又有了好好過好自己人生的信心,未來一定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