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社會學者英格爾斯早在1962年到1964年間在6個發展中國家進行了大規模的比較性社會調查(每個國家訪問了1000人,包括農民、產業工人以及其它階層的人員),得出了“國家的現代化,首先是國民的現代化”的結論。
英格爾斯總結了現代人的標準:
第一,愿意接受新的經驗,因此較能掌握創新的機會;
第二,隨時準備接受社會變遷, 特別是社會組織上的變動,像政治參與率的提高、 社會和物理流動的加快、女性參與機會的擴大以及社會階層間和年齡代別間距離的減小 等等;
第三,意見的增長,勇于表示意見,但也能尊重別人的看法;
第四, 資訊的收集,勤于找尋事實和訊息來支持自己的意見;
第五,在現在和未來的取向上,不會留戀過去,固守傳統;
第六,注重效率,自己可以控制環境,而不受有權勢的人任意支配;
第七,有計劃,對自己的公私生活都有比較長期的計劃;
第八,有信任感,相信自己所置身的世界是可信賴的,周圍的人和制度都可以信任;
第九,注重工藝技能的價值,愿意將才能作為分配報酬的準則;
第十,有教育和職業的渴望,重視正式教育對讀、寫和計算等等技能的訓練,并渴望獲得與這些訓練有關的現代職業;
第十一, 認清并尊重他人的尊嚴,包括對弱者和下屬以及婦女和兒童都能有更大的同情和尊重;
第十二,了解生產過程,對于工業的基本決策過程有一 定的認識,相信普遍性的工作原則 。
這些標準的養成除了規范性的制度安排外,更多的是習得和文化的養成,而前提是社會整體制度和社會關系的優化。
來源:中國城市現代化的內涵與核心_邵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