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目標做選擇,而非用利弊做判斷。”
這句話是我說的,而啟發我說這句話的,是一本書和一個與同事發生的故事。
18年7月的一個晚上,曾經的下屬給我打了個電話:“迪迪,我要去北京嗎?”
公司要做人員調整,想將一個做培訓的她從深圳調到北京。而我猜測,這次的調整, 她會被作為人事經理的候選人儲備著。
我沒有馬上回復她,反問她:“你還記得面試的時候,你跟我說,你以后想做什么嗎?”
她說:“我以后想做人事經理。”
我再問:“你覺得這次調動,能讓你這個目標更近嗎?”
她說:“那我知道了。”
很快,我們結束了對話。我認為,她會很快做一個決定。
但后來得知,她有想了很多:
好不容易從沈陽來到深圳,就是為了脫離爸媽對自己的干預,現在去北京,爸媽更容易掌控自己的生活了;
跟現在這個上司的個性很互補,工作很合拍,也能學到很多東西,上司能帶著自己彌補自己的短板;
在這個深圳這個城市,認識了很多朋友,舍不得離開他們……
她猶豫了,想拒絕這次調動。
作為把她招進來的人,看到她這么猶猶豫豫,我忍不住了,很嚴厲地問她:“你到底還記得自己為什么要來這里?”
經過那次“激烈”地溝通,她去了北京,而且在今年6月,她晉升為華北區的人事經理了。
事后,我有問過她:“后悔這次選擇嗎?”我記得她跟我說:“不后悔呀!”
就是這份篤定的回應,我更堅信——要用目標來做選擇。
這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里,第二個習慣的啟發——以終為始。
人生充滿了各種選擇,每個選擇都有好和不好,而我們經常在這些選擇的好處和弊端中沉溺,讓我們在ABCDE各種選項中充滿了徘徊。選了A,覺得B挺好的;選了B,又舍不得C。就是這樣,我們在選擇面前總是心煩意亂,舉棋不定,耗費了心神,又浪費了時間。
而以終為始,把終點當做是我們起點,把目標當做我們現在做選擇的依據,思考哪個選擇更有利于目標的實現,就可以擺脫選項本身利與弊的干擾,更快更堅定的做出了自己選擇。這時候,我感覺做選擇的過程,會更加神清氣爽。
今年5月,公司安排我去負責一家門店,做門店的店長。一個培訓經理,跑去做門店店長,看上去這是一個很大跨度的變化。
當我面對這個安排的時候,我耳邊有很多不同的聲音:
呀,去寶安做店長呀,你住龍崗,那每天上下班得多遠呀;
哇,你做店長了,那就沒有了周末,你的社群活動怎么辦呀;
做店長挺好的,收入也變多了;
做店長不錯呀,公司想要培養你吧……
這些聲音,很奇怪的,不停相互辯論,做店長的好和不好;那到底做,還是不做呢?
其實,我做這個決定,不到半天的時間。我答應去做店長,因為我想去當老板。
在今年年初,我萌生了一個想法,以后,我要創業,自己做老板。而我們的店長,就是一家店的老板,大大小小都要管,我想體驗做一個老板。
所以,不管上下班的距離多遠,我從來不會抱怨;盡管沒有時間運營社群,我也甘愿做出取舍。我為我的目標做了一次奮不顧身的嘗試。
而我在做店長的期間,每發生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像是幫助我的員工晉升主管,完成挑戰的業績目標,拿著獎金請全門店的小伙伴喝奶茶、聯系物業做二展、和其他職能部門爭執、處理顧客投訴、面對淘汰員工的不被理解,面對供應商莫須有的投訴,國慶7天從早到晚地直落,我都格外投入,格外珍惜每個事件的經歷。
這一切好與不好,都包含在做店長的這個選擇里。因為以后想做老板,這些好和不好,都是以后可能會遇到,并且需要面對的,所以這個選擇的一切都會被欣然接納。
而我很慶幸自己做了這個選擇。
也因為做了這個選擇,我年底會有一筆豐厚的獎金,HR告訴我,估摸有二十萬上下。
但是,我又根據自己的目標,想要的目標,做了一次選擇,放棄這二十萬,在年底離職。
因為我的目標呀,我以后想做教育方面的老板,我要精進的,除了是老板,我認為還有自己的專業,我有機會去到一個更大的平臺,做我想做的人才培養,去精進自己的專業。
的確,這次的選擇過程,我也是焦慮的。
我這次好像要撐到過年,拿了這筆獎金;
我好像不應該在這大環境都不好的情況下辭職;
我好像不應該在已婚未孕的28歲辭職;
我好像不應該在老公工作還沒穩定的時候辭職
……
這個選擇,好像有很多不應該。
但是,這個選擇,讓我擁有更多時間,讓我擁有更多熱情,讓我擁有更多離我目標更近的可能。
因為目標做的選擇,一切利弊都沒有了應該或不應該,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