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關西尋櫻
邂逅日本,是從川端康成,村上春樹,高木直子等作家的筆下,是在山口百惠,巖井俊二,黑澤明等的鏡頭畫面中,我雖然未必熟悉這個國度,卻又有著牽絆不清的理由想去一游。
四月初,早櫻稍稍綻放枝頭,我已經站在大阪城堡前頭,那有幾分巍峨的日式塔樓和我在愛丁堡看到的城堡不可同日而語,想起出行前朋友的話語:日本是小山小水小地方,看景的話你會失望,所以就看下風土人情吧。
日本留下了多少分我們大唐的風韻?在大阪的熱鬧街頭,我毫無新奇之感,而傳聞中好吃的日本餃子和拉面也沒有留下任何深刻印象,所以第一面,我覺得日本只是個平淡姿色的女子,恭敬而來,淡然離開,我沒有記得她的任何風貌。
大阪堡有著豐臣秀吉的痕跡,但是除了電視介紹和廣告,這位據說猴子般樣貌的男人早已經淹沒在歷史洪荒中,當年被戰火吞沒的橋,現在只有在畫面中展示當年的血腥,我佇立那里,只看到綠楊堤里的野鴨和沿途奔跑的鍛煉者,梅花和桃花錯落有致,但是它們不是我此行想親眼看到的櫻花。
京都,這里有著比較濃重的舊日風情,三年坂,二年坂,哲學之路,我竭力靜下心來體會這靜靜風景的美感,不過在游人甚多的場所,很難尋找一絲古典的風情,那嬉笑走過的穿和服女子或者藝伎多是游客裝扮,衣香鬢影后留下的是中文或者英文,讓人有啼笑皆非的感覺。
還好有雨,趕走了半山的游客,隨意順路踏雨而去,沿途的寺廟變的清涼,我依稀尋到了川端筆下古都的痕跡,奈良還是京都?那雙生女子的悲嘆似乎又在耳畔,我從這段清幽的路中讀到了她們生活的不易,街頭巷尾的小院子前后那綻放的小小花朵,就似日本此刻給我的感覺:小巧,精致,本分,但是又壓抑著不敢怒放。
嵐山的景色遠遠沒有關于它的介紹更動人,博多的拉面也沒有令人驚艷的感覺,但是我依舊享受假期,畢竟這里在入暮后有著一絲的清凈,畢竟帶著文字的眼鏡看風景,人多少也會詩情畫意一番。
最終在奈良,我才看到了一個裙擺逶迤,姿色動人的背影,那是古都為我留下的一卷畫冊,順著街道走出繁華,我看到了怡然自得的行人和舉步從容的鹿,在無盡草坪的一頭,是被櫻花簇擁的一座小寺廟,幾乎無名,卻繁花似錦。順著道路前行到了春日大社,沿途鹿影不斷,一個個被青苔包裹的小石塔,讓我想象到了夜間燈火通亮到山頂的景色,可惜那只有每月的特定時間才會點燃。
沒有太多行人,只有我腳踩石板的步聲,我尋到的不是日本的風貌,而是我自己的童年回憶,有誰知道,在那個繁華大都市的一角也有過類似的小巷,水井,青苔,石板,所以無一不讓我覺得熟悉,那到處是涼席的地板,讓我想到童年夏日在地板上翻著跟頭,趴著讀書,直到睡去。
那暗淡的燈光猶如守護的窗口,只是我的故家已經消失在繁華之中,所以我只有跑到著異鄉來懷舊,喝一口神社的清水,然后合掌搖鈴,我的心愿可以讓那已經遠去的景色和人兒聽見否?
鈴聲驚起的是幾只渡鴉,它繞梁而飛,然后飛到了櫻花形成的彤云之上,那里才是它們故鄉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