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世界三個區: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

認知世界三個區: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

美國人Noel Tichy提出的理論,圖里的3個區可以表示為你想學習的事物的等級: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里面一圈,“舒適區”, 對于你來說是沒有學習難度的知識或者習以為常的事務,自己可以處于舒適心理狀態。

中間一圈,“學習區”,對自己來說有一定挑戰,因而感到不適,但是不至于太難受。

最外面一圈,“恐慌區”,超出自己能力范圍太多的事務或知識,心理感覺會嚴重不適,可能導致崩潰以致放棄學習。

1.心理學上的定義

心理學研究說,人類對于外部世界的認識可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comfort zone),學習區(stretch zone),和恐慌區(stress zone)。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舒適區我們得心應手,每天處于熟悉的環境中,做在行的的事情,和熟悉的人交際,甚至你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對這個區域中的人和事感覺很舒適。但是學到的東西很少,進步緩慢,而且一旦跳出這個領域,面對不熟悉的環境及變化,你可能會覺得有壓力,無所適從。

學習區里面是我們很少接觸甚至未曾涉足的領域,充滿新穎的事物,在這里可以充分的鍛煉自我,挑戰自我。比如,生活中,換一條上班的路線;學習中,接觸另一 個專業的書籍;工作中,切換到另外一個崗位。

恐慌區,顧名思義,在這個區域中會感到憂慮,恐懼,不堪重負。比如在公共場合演講,或者從事一些危險的極限運動。(keywords: fear, nervous, react)

2. 你在哪個區域

你是否感覺生活很輕松,工作上沒有壓力?你是否處于舒適的生活狀態中,并且不想做出改變?如果是,那么你可能處于舒適區中。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你是否每天都很充實?是否經常花時間來學習?是否覺得自己在不斷的成長和進步?如果是,那么你可能處于學習區中。

如果你感覺到壓力很大,疲憊不堪,那么你可能處于恐懼區中。

事實上,由于每個人性格喜好各有差異,各個區域之間的界線并不是絕對的,比如,蹦極對我來說屬于恐懼區,但是可能位于你的學習區之內。

在舒適區中,我們往往覺察不到任何壓力,并且沒有強烈的改變欲望,忽視環境的變化,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溫水煮青蛙的實驗相信大家都了然。

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只有在“學習區”內做事,人才會進步。嘗試新鮮事物,探索未知領域,能開拓思維和視野,激發潛力。

如果現在的你在恐慌區,那么首要就是要建立自信,克服恐懼和憂慮,馬克吐溫:[我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生活在恐懼之中,但是事實上大部分我所憂慮的事情并沒有發生]。很多事情其實很簡單,只是我們在思想上把他們復雜化、困難化了。

3. 擴大舒適區

想擴大舒適區,前提是能夠主動的跨入新的學習區,并把學習區轉化為你的舒適區。舒適區可能讓我們沉迷其中,難以自拔,因此跨出舒適區需要勇氣,需要自信,需要作出改變。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就是舒適區不斷擴大的過程,每次你去嘗試新的挑戰,你就能對一件新的事情感覺適應和舒服,不再緊張害怕。所以,如果有什么事情讓你感覺不舒服,讓你感覺緊張,不要回避它,做你應該做的事情,不要做你想做的事情。突破了,你就又長大一圈;退縮了,你就還呆在以前的小圈子里。

“最讓你不舒服的話,是對你最有幫助的話;最讓你不舒服的人,是你最該感謝的人。”如果你每天都做一件讓自己不舒服的事情,一年下來,你就能獲得脫胎換骨的改變。改變來自于舒適區的擴展。

習慣是能改變的,一個人只要堅持4周就能改掉一個習慣,或者培養出一個習慣。尋求改變,突破自我,未來才會更好。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