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期奇葩大會,記住了里面的一位選手,不是因為他有多么才華橫溢,只是他讓我感到了一絲的不安。這個人自稱是一個rapper,可是不愿意自己寫詞,不愿意理解所唱的內(nèi)容,只是單純的研究表演的形式,模仿各個成名rapper表演的外在形態(tài)。遭到了嘉賓的嚴正抗議后,義正言辭的說,這就是我喜歡的表達方式。
蔡康永對他的意見表示了理解,舉例說:現(xiàn)在的人們很流行一種去核心化的表達方式,就比如一本書,拋卻了最重要的內(nèi)容核心、靈魂,用華麗的語句包裝出一篇讀起來朗朗上口,暢快淋漓的作品,于是成為了暢銷書。這也沒有什么不好的啊。
在這個快速發(fā)展得時代,人們愿意去接受那些,毫無意義的東西,只是為了追求一種感受,單純的、單一的感受,不用思考,不用費心,甚至不用記憶。將之稱為放松。
其實放松本身并沒有什么錯,每個人也可以選擇自己的放松方式,但是將之上升到一種文化的角度真的好嗎?
推崇這樣的文化,并使之開始流行、蔓延,真的沒有問題嗎?
人之所以區(qū)別于機器,是因為他會思考不是嗎,如果只是單純的模仿、一個具有學習功能的仿? ? 生機器人也可以做到不是嗎,為什么還需要另一個來重復(fù)勞動呢。
一個rapper之所以成名,永遠都是內(nèi)容大于形式不是嗎,總要有作品,才能成名不是嗎,無論他們表達的是什么,無論這種價值觀是不是為大眾所接受,最起碼,他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即使黑人rapper永恒的主題是女人、金錢,這也是一種看法,而不是單純的復(fù)制粘貼不是嗎。
一本好的書,難道不應(yīng)該傳遞出一種價值觀嗎,難道不應(yīng)該是一種思考后的產(chǎn)物嗎。記得有一段時間,網(wǎng)上流行穿越、重生系的言情文,這種文章大行其道,不少作者從中獲利,于是竟然衍發(fā)出一種程序,你把人物名字和一些大致劇情輸入系統(tǒng),可以自動生成一篇網(wǎng)文,而那段時間,網(wǎng)上也充斥著大量情節(jié)雷同的穿越、重生主題的小說,語言優(yōu)美,內(nèi)容空洞。
記得李開復(fù)參加奇葩大會的時候曾經(jīng)說過,想一想你們以后全部都失業(yè)的樣子,是的,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你們所有人,除了文化工作者。看到?jīng)]有,除了文化工作者。為什么,正是因為,這是一個可以區(qū)別別于人和機器的最重要的地方。人是有感情的,人可以思考,表達自己的觀點、意見。
如果人們越來越習慣于這種復(fù)制粘貼的文化形式,那么想一想,是不是在不遠的將來,除了極少數(shù),還愿意思考的人外,其他的所有人都是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那么在遙遠的以后,當這些還愿意思考的人也不在之后,人工智能也終將取代了全人類,想想還真是細思極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