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配這個圖的意思是想告訴大家,既要接受現實,又要不屈從于現實。我認為祖國現在的社會完全沒有到達階級固化不可調和的程度,相反,隨著社會的發展,給了我們無限的可能,特別是互聯網的出現,進一步拉近了上層社會和底層社會的距離。我自己認為,這個社會大部分人都是出身于農民家庭,讀書或許真的是這些農民家庭出身的孩子們一條通往上層社會的道路(這里面也包括我,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并且我非常感謝我的爺爺奶奶和父母,在我上學的時候對我不停的叮囑,教育我要好好學習!),雖然這條道路充滿了荊棘,但是總好過看不到希望。 另外,我非常愛我的祖國,對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愛的深沉。
高考成績出爐,全國各地的高考狀元陸續浮出水面,然而最刷版面的是北京的文科狀元熊軒昂這個耿直Boy說的一番話——“現在的狀元都是這種家里又好又厲害的。”
先看看熊軒昂的高考成績表:語文132分,數學150分(滿分),外語140分,文綜268分(全市最高分)。
在接受采訪時,這位耿直boy說了這樣一段話:
高考是階層性的考試,農村地區越來越很難考出來。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能看到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里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一時間,這一番話成了網上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一句大寫的實話,瞬間戳疼無數國人的心!
事實上,這位高考狀元確實說了一句大實話,下面用具體的數據來說話。
2011年高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錄取的新生中,縣城以下的孩子僅占10%左右,中國農業大學,以農業為主線的本科重點大學,2011年高考錄取的新生農村孩子也僅僅占了20%左右。
還有人做過統計,最近幾年,國家重點大學985工程大學30幾所院校吉林省的錄取人數,長春、吉林兩市就占了總錄取人數30%---50%,地級市以上(長春、吉林、延吉、通化、四平、白城、遼源、松原、白山)錄取人數占985工程大學招生人數的80%以上,也就是說,吉林省有30幾個縣級市,他們被985工程大學錄取的學生不足20%。而在考生總人數中,縣級以下考生占吉林省總考生的60%以上。
01
條條大路通羅馬,人家就出生在羅馬
那究竟熊軒昂的家庭有多厲害呢?熊軒昂來自一個中產家庭,這已經不是小康、小資家庭所能比擬的。
北京的中產家庭往往父母都是大學的教授,上市企業高管,著名醫院的主刀大夫、重要的技術科研工程師、擁有尖端技能的高職業素養人或者某些特定行業里尖端的人,等等。如熊軒昂的父母是外交官。
根據瑞信銀行的國際中產標準來統計,在北京上海等地過上體面的中產生活,一個家庭必須儲備起碼1000萬左右才能保證全家人的生活品質。除了擁有堅固難以被摧毀的家庭經濟基礎之外,固定資產外,中產家庭還需要具備家長雙方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有著較高的職業價值或者社會地位、追求健康的生活品質,擁有良好的禮儀等特征,而這些特征將中產階級區與“暴發戶”。
他們家里代步的車一般都有兩輛或者以上,以奔馳、奧迪和路虎居多。他們的孩子上清華附中或者是人大附小,一到暑假就飛到世界各地參加夏令營。
父母的朋友也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認識一個牛津劍橋或者是哈佛大學的教授一點都不稀奇。
我們所謂的博雅教育,國學,戲劇,話劇,高爾夫,芭蕾舞,小提琴等等,是這些孩子的標配。
他們沒有很繁重的課業壓力,所以他們可以發展出不少的第二專長,一身藝術細菌稍微突出一點就能夠到國外參加比賽,畢竟這樣的機會也不少。
他們寒假到海德堡參加豎琴表演,暑假到南非大草原做義工,他們小長假的時候跟父母出國旅游,一切都顯得非常自然。
這就是中產,跟很多普通家庭晉升起來的小康、小資族不同。他們同樣能周末看電影,逛街購物,進入高級餐廳,更重要的是能夠來一場走說就走的巴黎街頭喂鴿子,能給孩子支付美國夏令營的時候,眼睛也帶不眨一下。
申請大學時候,或者是找工作的時候,非常容易被這些孩子碾壓。
畢竟,你一個恨不得一天18個小時都用來學習的書呆子,是沒有辦法和他們閃閃發光的簡歷相提并論的。
和三線城市的小書呆子們相比,他們活潑,靈動,成熟,還有恰到好處的天真。
你如果是面試官,你都會嫌棄你自己。畢竟,你努力的天花板,也只是別人的起點而已。
條條大路通羅馬,沒錯,可是那個孩子,人家已經在羅馬了。
02
精英家庭孵精英 寒門難再出貴子
聽到熊軒昂的話,不禁讓我想起:“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句話。雖然在上小學時,經常聽到老師在上課時這麼樣罵我們,但現在想想也是合情合理。
熊軒昂的話很有意思,他說他地處在北京這樣一線的教育資源“大國”,擁有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擁有很多通向教育的“捷徑”,而這些是農村地區的孩子無法享受到的。
請注意“捷徑”這個詞,換句話說,同等的高考應試門檻,其實還是有通向這個終點的學習“捷徑”,而不是一味死磕課本、題海戰術。
2013年高考北京文科狀元孫婧妍
無獨有偶,作為2013年的北京文科狀元孫婧妍也曾在采訪中,孫婧妍也分享了很多父母對她在閱讀上的教育,為了選購了很多書本,給她帶來了良好的語感,最后還是那句話,她的成功也是“水到渠成”的。
換句話說,這些教育里的精英學生,從小的時候就接受綜合性的教育,擁有名師提點如何只做“一題”就能精通同類的題目,這就是“捷徑”。他們擁有大量的閱讀,作為自己的素養沉淀,而這些是一些普通家庭或者農村學生所無法做到的。
曾經在教育圈里聽說過這樣的情況,同樣是考上北大的文科生,大城市來的學生對國外的作家、名著里的話侃侃而談,而小城市、農村來的學生卻半句話都答不上來,唯獨能對課本指定背誦的段落倒背如流。
高考狀元中,現在普通家庭的孩子已經不會成為狀元了。
精英家庭注定孵化出精英,而寒門的子弟往往孵化不出貴子。因為一個家庭的經濟硬實力、父母的軟實力,奠定了一個孩子的學習能力、眼界高低、執行力、膽識與魄力。
03
中產家庭不可忽略的軟實力
真正好的教育,真的不是只讀書,是父母的格局。中產階級的家庭除了有固定資產、流動資產之外,還有個人的能力和價值、社會地位、教育素養及其生活品味。
年輕時的蔡康永
蔡康永從小就看《紅樓夢》,9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評劇,因為他的媽媽是上海名媛,他的爸爸是知名商人和律師,太平輪就是蔡康永家的輪船。
蔡康永說,爸爸對于他唯一的要求,就是要讀到碩士,而且是一流大學的碩士。蔡康永爸爸的好朋友,親筆寫了推薦信,讓他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念書。
高曉松的爺爺高景德,是中國著名的電機工程教育家、工程專家,曾任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科研處處長、副校長、校長等職;外公是著名力學家張維,曾任清華大學教務長、副校長,是深圳大學首任校長;外婆是北航大創辦人之一;爸爸媽媽都是清華的教授,媽媽還是梁思成的學生……他從小在清華校園里面的二層小樓長大,說,他上清華的時候,想要輟學去玩樂隊,媽媽說,可以。你要是分文不拿,能在天津堅持一周,我就讓你玩樂隊。
這是父母知道人生精彩,不只是上學這一種可能。
其實這樣家庭的小孩子最讓人羨慕,可能是像文科狀元這種,他們從小就見多識廣,他們能享受最好的,也見過最差的,他們的父母不是讓他們死讀書,他們的父母的教育,就是讓他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是的,這位狀元同學其實道出的,正是一個長久以來都有的問題:階層分化。
那些真正跑贏同齡人的年輕人,是擁有見識+知識+格局的結果。
有時候因為教育資源的不公,農村的孩子重復著低水平的勤奮之路,讀書、早起、背誦、做題、人海戰術等等。其實,那些大城市的孩子,不是贏在勤奮上,而是贏在他們擁有的教育資源讓他們擺脫了低水平的勤奮,可以去培養思維和格局。
沒錯,資源的不公平確實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大城市的孩子獲得優質資源的成本低于農村的孩子。
有知識不一定能改變命運,但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這的確是個問題。從此,寒門再無清華北大……
04
沒有硬實力,一切都是白搭
社會階層的分化,就擺在那里。
近年來,“農民工二代”、“貧二代”、“富二代”、“官二代”、“壟二代”(全家幾代人都在國有壟斷企業)的概念日漸清晰,人們感到改變命運的渠道越來越窄。
這個社會財富階級化、教育資源階級固化是一個事實。不愿意承認的人,只不過掩耳盜鈴而已。拒絕、否定、不接受不等于不存在。認清事實,反而對個人、子女的生存和發展更有意義和價值。
既然中產階級孵化精英,那么我們是不是應該去追尋中產階級之路?中產階級之路究竟有多遠呢?答案是很遠。
多數的中產階級是上一代中產階級帶出來的,而只要不出意外,他們終將帶出下一代中產階級。這是一個家庭的硬實力、教育素養的日積月累的沉淀與代代相傳。
作為“脫貧”、“奔小康”、“小資”階級的我們,沒必要盲目去追尋中產階級。因為中國每天每年都有很多家庭死在去追尋中產階級的路上。當你硬實力湊不上來的時候,要懂得服軟。正如我前兩天發的文章《有一種成熟叫認慫》說的一樣:
即使是在這個時代,“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仍然是金科玉律。
或者準確地說,正是因為在這個時代,我們更需要按照自己的能力來決定未來的行動。
一個成熟的人,必然有著認清現實的自知之明和延遲滿足的精神力。
大多數人的痛苦,源于他們不能接受一個現實:有些欲望就是無法達成。
作為中產以下階級的人,其實認清現實比盲目攀比更重要,尤其在教育這個方面,能做到帶孩子出國看展覽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做不到,簡單的去復制中產的生活方式實際上意義不大,因為這些方式對于他們自己的能力是跳躍式的。
缺乏基礎和積累,這種跨越式的嘗試,很難達到中產們一樣的效果。就像同樣是去名校,若孩子本身太缺乏基本的素質教育,跟不上別人的節奏是常事,甚至只會發展出一份自卑的情緒。這也是為什么社會普遍對于鳳凰男鳳凰女們看法不好,大概率來看,很少有人能夠在階級跨越這件事上表現優秀。當然你要跟我死磕有不少優秀的典范,我當然承認,但那很少,且難。
只是說這些家庭需要認清現實。能夠在既定條件下給孩子提供最好的,已經是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了,這一點是家長,以及特別是孩子應該認清的。
而另一方面,如果家長愿意肝腦涂地奉獻自己,也不能抱有揠苗助長的心態,因為你們想要的結果不是簡單地一次賣房子可以達到的,因此抱著必然收獲的心態來給孩子壓力也毫無意義。
所以最好的選擇是什么?不是去教育孩子,而是教育自己,如果你自己沒有階層上升的愿望和持續的行動力,又怎么可以寄希望于一個孩子草雞變鳳凰,一代人改變你們家族的宿命呢?
與其望子成龍,不如自己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