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長的路上,敏感的孩子就像小蝸牛,渴望被看見,因為那多出的小觸角只有被看見才有鏈接,才能感受愛。
01、那個慢熱的小蝸牛
“暖暖媽媽,等下家長會結束您能留下來一下嗎?”
參加女兒轉園后的第一次家長會,膚白貌美年輕的小老師對我說。
我有點忐忑,女兒今年上幼兒園大班,剛給她轉入一家致力于幼小銜接教育的幼兒園。才上了一個月的時間,會有什么情況呢?
“可能會耽誤您比較長的時間…”小老師接著說。
心神不定的捱到家長會結束,眼巴巴等到老師耐心的給每個有問題的家長答疑完。終于輪到我。
剛吃過晚飯的女兒也被生活老師帶過來等我。
“唉,你們家孩子現在的問題很大呀!”
對一個剛轉到新環境的5歲的孩子,急于做出這樣的定論是不是有點為時過早呢?聽到老師這么說,我本能的抵觸。
我回頭看了一眼女兒,她顯然聽到了老師的話,怯生生的躲到我身后,我有點心疼。
我覺得讓孩子繼續聽下去很不妥,就讓她出去玩一會兒,女兒有點不情愿,還是聽話的出去了。
“您能具體說一下嗎?”看到女兒離開后,我耐著性子想聽聽老師怎么說。
“上課完全不配合我們,不論讓她做什么,她都像聽不見一樣。
別的小朋友畫畫都至少能交個作品上來,你們孩子就交白卷,老師把著她的手她都不做。
早上來進班級,別的小朋友都知道自己放東西,洗手去吃飯,你們這個就知道呆呆的站在那里,等著老師來幫忙,老師不幫忙就一直背著書包站在那里。
游泳課,所有小朋友都知道自己換衣服,就是你們家的要一直磨蹭到最后。
其他一起轉園過來的孩子都適應的挺好的,怎么到了你們這…”。
伶牙俐齒的小老師甩著京片子一股腦兒的倒了出來,幾乎沒給我喘息的機會。
“李老師,暖暖屬于敏感慢熱的孩子…”
“那也太慢了吧!”沒等我解釋完,就被小老師搶白道。
我注意到,女兒不知什么時候溜進了我們談話教室,一個人拿著粉筆在黑板上畫了好多手拉著手的小人,我走過去問她,
“在畫什么?
“媽媽,我在畫以前幼兒園的小朋友。”
看到小老師也跟了過去,暖暖小聲對老師說,
“老師,這是我畫的以前幼兒園的小朋友。”看得出來她一定是聽到老師說她不動手的事,在努力討好老師。
“哦,我看到了,你看她在課上就是不動手…”可惜那小老師只是敷衍回答了一下,接著當著孩子的面跟我抱怨。
“寶貝畫的真棒,媽媽給你點贊噢!”我顧不得老師說什么,湊到孩子面前跟她說。
女兒顯然對老師的回答有些失落…
02、敏感孩子的特征
通常來講,敏感的人對于環境的變化會有比一般人高出數倍的反應,因為高敏感的人群是那種天生對細節捕捉敏銳的人,對于每一個變化,他要經過深入的思考。
女兒是一個敏感的孩子,這一點我早就觀察到了,高敏感的人群,無論成人還是孩子普遍都具備:
極度聰明,擅于深度思考。
女兒還不到四歲的時候,有一天對我說,媽媽你知道嗎?我腦袋里有兩個小人兒,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會告訴答案,有的時候兩個小人兒還會打架。
當時我比較震驚,這不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里的“三我”概念嗎?也許是從哪里聽到這個概念,不過顯然她對信息進行了自己的思考和加工。
超強的共情能力,有時甚至過了頭。
共情能力又被稱為情緒高反饋,即對別人的情緒做出反應。很多時候我們鼓勵孩子要學會“共情”,但對于敏感的孩子,他們的共情能力有時會有點過頭。
比如在體察別人情緒變化方面,他們可能會過于關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在自我的決策方面表現出猶豫不決,選擇焦慮。在外人看來就是慢半拍。
謹慎,對環境的變化敏感
敏銳的孩子對環境變化的反應異于常人,對于新環境,他們需要時間仔細的觀察,遇到每一件新東西,每一個處新變化甚至每一個遇到的人。
女兒剛進入新幼兒園,每天回來都會跟我匯報,
“媽媽我發現這個幼兒園的滑梯跟以前的不一樣啊,它有三個出口還有兩層啊!
飯菜要自己去找老師領,不然就吃不到
毛巾都是粉色的,為什么男生也要用粉色?…”
高敏感的孩子不是適應能力差,她只是在仔細觀察,如果被催被打斷,她會很沮喪,不知所措。
03、為什么有的孩子會很敏感?
一、天生的敏感體質。
美國心理學家Elaine Aron在他的《高敏感的孩子》一書中告訴我們,具有天生高敏感體質的人是真實存在的。
Elaine從自己上千個采訪樣本中估算出了一個數據:敏感人群占總人數的20%,而這些敏感的人當中有80%都出生在一個“不敏感”的家庭中,也是說,敏感的孩子并不是遺傳來的。
二、依賴心理較強。
一些孩子從小在家適應了衣來張口,飯來伸手的生活方式,在進入社交場合時候,抗壓的能力相對較差,導致面對環境的變化表現出畏難情緒。
三、家庭親密關系不夠和諧。
孩子在幼年家庭生活中,對父母的依賴非常之大。如果父母之間關系不夠協調,經常吵架或者冷戰,孩子內心深處會缺乏安全感,慢慢的演化成內在的恐懼,在面對陌生的環境時,表現出害羞不自信。
04、關注我們的小蝸牛
全然接納敏感的孩子,允許他們慢半拍。
敏感的孩子有顆脆弱的內心,他們容易把感受悶在內心,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會非常專注,有完美主義傾向,又很在意自己不被他人接受,
記得有次女兒回家對我說,
“媽媽,你知道為什么老師問我問題我不回答嗎?因為我害怕。”
我問她是害怕出錯嗎?
她點點頭。
養育敏感型孩子,要特別注意給他們心理營養,給予無條件地接納和安全感。注意保護他們脆弱的心靈,我們要耐心傾聽和積極引導他們的情緒表達。
在人際交往中,他們害怕別人發現自己的不完美從而不那么合群,所以不能勉強他們盡快融入集體,要允許他們慢半拍。
性格沒有好壞之分。
每個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作為父母不要想要去控制、去改變,只能如實如是地去看到、去接納。接納不同性格的孩子,我們也就能更加接納自己,接納世界。
要學著給予孩子無限的信任和支持,如果我們過分擔心,就會把自己的不安情緒帶給孩子,而當我們放手的時候,用祝福的正能量推動他們,這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無條件的愛,不斷的心靈滋養。
一、安全感對于敏感的孩子至關重要。
只要有機會,我一定會毫無保留的表達我的愛。跟孩子在一起時,我會跟她一起玩彩泥,聽她講故事,給她大大的擁抱,真誠的鼓勵和專注的傾聽。有質量的陪伴能夠給予孩子安全感。
二、情緒疏導。
女兒每次遇到情緒不滿就會采取消極抵抗的態度,自己生悶氣。比如早上做手工自己不滿意,她會把彩泥都扔在一邊,你問她的時候,她會說我根本就不喜歡做。我不要再做了。這時候我會跟她說,你是不是心里不愉快啊?如果你覺得不開心,你大聲說出你的不開心好嗎?這樣幾次下來,孩子就會學會釋放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自己生悶氣,
三、鼓勵孩子自己做決策。
敏感孩子由于思考過度,會產生決策焦慮。女兒幼兒園老師反映,每次給小朋友發小禮物的時候,輪到她選,她就會很焦慮,最后說,你幫我選吧,或者會說我不知道…
現在我每次帶她去超市買東西,我都會鼓勵她自己做決定買什么,只要是她選的,我不會批判都會全盤的接受。父母的肯定是對孩子最大的鼓勵。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父母學習完善自己的過程。
05、敏感的小蝸牛,讓我陪你慢慢長大。
從幼兒園出來,女兒問我,
“媽媽,老師說我什么了?”
“寶貝,李老師說你表現的很棒呢,只要我們每天改變一點點就會更棒了!”我跟女兒說。
女兒開心的笑了。
接下來的幾天里,我加強跟老師的聯系,把女兒的習慣興趣及時跟老師溝通,白天在幼兒園學不會的東西,拿回來跟她一起學。
我一點都不擔心,因為我知道,
那個慢吞吞的小蝸牛,你需要的只是時間,卻從未停止成長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