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叫無效。
吼叫,我們常常以為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聽從我們的教導,可實際上,那只是自欺欺人的想法而已,實際上收不到任何功效,沒有任何意義,對孩子的心智成熟帶來的只是一種破壞性傷害。
你吼叫,是為了想讓孩子意識到錯誤或問題所在,急切地希望孩子能按照你的要求去做,可孩子卻往往無動于衷,因為孩子在你朝他吼叫時,想的卻是“爸爸媽媽討厭我”,沉浸在自己的負面情緒中,“既然你們討厭我,那我更不要聽了”,繼而產生抗拒行為,拒不按照要求做或聽從規勸,如果你當下沒有及時、敏感覺察出孩子行為背后細微、不露聲色的心理變化,看到孩子一副不理不睬、無動于衷的樣子,頓時火冒三丈,氣上加氣,不自覺你再次吼叫,而且分貝更高,連帶著對孩子新錯誤的指責、批評,還有你的說教,孩子看到你再次發作,意識到“這時候,爸爸媽媽是真的生氣了,這一回我還是老實一點比較好,我就暫時乖一下,爸爸媽媽才會消?!?,孩子會暫時選擇聽話。這一系列過程,你忙著批評,忙著指正,忙著教他道理,告訴他怎么做,而孩子卻忙著關注在自己的一系列情緒變化與應對中,你的吼叫、說教好像被屏蔽似的,一個字也沒有聽見。
孩子缺少自律,未必是父母管教不嚴。事實上,我們的孩子經常受到嚴厲的責罵和體罰,即便小有過錯,我們也會怒不可遏。吼叫,便是其一。這樣的教育方法只會起到負面作用,因為它本身就違背了自律的原則。沒有自律原則作為后盾的管教,不會起到任何作用因。
父母自己不遵守自律的原則,就不可能成為孩子的榜樣,只會成為反面教材。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這句話一點兒也不假。孩子的反應與行為與你如出一撤,驚人的相似。孩子的回答都和你曾經說過的一模一樣,一字不差。
假如你的生活毫無自律,卻強迫孩子有條不紊地生活,結果可想而知。假如你三天兩頭生氣,動不動大聲吼叫,頤指氣使,不是理智而是任由性子管教孩子,又如何指望孩子聽你的話,控制好情緒呢?又有什么意義和作用呢?
在稚嫩的孩子心中,父母就是他們的偶像,神圣而威嚴。孩子缺乏其他的模仿對象,自然會把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全盤接受下來,深深印刻在腦海里,一點點被繪制到他們的認知地圖中,指導著他們成人生活。
父母的心智成熟,是孩子將來幸福生活的活水源頭。
如果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會把這樣的生活視為理所當然。而如果父母的生活混亂不堪、一塌糊涂,孩子也會照單全收。
吼叫,父母缺乏自律,便具有這樣的破壞性。
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不經意,毫不自覺,也不自知,可是,和你生活在一起的那雙小眼睛,卻看在眼里,學到心里,刻進生命里。
為人父母,不可隨心所欲,恣意妄為,我們應當懂得自律。
子不教,父之過。我們承擔著他們的教育責任,我們有義務幫助他們心智成熟。
教育,我們需要心智成熟,而不是依賴吼叫。吼叫,本質上不是教育,而是發泄自己心中的怨氣和不滿。
知易,行難。至少,每一次的教育,我們可以嘗試做些努力。
1、了解情況,忠于事實
我們越是了解事實,處理問題就越是得心應手。我們越是了解孩子的思維特點,教育就越能正面管教,無需吼叫。
在指責與要求之前,我們可以先平靜地問一下孩子,“這是怎么回事”、“你為什么這么做呢”,了解行為背后的原因。孩子的思維不同于成人,他們的考慮與我們的判斷往往大相徑庭。
昨晚臨睡前,我要求女兒把房間窗臺收拾好,看到窗臺干凈了,結果東西全在地上。因為當時不在現場,見此情形,我的本能判斷是,女兒又不聽話了,東西全被她撥在地上,正想發作,當下覺察,也許我的判斷并非忠于事實,也許她這么做有她的考慮,也許我需要了解清楚再行判斷。一問之下,果不其然,因為昨天小雨,窗臺縫隙滲點兒雨,有點兒濕,女兒準備先把東西放地上晾干后,再放進書桌抽屜。
假使只根據大腦的即興反應,隨意動用家長權威,大聲吼叫,將會是一個不愉快的夜晚,雙方的睡眠質量也會受到影響。
2、停頓一下,延遲反應
孩子畢竟是孩子。正因為他是我們的孩子,所以,他才會犯錯誤,一次又一次的錯誤,是孩子成長的良機,也是我們教育智慧的考驗。
我們需要平靜。
平靜,就需要我們停頓一下,延遲三秒再作反應。
延遲反應時,我們可以當下自覺、反省,我這樣做是真正愛孩子嗎?能幫助孩子心智發展嗎?還是只是感覺到自己的家長權威受到挑戰?還是借由發泄自己的怨氣與不滿?
延遲反應時,只要簡單指出孩子的錯誤或選擇暫時忽略問題,我們該干嘛還干嘛去。
選擇教育時機,等孩子情緒平復后,或心情愉快的時候,再和孩子一起梳理一下問題,幫助孩子重新思考、應對。
女兒大班時,我因為身體不便,我們幼兒園最后一次親子秋游選擇不參加,女兒回來后憤怒抗議。我理解她的心情,但情緒表達不當,我選擇暫時忽略,也不作懲罰,臨睡前繼續我們的親子共讀,和往常毫無二致。讀著讀著時,女兒主動對我說“對不起”,我知道孩子自己有情緒調節能力,也有自省能力。我在她主動道歉后,我表示了理解,并和她解釋了原因,簡單幫她認識放棄的意義,以及我們還可以做哪些有意義的補償。
3、一起經受,喚起孩子內心成長意愿
家長的行動,才是最好的教育。
通過你的自律和愛,喚起孩子內心成長意愿,引導孩子變得更好。
你不應該只是做指揮者,而應該做陪跑者。一起跑,你才能知道什么出現身體極限反應。
你在孩子心靈成長的過程中,你在陪跑,你才會了解孩子的問題,才會找到改變的困難和突破口,更重要的是,你真心實意與孩子一塊兒去經受痛苦和折磨,孩子也能領受父母的這片苦心。
女兒睡眠時間長,晨起,對她來說,一直是她的痛苦。因為賴床,曾經幾時,早晨一直是我們家庭的戰爭時刻,吼叫無動于衷,戰火連天。
這個問題,是個教育機會,考驗著家長的智慧。
剛好搬到新住處。我選擇當陪跑者,和女兒一起經受,幫助她克服難關,對我而言,也是成長。
首先,和女兒約定:新環境新改變
接著,我們開始行動,我們訂了兩個鬧鐘,我早一個小時。我親身體會早起的困難在哪里,我發現,鬧鐘一響,很難做到一躍而起,我們身體需要一個漸漸蘇醒的過程,大約需要十分鐘左右,而且一躍而起也不利于身體健康。還嘗試怎么改變賴床的毛病,尋找效果好的早起方法。發現緩十分鐘起,并看半小時書,身體和意識漸漸暖和與清醒起來,這樣起床便沒那么困難了。于是,我把原因和方法分享給她,并讓她自己調整鬧鈴時間,嘗試改變。同時,還讓她嘗試一段時間,一般三個星期,再一起回顧自己的感覺,分享體會。
就這樣,一點一點克服了晨起的痛苦。
也許,在很多家長看來,晨起賴床,只是小事,無足掛齒,不至于如此痛苦,其教育意義也不至于如此著墨。
但是,我認為教育是一點一滴的滲透與影響,如無聲細雨悄然滴入孩子的心田,教育機會正是蘊藏一樁樁生活小事行動細節中。他們未必立刻流露出感激之情,卻可以領悟到痛苦的內涵和真諦。他們會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媽媽愿意陪著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見得那么可怕,而且也未必是太壞的事。我也應該承擔責任,面對屬于自己的痛苦?!?/p>
這就是孩子自律的起點。
也是家長自律的要求。
在孩子和自我的心靈成長旅程上,陪跑者,永遠比指揮者更有影響者,更能助力彼此成長。一起經受,才能喚起孩子內心成長意愿。內驅力才能持久,促進成長。依賴吼叫,是不可能實現彼此的心智成熟。
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最杰出的心理醫生”派克博士指出,Education(教育)源于拉丁語中的educare,字面意思是“帶出來”并且“帶領到”,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并不是把某種新的東西強塞入他們的思維,而是把這種東西從他們人生思維中引導出來,讓它從潛意識進入意識。
我也始終相信,教育只是術,真正的道在于你對教育的認知。
為人父母,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學會怎么自律,如何愛,思考我們希望教育出什么樣的孩子,我們要怎么讓自己心智成熟,去真正影響我們的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家庭教育中,去躬行,去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