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遇姐
《你好,李煥英》,已經成為今年春節賀歲檔評分最高的電影了。電影講述的是賈玲媽媽去世后,賈玲穿越到另一個世界,跟媽媽做閨蜜的故事。
看過的朋友紛紛感嘆,果然只有真情實感才是最能打動人的。每個人都能在賈玲和媽媽相處的模式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媽媽在賈玲19歲時突然離世,連一句告別的話都來不及說,這讓當年的賈玲很難接受。她說,當年接到姐夫電話的時候,反應不過來。
看上去,媽媽去世這件事,把賈玲打懵了。也許她內心積蓄著很多關于媽媽的復雜情感,突然之間再也無法向媽媽表達,她無法接受如此殘酷的事實。
那些情感,在媽媽去世之后,一直伴隨著她,也折磨著她,到現在,已經19年了。幸好,賈玲通過電影,慢慢地表達了當年來不及表達的一切。
從深深的愧疚,到幻想自己可以拯救媽媽的人生,再到無比悲傷,賈玲最終也理解了媽媽,放下了內心的遺憾。
一、人生總是充滿無常,不要再用愧疚感折磨自己
電影里,賈玲覺得自己小時候總是惹禍,讓媽媽生氣和失望。比如出去瘋玩把褲子撕了個大口子,學習成績不好,媽媽經常被老師叫去挨批,沒有考上理想大學。
電影有多處重復了一段話:從小到大,我沒有做過一件讓我媽高興的事。她為此覺得非常愧對媽媽。
愧疚到什么程度?賈玲覺得如果不是因為她,或許媽媽就不會遭受意外,甚至覺得,如果她不是媽媽的女兒,媽媽也許會過得更幸福。
用大白話來說就是:我總是惹媽媽生氣,是我害了媽媽。我太差勁了,如果沒有我,媽媽就會幸福快樂。所以,我真該死,不如死了算了。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小孩子都會自戀地認為,身邊所有不好的事都是自己造成的。
真相是,小孩子掌控不了的事太多了,比如父母去世。與此同時,父母就是孩子的天和地,媽媽不能按照自己期盼的那樣,陪伴自己長大,這太難受了,太失控了。
為了增強自己的掌控感,他們就會認定,媽媽的去世都是自己造成的。雖然事情無法改變,但自責和愧疚的感覺,是自己可以隨時掌控的。
事實上,賈玲的媽媽是從老公拉貨的車上摔下來,經過醫治無效后去世的。這是一次意外,顯然不是賈玲能夠掌控的,哪怕她是神仙,也掌控不了。
二、媽媽的人生由自己決定,不需要女兒來拯救
如果說媽媽去世喚醒了賈玲的愧疚感,那么,自己小時候總是惹媽媽生氣,則是賈玲感到愧疚的根源。
所以,在電影里,她跟媽媽變成了閨蜜,想盡一切辦法討媽媽歡心,拯救媽媽,希望媽媽的人生更快樂、更幸福、更成功。
媽媽總是斗不過女同事。穿越后,賈玲通過假裝盲人賣慘,幫媽媽打敗王琴,買到全廠第一臺電視機,給媽媽長了面子。
為了保護媽媽不受街頭混混的欺負,她想辦法跟這些人做朋友。
媽媽的同事王琴跟有錢人結婚了,成了闊太太,媽媽嫁給普通工人,生活清苦。穿越后,賈玲撮合廠長兒子沈光林跟媽媽約會,希望媽媽嫁給有權有勢的人。
媽媽在生活中總是愁眉苦臉,對她感到失望。穿越后,賈玲跟沈光林說,李煥英最喜歡別人逗她笑,慫恿沈光林表演二人轉,把媽媽逗得哈哈大笑。
賈玲所做的一切,似乎都在向媽媽證明:你看,我能做很多很多的事,讓你感到開心和快樂。
盡管賈玲想盡辦法拯救媽媽的人生,可是,媽媽沒有改變自己的選擇,仍然嫁給了相好三年的賈文田。
賈玲要媽媽趕緊離婚,媽媽卻拿著被賈玲撕爛的結婚證去找爸爸。她看著爸爸送花給媽媽,慢慢走近他們,還跟他們一起討論,將來想生兒子,還是生女兒。
賈玲總認為媽媽過得不開心,媽媽卻告訴她,這輩子過得很幸福。看到父母相愛,賈玲終于接受了一個事實:媽媽的婚姻和人生,是她自己決定的,是賈玲改變不了的。
她過去想要拯救媽媽的幻想,終于可以放下。目送父母離開后,她看到了眼前一片廣闊的天地。
三、賈玲看到了媽媽的愛,也放下了媽媽對她的評判
賈玲幻想拯救媽媽,同時,也在穿越時試圖站在媽媽的角度,重新認識母女關系。
她發現媽媽是愛她的。打排球比賽的時候,隊友們想放棄,李煥英為了滿足賈玲的愿望,贏得比賽勝利,想了一個點子,把電視機借給隊友們看一星期,姑娘們馬上對比賽來勁了。
媽媽還陪她喝酒,聽她說心里話,在她喝醉后把她背回家,不后悔當她媽媽。她記得媽媽幫她把褲子上的破洞縫上可愛的卡通圖案,為她考上省藝校感到驕傲。
最重要的是,媽媽不止一次告訴賈玲,她喜歡女兒,只要女兒開心快樂就好。女兒不需要長得漂亮,也不需要身材苗條,更不需要考上美國名牌大學導演系。
穿越后的媽媽很完美,不再對賈玲生氣和失望,無條件愛著女兒,無條件滿足女兒的愿望。不僅如此,媽媽的個性也勇敢、獨立、開朗,把自己的人生過得精彩。
心理學家曾奇峰老師說過,如果一個人能夠欣賞別人的優點,說明他自己也具備同樣的優點。
賈玲愿意把媽媽塑造得近乎完美,說明她也對自己感到滿意。她既能看到媽媽對她的愛,也能看到媽媽性格上的局限。
現實中,媽媽一早就發現了小時候的賈玲愛看《曲藝雜談》、愛逗人笑,還能做到多年省吃儉用,支持賈玲學戲劇表演。這是媽媽愛她的部分。
媽媽也曾經說賈玲“從小到大沒有做過一件讓媽高興的事”,電影中也一再重現媽媽對她失望的話,可見賈玲對媽媽的評判是耿耿于懷的。這是媽媽性格的局限。
接受采訪時,賈玲被問到電影的中文名為什么不是《你好,媽媽》,她說,我覺得我媽媽不僅僅是我媽媽,她也是她自己。
就像電影里呈現的,賈玲相信,李煥英除了做她媽媽之外,也為自己的人生努力奮斗過。
正是因為這樣,賈玲的遺憾慢慢消退,她開始在心理層面跟媽媽進行告別,可以把媽媽的人生,連同媽媽的局限,都還給媽媽,不必在乎媽媽對她的評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