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大早九點多就跑到廣州購書中心,在書架上尋找著感興趣的書籍,然后就看到一本名為《人工智能》,停下來,把書拿下來,一看封面,是李開復和王詠剛著的新出的一本書。然后我貓坐在地板上差不多三四個小時,最終把李開復和王詠剛著的一本新書《人工智能》看完了。雖然本人是一個典型的文科生,但是整本書總體上來說,還是比較適合大眾閱讀的,不會太深奧難懂,挺好閱讀的。
本文剛開始就從我們現實中經常使用的手機里面的各種軟件和助手,比如蘋果手機的SIRI, 還有微軟小冰,還有人臉識別等等解釋了人工智能在哪些方面上的廣泛使用,即使是在我們并沒有意識到的在一些常用的領域上也早已滲透著人工智能了。似乎看起來,人類已經離不開人工智能了,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
那什么是人工智能呢?書中根據不同的角度給出了好幾種定義,而且把人工智能分成三大種,一類是弱人工智能,一類是強人工智能,最后是超人工智能。現在廣泛應用比較多的是弱人工智能,未來就會不斷的在各方面運用強人工智能以及超人工智能。
在書中,李開復經常強調未來是人機協作的時代,人與機器是離不開了,而且提醒人們要不斷地深度學習,還要向機器學習,而且人類的教育需要重啟,我們的父母需要被再教育,在教育方面更加注重素質教育和高端教育。看到這些文字,我都不免覺得自己現在算不算是人工智能時代的文盲呢?雖然我是個90后,但對于現在身處的社會環境,也不由得焦慮和惶恐不安,因為這個社會變化得太快,快得我還理不清這個產品怎么使用,下個新潮產品就出來了。
我會思考,人會比被人類生產制造出來的智能機器學習得更快速嗎?人和機器比賽,結果人的勝算大嗎?人會不會最后被智能機器給淘汰掉,然后絕大多數的人沒有工作做,喪失了勞動力,喪失了思考能力呀?不敢再想下去,感覺有點可怕,畢竟人類對未知的東西,不了解的事物會感到恐懼。
這兩天看了兩部關于人工智能與人類的科幻電影。一部是2004年上映的《I,Robot》也被翻譯成《機械公敵》,另外一部是2014年上映的《超驗駭客》。先說說機械公敵這部,電影的時間是設定在公元2035年,這個時候機器人已經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和勞動替代品,機器人不僅成為每個家庭生活的一員,而且也扮演著和人類似的功能。在機器人三大定律的約束下,機器人得到人類的信任。只有一位警察(威爾史密斯飾)深信機器人就是一個案件的兇手。他獨自展開調查,卻發現整個人類都面臨著來自機器人世界的滅種威脅。于是,警察開始只身一人喚醒世人的艱辛之旅。
看完這部電影后的第一個感受是,真的很佩服美國人的想象力,可以把電影拍成這么有未來感和科幻感。不過里面的某些情節,在13年后的2017年也真的從電影情節變成了現實情節,比如男主角開的全自動化,無人駕駛的汽車,如今就從夢想變成了現實,還有為家中的獨居老人服務的智能機器人,如今不也成為了現實嗎?所以那些年看過的科幻電影,未來的某一天或許真的都會變成現實。
再來說說超驗駭客這部更為刺激和不可思議的電影。這是一部由約翰尼德普,麗貝卡豪爾主演的美國科幻懸疑電影。影片講述的是一位在人工智能領域首屈一指的科學家威爾,他致力于開創有史以來最具人性化的有感知的機器人。但他卻遭到一群反科學恐怖分子暗殺,妻子艾芙琳講他的精神轉入超級電腦的原型機,不久威爾以計算機形態回應了他的妻子,最后反科學恐怖組織發現這一切,他們試圖偷走這臺電腦并摧毀他。觀看完這部電影后,不僅僅佩服人類的智慧,可以創造出這些超級智能機器人,而且更酷的是居然有把人的精神與電腦連接起來,使人的精神和意識變成永生。不過現實中也有一些學者對人工智能持悲觀的態度的,比如雨果德加里斯教授預測人工智能的災難也許五十年后就會降臨。而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認為人工智能會在2045年達到技術“超驗駭客”。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特別是手機等電子產品更新換代的周期越來越短。但人的心智和意識的進化卻是緩慢的,遠遠跟不上科技發展的速度,要不然怎么會那么多人在感慨這社會一切都變化得好快,跟不上啊,心好累啊,好崩潰!我們的心與科技的發展相距甚遠。
人工智能時代已經悄悄來到我們每個人的身邊,比如現在中國人幾乎人手一部手機,平板電腦更是00后,10后離不開的朋友了。不管未來怎么發展,我們人類應該學會終生學習,深度學習,特別是現在的教育體制,如果還是處于應試的教育模式,不積極順應時代的發展,積極改革教育體制的話,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說實話,我個人對人工智能既期待又有點恐懼的,因為我恐懼的是未來人類的結局會不會真的如所上兩部電影所展示的那樣,人類面臨超智能機器人的滅種威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