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吸引力法則、心想事成、顯化、彰顯……”從一開始就在靈修圈大行其道。
而這些也是作者在《靈性逃避》一書中所提到的“奇跡思維”的表現(xiàn)形式,以為只要我們的愿望及渴求足夠的強大,能夠?qū)W⒕劢剐湃危湍茱@化我們想要的。
前幾年,大家都瘋狂的歡呼著“你可以吸引任何心里真正想要的東西”,“你可以輕而易舉的過上豐盛的生活”之類的口號。
但顯然,全心投入吸引力法則卻失敗得一塌糊涂的人也大批量的存在著。于是,這兩年又開始改頭換面的泛濫著:教你如何正確的運用吸引力法則,清除“心想事成”之路上的各種誤區(qū)……
可這也是換湯不換藥,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因為真正需要引起重視的是作者所提到的“前理性認知”。如果用大家更耳熟能詳?shù)脑拋碚f,可以說是武志紅所提到的“巨嬰思想”、“全能自戀”,認為“我是無所不能的。只要我一動念頭,世界就該按照我的意愿運行。”
而在披著“奇跡思維”面具的全能自戀中,誕生了大量的靈性逃避。
靈性逃避者為啥對“奇跡思維”情有獨鐘
當我們陷入生活的困境或感到無能為力時,奇跡思維能給我們,特別是給我們的內(nèi)在小孩展現(xiàn)一種誘人的承諾,讓我們仿佛能夠再次看到美好的未來,而不必沉浸于痛苦的現(xiàn)實。
我之前有一些朋友,因為一味的追求活在“輕松富足”的狀態(tài)中,結果欠下了一屁股的債務。但他們無法去面對這種殘酷的現(xiàn)實,于是反而更極端的活在“奇跡思維”里,更大手大腳的花錢,認為只要自己足夠的信任宇宙,宇宙就會照顧好自己;只要更精進的學習并運用吸引力法則,就會有大筆的金錢從天而降。當然,從天而降的是數(shù)目越來越大的債務。
這其實是我們小時候常用的伎倆,當遭遇痛苦或者重大創(chuàng)傷是,會躲到自己的幻想世界里去。這對于小時候的我們是個很好的保護機制,但如果成人的我們還把這些幻想當真,就又全能自戀了。
奇跡思維的一些典型表現(xiàn)
1.過度依賴征兆或執(zhí)著于迷信
之前有個朋友A,想要顯化自己完美的“靈魂伴侶”,于是每天都認真的做著“顯化流程”。而且一旦出門遇到個男人,手中拿著一本自己也正在看的書,或者在出租車里面聽到浪漫的情歌,又或者在街上看到婚車,就興奮的認為這是自己也要出嫁的征兆了,樂呵呵的活在“感恩、喜悅、信任”的狀態(tài)中。
不僅如此,床頭上就貼著符合自己理想伴侶的男性照片,床上也有專為未來的伴侶騰好的位置,天天戴著大師給的“招桃花符”,還在家里按照風水寶位分毫不差的擺滿了粉水晶。結果,到現(xiàn)在連個男友的影兒都沒有。
2.認為宇宙是圍繞自己轉(zhuǎn)的
如果飛機誤機,一定是宇宙要向我傳達某個訊息。完全不顧飛機的誤機率、天氣等因素,其他人被耽誤也是為了配合我的成長。這就是典型的全能自戀與自我中心。
也是靈性逃避者們完全混淆了“事情的發(fā)生是為了教我某些功課”和“我可以從發(fā)生的事情當中學習。”
遇到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是宇宙為了我的成長而故意安排的。比如說喝水燙到了舌頭,靈性逃避者會絞盡腦汁的去想,是我最近的表達出現(xiàn)了問題,還是我無法品嘗生活的美好呢?而完全不去考慮,下次要不要等水涼一點再喝呢?
3.將多變量因素,簡單粗暴的歸結于“奇跡思維”
如果有人向宇宙下訂單“要在一年之內(nèi)賺100萬元”,最后他實現(xiàn)了這個愿望。靈性逃避者們就很容易把他的成功單純的歸功于“奇跡思維”,而可能忽視了這人的賺錢能力,原有的經(jīng)濟基礎,制定的可行計劃,付出的努力等等其他諸多因素。
奇跡思維并非一無是處
1.我們可以利用奇跡思維來進行創(chuàng)造
奇跡思維可以激發(fā)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很多精彩的小說、詩歌、電影都得歸功于奇跡思維,才能那樣的引人入勝。
2.我們的想法的確是具有影響力的
即便我們無法只“心想”便“事成”,但奇跡思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喚醒人們的希望與夢想。我們認為“這個愿望能實現(xiàn)”和“它一定實現(xiàn)不了”的思考和想法對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還是有影響力的。
3.共時性的確存在
共時性是指沒有因果關聯(lián)的事件相遇,產(chǎn)生了有意義的關聯(lián)性。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遇到過這樣的事情,比如說你需要某樣東西,朋友恰好就拿著它出現(xiàn)了;你正在想某個人,那個人就給你打電話了……但共時性與奇跡思維并不是一回事。
所以,我們的目的并不是要摒除奇跡思維,而是要更理性的來看待奇跡思維。并且記住,放下“全能自戀”的心態(tài)才是關鍵。
靠譜的心理學實驗
鼓吹“奇跡思維”的人,還是用了老一套的江湖騙術:如果一個人心想事成,并且運用到了奇跡思維,那么所有人都可以運用奇跡思維而心想事成。
那么,今天,我們來看一個有跟蹤、有數(shù)據(jù)的心理學實驗吧。這是心理學家加布里埃爾·厄廷根曾經(jīng)做過的一個實驗。她曾經(jīng)用20多年的時間研究過關于心想事成的“積極思維”。
加布里埃爾找來德國柏林2所大學的168名女大學生,首先讓她們想象自己最大的個人愿望或者最關心的個人問題,然后按照1-100排序評估她們實現(xiàn)愿望的可能性大小。每個人還需要寫出4個有關實現(xiàn)愿望的積極樂觀的詞或感受,比如感到被愛,喜悅,可以實現(xiàn)等,也要寫出4個消極負面的障礙詞語,比如我太害羞,太情緒化,做不到等。然后分為4組:
“心理對比組”:先觀想2個樂觀未來的詞,然后讓思緒轉(zhuǎn)化到2個消極現(xiàn)實的詞;
“樂觀觀想者”:只觀想4個樂觀未來的詞;
“消極現(xiàn)實組”:只觀想4個消極現(xiàn)實的詞;
“逆序比對組”:先觀想2個現(xiàn)實消極的詞,然后讓思緒轉(zhuǎn)化到2個樂觀未來的詞。
有意思的是,“樂觀觀想組”是遇到現(xiàn)實死得最快的一組。 而”心理比對組“是愿望成真最高的那一組,他們有行動力,有耐挫力,能不斷調(diào)整直到愿望達成。
然而,也不是“心理比對組”所有人都實現(xiàn)了愿望。其中一部分的人在做完心理比對,評估完以后覺得不靠譜,就直接放棄了。
那些實現(xiàn)愿望的人,他們不僅對未來有樂觀的展望,對現(xiàn)實也有成熟的認識,而且還能拿出超強的實干精神。
希望你是夢想成真的那一位!
么么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