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教育平臺麻麻説(MumTalks)首次在海外舉辦題為“東西方新媽媽階層社會影響力”的圓桌夜話,邀請6位有社會影響力的成功媽媽,包括聯合國官員、著名公益組織創始人、家族企業傳承人、NGO執行長、500強企業高管,就女性及母親角色的變遷;提升母親平衡家庭與事業、減輕自身壓力的方式;子女教育的原則和方法等一系列問題進行分享對談,既達成了諸多有趣的共識,又呈現出強烈的文化色彩和個人風格。
“我的兩個兒子不喜歡足球、橄欖球之類的體育運動,他們更喜歡舞蹈和唱歌,其中一個特別熱衷發型化妝。男孩子可以穿鮮艷的顏色,女孩子也可以踢足球——我們要打破性別偏見,讓他們自由選擇。” 英國筷子俱樂部(Chopsticks Club)聯合首席執行官童海珍(H-J Colston) 娓娓道來她的教育之道。在場的嘉賓和聽眾們紛紛點頭贊同。
這是一場在倫敦十三一廣場四季酒店舉行的特殊對話。6月15日,作為第八屆中歐企業峰會的特別單元,媽媽教育平臺麻麻説(MumTalks)首次在海外舉辦題為“東西方新媽媽階層社會影響力”的圓桌夜話,邀請6位有社會影響力的成功媽媽,包括聯合國官員、著名公益組織創始人、家族企業傳承人、NGO執行長、500強企業高管,就女性及母親角色的變遷;提升母親平衡家庭與事業、減輕自身壓力的方式;子女教育的原則和方法等一系列問題進行分享對談,既達成了諸多有趣的共識,又呈現出強烈的文化色彩和個人風格。
媽媽教育平臺MumTalks創始人、廣東青英會秘書長閆璐主持開場,她介紹建立這個公益組織的緣起是自己在第二個兒子降生后的突生迷惘,對自己作為母親的角色進行的再思考,于是向周圍的媽媽朋友請教,進而聯想到創立以媽媽自身成長為前提的“媽媽百科全書”式的互助共創教育平臺。
的確,當人們在談女性領導力、影響力的時候,多數是在講女企業家、企業家太太、女性知識分子、女性高管、女作家、女藝術家、女性公益創新者……這一人群的自我意識覺醒且擁有強大的社會影響力,但同時她們很可能還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母親。中國新媽媽階層的崛起正在形成一股清流——她們往往既是事業中的佼佼者,也是家庭中的首席財務官和首席情感官,因此媽媽們的自我成長和媽媽間的智慧共享尤為重要。
女性及母親角色的變遷
不妨先從女性及母親角色的變遷談起。不少人援引“女人能頂半邊天”這句話來概括中國女性地位的提高,寶潔(中國)公司市場研究部,兼任寶潔公司工會副主席石春霞觀察到的是中國女性擔任越來越多的角色,相對于西方,中國媽媽是最辛苦,既要主內也要主外,實際上是“大于半邊天”。
聯合國社會影響力基金亞太區負責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亞太區南南合作負責人李楠總結目前一些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女孩仍然不能去上學,接受平等教育和工作機會。相形之下,中國的女性在領導力、影響力上有了顯著提升。在聯合國組織內部,50%的員工為女性,享有6個月的產假,有一系列措施保證女性員工兼顧家庭和職業。百年珠寶品牌法貝熱 (Fabergé)的家族理事會創始成員、品牌特別項目總監和品牌大使 Sarah?Fabergé觀察到,近十年來,英國政府支持媽媽享受更長的產假,以提高尊重女性和母親的社會意識。
立白集團總裁助理兼母嬰事業部總經理陳丹麗是家族企業第二代,同時還是凱晟投資董事、富凱地產副總經理、立白集團旗下母嬰品牌“嬰元素”創始人。她注意到女性的話語權在家庭和企業中越來越受到尊重和重視,家人和親戚們會認真聆聽、支持并幫助你實現。同時在子女教育問題上,媽媽也有說話和表達意見的權利。
媽媽“工作”的挑戰
“你工作么?”這個問題在當下語境可以指女性受聘于某個企業組織或自主創業。但對于童海珍(H-J Colston)母親那一代,這幾乎不被認為是個問題。“那時候,社會不期待婚后女性去工作,她是爸爸的妻子,我的媽媽,幾乎失去了個人的身份。但誰能說媽媽不是一項工作呢?培養教育出優秀的孩子,是對社會莫大的貢獻。”
不少嘉賓都對初為人母的那種孤單感和自我身份的模糊和重新定位心有戚戚焉。Sarah?Fabergé作為年紀最長的一位母親,31歲那年有了兒子。在這之前,她都忙于工作。“別人告訴你的,書里講的關于如何做個好母親,有時未見得適用于自己。這是一樁奇妙而富有挑戰的事情。”
做媽媽是人生的新篇章,坦然承認自己需要幫助是改善處境的第一步,其次是需要形成相應的支持系統。Sarah回憶說家族里的女性包括祖母以及招呼大家每周都要見一面的姨媽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李楠則強調媽媽產后有時會出現抑郁、易躁的狀態,幫助丈夫理解自己經歷的壓力和情感需求尤為重要。
石春霞組織成立了寶潔媽媽俱樂部,該公司在中國的員工超過五千人,有一半是母親。俱樂部按照媽媽的年齡形成不同的組別,有幼兒園組、中學組等。媽媽俱樂部還組織親子夏令營和“如何有效跟孩子溝通”等主題的專業培訓,共同探討做媽媽的最佳實踐。
閆璐援引周圍朋友的范例,通過微信等社交媒體轉發一些優秀爸爸的案例文章或勵志的以爸爸為主題的影片,或者其他家庭成員相關的操作攻略和資訊,柔性地暗示給另一半。現在的年輕父母也不再隨波逐流,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重視孩子需要什么,而不是現在流行什么。商會的工作經歷讓她發現越來越多的會員開始將時間留給孩子和家人,上一代人的艱苦創業讓很多傳承人變成了留守兒童,童年父母的陪伴缺失也導致大家對親情的渴望,即而更加看重對第三代的科學培養和陪伴的重視。
該怎樣教育我們的孩子
閆璐提到了家庭契約對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她介紹自己家的家訓是“團結、有愛、互助,利他”,幾次當家族成員出現危機時,她們家會由年長的舅舅們牽頭募捐并通過家族會議制定幫扶方案。所以發生問題時,幾乎所有人都不會猶豫幫不幫,大家想得更多的是怎么幫的問題。她覺得在家庭教育方面,媽媽們有責任幫助家族和家庭成員梳理家庭的價值觀,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幫助孩子們從小樹立責任感,自己也需要不斷學習充電,提高教育能力。讓孩子擁有幸福的能力,是家長們不斷修煉的目標。因為創辦MumTalks,接觸了不同領域的媽媽們,她發現她們的經驗和建議,經常帶給她新的反思。她說自己原來不夠耐心,比較急,導致7歲的兒子也這樣,后來總結發現是自己沒有從根本上尊重孩子,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控制好情緒,導致出現溝通問題,自從她改變后,孩子也有了變化。言傳身教常有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有2個孩子的李楠因為聯合國的工作每月需要出差兩周。為平衡事業和家庭,她經常給孩子們打電話,鼓勵兒子寫郵件給她。同時,她要跟孩子交流分享自己從事的工作,出差過程中的經歷見聞,無形中也為孩子們樹立了榜樣的力量。
陳丹麗強調父親和母親在教育子女上具有同等的責任:無論是所謂的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還是剛柔相濟,都是在追求一種平衡發展的效果。
童海珍認為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對孩子身心影響很大。在孩子們會說話之前,就已經在默默觀察父母。西方社會認為父親主動帶孩子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因為孩子在童年時期就會看到父親幫助母親做飯等行為,一旦他們長大也會習得這種概念。石春霞一度出現工作時對家庭抱有愧疚感、在家里對工作抱有愧疚感的矛盾心態,后來她索性跟孩子交代:媽媽思來想去最后的選擇還是做一個職業女性。放下糾結的心態,取得孩子的理解,她覺得生活比以前順溜多了。
來自廣東家族企業的臺下互動嘉賓李婧提出,自從跟丈夫接了班,又育有三個男孩,任務量不可謂不艱巨。由于工作,面臨不時出差的難題。為此,只要在家,她都堅持送孩子去上幼兒園,讀書。對于身邊朋友著急讓孩子們提前學習復雜數學的舉動,她覺得不可思議:“我不希望他們的童年太有壓力,開心最重要。”
笑聲、掌聲、默默點頭、及時肯定及精彩補充——歷時1個半小時的對話因為與會者媽媽的共同身份而充滿溫馨的色彩。“如果你可以做一點改變,你會希望在哪一點上進行改變?如果你可以影響他人,你希望如何影響?”主持人閆璐留給嘉賓們兩個問題,最后用MumTalks的slogan結束:為孩子,為自己,一點改變,影響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