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現在積極心理學的觀點:不能夠取得快樂與意義平衡的人,是沒有辦法獲得幸福感的。
克制、放下、平衡短“半衰期”的目標和快感,追求長期的價值,這樣才能獲得幸福。這也就是上一篇心得延時滿足能力培養的重大意義。
有延時滿足能力的人,懂得為了得到更滿足、更有價值的人生去平衡當下和未來的意義
說到價值,每個人所處的年齡、地位、環境不同,思想定義也各不相同。我們所要學習的就是兩件事物擺在一起,哪個更有價值會更滿足。培養孩子的延時滿足能力,就要父母先學會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識別他們心里的價值。
比如之前那個糖果實驗,如果是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告訴他們上課只能吃一塊,上課不吃,下課就可以得到兩塊,那么他們會很少糾結,因為他們可以明確判斷、對比出來一塊糖和兩塊糖,哪個更有價值。我們不能超越孩子的心理階段,但也不能落后。不能七八歲了還只是讓他知道兩塊糖更滿足。
我們看到的孩子的發展應該是這樣的:
四歲時,能為未來的2顆糖放棄今天的1顆糖;到了七八歲,能夠為了月底買一個心愛的玩具而犧牲,從兩三天吃1個冰激凌,變成每周吃1個;到了十來歲,可能為了年底能夠買一個變形金剛或者玩具車,而把平時的零花錢全部節約起來,不花;到了18歲,我們希望看到的,是為了一場環球旅游,能夠三年到五年,一直有規劃地去存錢,直到這個旅游計劃實現。
這才是孩子的進步,孩子開始逐漸擁有“評估越來越復雜的事情,到底什么是有價值的”這樣一種評估的能力。這種評估的能力,就是價值觀。我們把什么樣的價值觀傳遞給孩子,最終是會影響孩子,認為哪些東西是值得我去延時滿足的,進而才可能產生行為。
話說回來,要培養孩子的財商,首先父母就要有財商,財商教育本也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明白的,所以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學會理財,學會管理風險,學會克制與抉擇,只有十萬的存款,是用來買臺車,還是用來做投資+自我提升,如果我沒跟著圈媽,逼自己一把,我想我會買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