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書籍那刻,我深深嘆了一口氣,內心還在洶涌翻騰著,怎么想也不會率先看完朋友寄過來的《一問一世界》,這本是由楊瀾、朱冰著寫的書籍,但我還是花了一星期時間看完。
十一月份我看了十本書,但唯獨這本兩百多頁的書籍,我用了一星期才將它看完,不是因為我看書慢,而是它太精彩。我需要用筆記去記錄某些東西,包括句子、思維、對話的藝術以及自我思考的部分。
對此我還發現了原來我的字是如此之丑,所以通過一星期的堅持,我逐漸改善了我那丑陋不堪的字樣。這也是得益于簡書上一篇文章,里面講述了練字和毛筆字之間的區別,他提及其實練字可以很簡單,而毛筆字就沒那么容易的觀點,秘訣在于思考。與這本書一樣,用思考的態度去看這本書,收獲將會不止一點點。
1.一問一世界-每個故事都有開篇
蕭伯納曾經說過:“一個理智的人應該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會想去改變換環境適應自己。但歷史是后一種人創造的。”
面對環境潮流的改變,這并沒有什么不好的地方,這就是我們所處的一個時代現實,我們必須要面對這樣的一個現實環境。
在楊瀾看來成功的首要意義在于做自己。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妄談創造歷史,但做自己是可望可即的事。好的主持人要做到無論面對、何時、何地、何人都能有話題、有問題。簡單的問題,好過復雜的問題。
她也在職場上不斷摸索,包括其中的一些門路,有時候在訪談中難免會問到令對方尷尬的問題,例如:一些傷心往事、一些悲情、隱私難堪的事情,這時候誠意很重要。讓嘉賓知道你并非刻意為難,而是更關心事實真相。
采訪其實像一場探險,是一種對人心的探險。帶著好奇心去探索,訪談就會變成一次有趣的旅行。 ?--楊瀾
面對不一樣的人物,需要做不一樣的準備,包括著裝打扮、行為禮貌、準備提問的問題、問題深度與廣度的挖掘、燈光場景的擺放等等,當然這些工作都要事先安排好,否則訪談工作就會亂了套。對于采訪來說,這是一種對心靈的挖掘,讓世人了解不一樣的嘉賓,所以帶著好奇心往往會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2.一問一世界--沁心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接受過兩次楊瀾團隊的訪談,對于遠見方面,基辛格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真正的遠見就是透過迷亂的現實看到世界未來的模樣。”
事物有其本質性,如果被迷亂表象遮蔽雙眼,那就很難看到世界未來的模樣,對此楊瀾也提出應該做正確的事,只要是應該做的事,就馬上去做的觀點。
睿智,有時候不在于別人指點了多少迷津,而在于能否在恰當的時候,給自己一個正確的選擇。
當楊瀾開始創辦高端的訪談節目時,她確立了品牌核心定位:一對一的高端訪談節目。
并且開始物色人員組建“夢之隊”,她的團隊更換過,從上海到北京的過程中進行了一次大的轉變。
從1990年到2010年楊瀾團隊奔赴海內外,欄目發展的同時也經歷著許許多多的挫折和磨難,其中讓我映像深刻的是:面對于不斷發展的時代,電視節目的收視率決定了很多要素,而楊瀾需要考慮的是有沒有必要更換節目的定位。也可以換成要不要隨波逐流這件事情上,我覺得這讓人很糾結,當賺錢盈利與夢想沾邊的時候,有很多時候初心就會動搖改變,而她讓我看到了短暫的“結局”。
這本書讓我感動的是:“丈夫吳征的支持、團隊的用心、楊瀾的專注以及每個被訪問者的故事。”
每一件事情都沒有那么簡單,對于采訪者的確立,事先團隊需要做的工作,包括楊瀾的用心準備都體現著這個團隊的專一和用心,用愛澆灌的未來,我很喜歡。
從《一問一世界》里,我學會了很多,包括如何閱讀一本書,學會思考,事業與時代背景的切合。遇到突發事件時,應該懷有怎么樣的心態去面對等等。
對于楊瀾來說,某種意義上,世界是用來問的......世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比進入他人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打開你自己的世界。 ? --楊瀾
看完了整本書已經是凌晨2點鐘了,頓時感覺腦袋里面多了許多人物與詞匯,更多的是這趟穿梭在1971-2010的時間點上。讓我看到了許多當年大事件,包括紙媒到電視到網絡的一個發展過程,從20世紀一下子來到了21世紀,同時也看到了楊瀾的努力與成長,“夢之隊”的組建以及一個訪談節目的成長軌跡等等。
有很多話是無法是言語表達的,我選擇用心去記錄,楊瀾是一個很優秀的“記者”,是一個敢闖敢拼為國人發聲的“記者”,包括她為國家所做的許多事情都值得讓我們敬佩,讓我們學習。
關于藝術你可以看這本書;
關于夢想與理想你可以看這本書;
關于創業成長你可以看這本書;
關于女人面對家庭與工作的選擇你可以看這本書;
關于奧運往事以及奧運明星故事你可以看這本書;
關于自己內在你可以看這本書。
你會和我一樣,或多或少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