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劇,就像戀愛的女子想要一個結果一樣,劇終,便能安心去睡覺。
火到爆的電視劇《我的前半生》終于結局了。
三觀最正的唐晶到最后孑然一身。
凌玲坦誠了一切后,終于贏得了陳俊生的一個擁抱。
羅子君和賀函在深圳,大概總要重逢的。
很多人評論這就是現實,“現實”原本是一個很中性的詞,用在這里,多少帶著些不情愿、失望的感情色彩。
可是作為觀眾或者說是吃瓜群眾的我們為什么那么迫切的等著看結局,等著看誰最后和誰在一起?
1.
格式塔心理學將個體的思想和身體整合為一個整體,并認為只有認識到過去的沖突中未解決的事件或情緒被帶入新的關系中,個體只有解決這些事件才能獲得成長。
未完成事件,是格式塔心理學的關鍵詞。
而所謂未完成事件,是尚未獲得圓滿解決或徹底彌合的既往情境,也包括因此所引發的情感,例如失戀的悲傷痛苦,兒時父母的遺棄,做錯一件小事釀成大禍的悔恨等等。
《蝸居》里宋思明待海藻的好,也是一個未完成事件,他借她去完成自己對于初戀的補償,借海藻去彌補當初未能告白的遺憾。
對于唐晶來說,她與賀涵的十年也是未完成事件,結婚或者分手都是一個結局,這是對十年等待和分分合合的一個交代。
對于陳俊生來說,想要彌補對于羅子君和平兒的虧欠是他的未完成事件。
他說的彌補是“想要回到從前,從前的從前”,可是羅子君已經不會再回頭了,凌玲也不會愿意和他離婚。
這種虧欠和內疚會追隨他一輩子,也許,隨著羅子君和平兒的離開壓抑在潛意識里。
可以預見,在以后,這種情緒時不時會借著夢或者不經意而宣泄出來。
我們總說,時間能夠治愈一切。
其實不是的,那不過是看起來治愈了而已。
那些未曾處理的情緒,沒能撫平的創傷,只是被個體出于自我保護而壓抑在潛意識里。
想要結束“未完成”,最好的辦法是補償和宣泄。
就像結局,老卓將醬子托給駱落,去還自己的情債一樣。
倘若追劇沒有看到結局,對于觀眾而言,便是一個“未完成事件”。
因此,等劇終、等誰和誰在一起的結局,是為了完結因看劇而產生的情感,抑或為了彌合既往相似的情境。
2.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故事的現實程度越高,便有越多人會將自己所經歷的投射上劇中某個人物的身上。
比如劇中的丈夫出軌、被離婚的羅子君。
她在好友的幫助下,日漸成長為職業女性。
比如出軌同事的陳俊生。
他在和凌玲的相處中日漸后悔。
比如被閨蜜搶走男友的唐晶。
她在被最親密的人背叛后,愈發努力。
比如插足陳俊生、羅子君婚姻的凌玲。
她在愛情和婚姻里步步為營。
或多或少的,我們都會將自己曾經的經歷和情感體驗投射在他們身上。
投射的同時,便更容易與劇中人設產生共情,陪他們哭,陪他們笑。
鑒于此,我們追劇所等的誰會和誰在一起的結局,其實是自己的期望而已。
3.
像當初等著看馬蓉的結局一樣,我們也等著看劇中凌玲的結局。
我們等的是自己想要看到的結局。
縱然陳俊生和羅子君不能復婚,也不能和第三者上位的凌玲一直在一起。
縱然唐晶和賀涵沒有在一起,也不能和搶了閨蜜男友的羅子君在一起。
也許,陳俊生和凌玲離婚,羅子君和賀涵終不能相守,會是大部分吃瓜群眾想要的結局。
是的,被出過軌的人、三觀特別正的人,對于小三這個角色其實沒有那么多的同情。
縱然ta多無辜,多惹人憐愛同情,回過神時,難能有當時的同情和憐憫。
社會日漸發展,日漸開放,小三、小四已經被很多人看得正常。
可是,不管是婚姻里還是愛情里,沒有人會不希望自己愛著的人一直愛自己。
更沒有人愿意頂個郵政顏色的帽子而覺得無所謂。
4.
心理動力學提出自我防御機制。
所謂自我防御機制,指“自我”在承受“本我”的欲望壓力時,同時又顧及現實要求的壓力,為了緩解“自我”的焦慮而出現的種種反應。
為了便于理解,我在此做以簡單解釋。
Freud在人格結構論中將人格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
簡單來說,本我,以快樂為原則,超我,以道德為原則,而自我便是那個現實的我。
自我防御機制包括否認、壓抑、投射、合理化、轉移、升華等等。
羅子君在最開始知曉陳俊生出軌凌玲時,是快速合理化的。
她將他的出軌合理化,看似是為了陳俊生找理由,實則是為了安慰自己。
賀涵在愛上羅子君的時候,將自己與唐晶的十年說成“裝成金童玉女”。
看似是解釋了兩個人未能在一起的原因,實則是為了給自己找理由,將愛上羅子君合理化。
他通過一個“裝”字否認與唐晶十年的戀情,以降低自我的焦慮。
不管是唐晶還是羅子君,被喜歡的人背叛,她們的第一反應都是壓抑、否認,仿佛自己否認了,背叛就不曾發生過一樣。
當背叛成為否認不了的事實,便開始轉移。
不管是否認、壓抑或者合理化,都相應地減少了因為背叛而產生的痛苦、焦慮情緒。
唐晶等了賀涵十年,但賀涵最終卻愿意以所有迎娶羅子君。
許是告訴那些犯傻的人,一個人若真的想要和你共度一生,你不用努力去變成ta喜歡的樣子。
Ta也不會讓你等十年,不會終日里告訴你,結婚多么不好,不會說不忍心讓婚姻“毀”了你一類的話。
? ? ? ?有時候你會去做
? ? ? ?在當時以為是為了對方為了和好
? ? ? ?但后來你發現
? ? ? ?你是為了給自己的感情畫個句號
? ? ? ? 否則 你永遠也逃不出來
? ? ? ? ?你永遠也放不下
? ? ? ? ? ? ? ? ? ? ?——盧思浩《愿有人陪你顛沛流離》
愛情如此,追劇也是一樣的。
有的人,等著看像自己的那個人最后和誰在一起。
有的人,等著看與自己喜歡的、諸多相似的人設最后和誰在一起。
有的人,只是等著劇終,不用再猜結局,安心睡覺。
前兩種人,看劇就像算命,等的是誰能和誰在一起的結局。
后一種人,看劇只當消遣,等的是散場,等的是誰和誰在一起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