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甌,身為溫州人我們知道幾個?
甌劇、甌塑、甌柑、甌繡,溫州特色的四大名甌,每個甌字都帶著濃濃的溫州味,在一批甌文化推廣者的努力下,溫州味道越來越濃,其中就有甌劇當家花旦蔡曉秋水袖善舞的身影。
“我喜歡安靜宅在家里,但為了甌劇,我愿意做一名為甌劇吶喊助威的旗手,到更多的舞臺上展現(xiàn)甌劇的魅力”溫州市甌劇藝術研究院院長、溫州東南劇院總經理、國家一級演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市級傳承人蔡曉秋如是說。
梨園有淚不輕彈
生旦凈末丑,古老的戲劇,還有人看嗎?本土的甌劇,如何爭搶年輕人的關注?
三年前的秋天,座無虛席的溫州大劇院證明了這樣的顧慮是多余的。
在溫州傳承三百多年的“老古董”甌劇,與時代和時尚有了第一次邂逅。
2014年的9月16日,改自溫籍作家琦君的小說《橘子紅了》,由當家花旦蔡曉秋和當家小生方汝將,首次以甌劇的形式進行了表演。
對于多數(shù)年輕的觀眾而言,《橘子紅了》并不陌生,十年前,演員周迅黃磊就主演過這部爆款的電視劇。甌劇版的《橘子紅了》同樣引來了現(xiàn)場觀眾的熱捧。
表演結束時,蔡曉秋上臺謝幕多次落淚。回憶當初,她說,在舞臺上落淚,不僅僅因為過于投入劇本而動情,也是為甌劇首次跟時代相結合而激動。為了排好這部戲,蔡曉秋還得了“愛哭的院長”稱號,此前排練中,入戲太深的蔡曉秋,因為人物形象的塑造備受煎熬,在排練場抱頭痛哭。
落淚的不僅在臺上,媒體報道,現(xiàn)場觀眾看得非常投入,演至動情處,劇場內鴉雀無聲,不少觀眾被感動得落淚。
出道20年,第一次演當代戲,于蔡曉秋意味著一切都要推倒重來。為了改良這部戲,蔡曉秋經過一個半月地獄式閉關訓練,連膝蓋都跪出一塊塊淤青。
誕生于農耕時代的甌劇,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其戲曲藝術已滯后于時代審美,戲曲的現(xiàn)代化是必由之路。蔡曉秋說,古裝戲中,表演可以通過服飾、臺步等來完成人物塑造,但在當代戲中,這些必備的道具水袖、高靴都沒了,穿上民國的長褂或旗袍,甚至要穿上皮鞋,從外到內,都要重新尋找感覺。
有專家點評,《秀芬》的改編是從地域文化和戲曲傳統(tǒng)中汲取了靈感,同時也是努力使傳統(tǒng)戲曲現(xiàn)代化和地方戲曲都市化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實踐。
蔡曉秋也因為《秀芬》獲得了浙江省戲劇表演藝術的唯一權威獎項——浙江戲劇獎的金桂表演獎。
傳承溫州地方風情、承載溫州地域文化的甌劇,再三百年芳華后,由此涅槃重生。
從演員到觀眾,一個都不能少
“我是個戲癡,每當聽到唱腔之時,心潮總是澎湃,我在甌劇舞臺上堅守了二十多年,惟有梨園尋夢之魂未滅。此情只有癡情戲迷才能體會,酸甜苦辣,各有真情?!?/p>
以前,甌劇團排了《仇大姑娘》、《殺狗記》等大戲在東南劇院演出,每次演出前,蔡曉秋都會撥開大幕偷偷看臺下觀眾有多少,但每次都會讓她心寒。
望著臺下大批的七八十歲的觀眾,蔡曉秋很揪心。如果這撥老人都離去了,還會有人看戲曲嗎?還會有人來欣賞她們這么流汗流淚又流血所學的寶貝嗎?
時不我待。十余年前,蔡曉秋帶著團隊,開始做“戲曲進校園”活動。他們把甌劇送到在溫州的大學、高中、甚至小學。
她甚至讓觀眾參與了甌劇演員的整個表演過程,她把觀眾引到幕后,讓他們看到更多幕后的甌劇。演員怎樣穿大套、化妝、包頭,演員在臺上耍的水秀功、矮子步功等各種功是如何進行的,她把外界不甚了解的甌劇,以切片的形式呈現(xiàn)給年齡不一的觀眾去體會,讓大家去玩去聽去感受。
最近幾年,只要有甌劇在東南演出,觀眾席上就會有很多年輕的面孔。通過甌劇進校園,也為甌劇的發(fā)揚注入了新活力。
作為非遺傳承人,推廣甌劇蔡曉秋責無旁貸。2008年,時隔18年之后,與溫州大學合作辦的甌劇班再次招生。蔡曉秋帶隊蒼南礬山、瑞安馬嶼等地,跟音樂老師、跟孩子家長面對面的溝通,拿著自己一疊一疊的榮譽現(xiàn)身說法,讓家長和學生對甌劇產生了信心,終于形成了28人的甌劇班。
“我不能期望現(xiàn)在所有人都愛戲、懂戲、會聽戲,但我相信甌劇的美會被越來多的人接受,作為甌劇的傳承人,我們有責任矢志不渝的推廣甌劇。”
生活靜好
對于忙碌的蔡曉秋而言,談生活似乎很奢侈,媒體曾報道,蔡曉秋一個月有15場演出。自稱入戲太深、十足戲癡的蔡曉秋,連微信朋友圈發(fā)的基本都是甌劇演出等相關信息。
“舞臺的生活已經很豐富了,生活中我就盡量做一個簡單的人,沒事的時候,就宅在家里,享受陪伴家人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