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有了依賴,就變成了幼兒園里等人來接的小朋友。”
生活中,不管是和家人在一起,還是與朋友相處,都不可避免的會依賴別人,或者被他人依賴。是否值得依賴,也是判斷一段關系是否親密的重要依據,越是可以信賴和依靠的人,越是和我們關系親密的人。
但是,如果過度依賴他人的話,也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問題。
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將依賴型人格的特征定義為:
只要滿足上述特征中的五項,即可診斷為依賴型人格。
那么,既然有如此多的壞處,為什么有的人還會養成過度依賴的習慣呢?
這就像心理治療師皮納所說的,"那些不做決斷的人是在等別人替他們做決斷,他們因此不用承擔任何因選擇失誤而導致的責任。"
此外,總是依賴他人也和我們對自我的信念有關。
自我價值感低的人,最典型的兩個核心信念就是“我是沒有能力的”和“我是不受歡迎的”。這樣的一種自我認知偏差,也會導致他們在與人交往時不自覺的把自己放在配角的位置,認為別人都是對的,甘愿聽從別人,被別人支配。
雖然被支配會損害他們的自尊心,但好處是可以在關系中找到認同感和歸屬感,這樣就不會再感到孤單了。
當然,依賴心理過強的話,即使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會得到別人的認同,但是這種認同是以順從和喪失自我為代價的,因而很難贏得別人的尊重。
那么,怎么做才可以改變自己這種依賴性心理呢?
首先,要增強自己的獨立意識。
其次,僅僅是想要要獨立,要自己做決定是不夠的,更重要的還是實踐。
只有在具體的生活和工作中,承受著內心的煎熬和壓力,獨自去做一些事情,并且發現自己也可以做好,真切的體會到那種勝任感時,我們才可能真正的改變依賴別人的心理慣性。
最后,實用菌想說,對于那些習慣了依賴的人來說,要格外的珍惜那些人生中的困境甚至是絕境。因為只有在這樣的情景下,你才能夠體會到依靠別人是一件多么不靠譜的事情,從而激發出自己為自己做決定,完全依靠自己的決心和潛能。
對于總是依賴別人的人來說,當你發現身邊連一根救命稻草都沒有的時候,才會真正的意識到,自己才是自己最后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