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八年三月初六,曾國藩修書一封,寄語自家兄弟:長傲多言,兇德致敗。讀來振耳發聵,句句戳心。
在曾國藩看來,違背仁德的惡行有兩件:傲慢無禮和話多。多言和傲慢究竟有多可怕?他說:歷代名公巨卿,皆因傲慢和多言敗家喪生。
在曾國藩眼里,多言不僅是與人交談時口若懸河、談鋒甚健,平日里多管閑事,書信文章里議論人,皆為多言。他曾經總結人的性格說:“多躁者必無沉毅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質實之心,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格言聯璧》上還說:“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笨纯?,多言的人還常誠信不足。
《墨子后語》中有這樣一則對話,也告訴我們多言的鄙陋。子禽問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蝦蟆、蛙、蠅,日夜恒鳴,口干舌檘,然而不聽。今觀晨雞,時夜而鳴,天下振動。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事實確實如此:蛤蟆、青蛙,日夜啼叫,哪怕口干舌燥,也無人想聽。但是雄雞在黎明按時啼叫,天下人都會受它提醒,按時起身勞作。所以,墨子反問到:多言有什么好處?只有在恰當的時候恰如其分的發言,才能贏得人們的尊重。
在曾國藩看來,傲慢無禮、盛氣凌人,不僅僅指言語待人尖酸刻薄,態度、表情甚至眼神都可以是有傲慢之氣。而且,神氣十足,面色蠻狠,更是盛氣凌人的一大表現。為何這樣說?只因“凡中心不可有所恃,心有所恃則達于面貌”,言為心聲、相由心生嘛, “有諸內者,必形諸外”,也可以說:你的外部表現就是你自己內心世界的展觀。
還記得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嗎?話說,蘇東坡與佛印一起坐禪。蘇東坡問佛?。骸岸U師,你看我坐禪的樣子如何?”佛印點頭贊道:“像一尊佛?!狈鹩‰S口也問東坡:“你看我的坐姿如何?”蘇東坡揶揄地說:“像一堆糞!”。佛印聽了,并不動氣,只是置之一笑。東坡高興的回家訴說此事,小妹頗不以為然的說:“其實今天輸的是你。禪師的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如佛;你心中有糞,所以才視禪師為糞?!?/p>
心理學上有一個“自證預言”,告訴我們:你就是你的全部世界的映照,你的全部世界就是你自身的映照。
所以,《格言聯璧》上說:“肆傲者納侮,諱過者長惡。貪利者害己,縱欲者戧生”。驕傲地無所顧忌的人容易受到侮辱,忌諱過錯的人助長罪惡。貪利之人害己,縱欲之人損命。
既然“形于內而諸于外”,如何才能做到言語恰到好處的恭敬,外貌謙和有禮?那自然是“修心”了。
道德經上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也是告訴我們了“修心”的道理。從心上來講,要修養誠敬謙和的仁德。誠是真誠,敬是恭敬。內心有真誠,這樣,外在言行就會表現得恭敬。能做到:敬人、敬事、敬物。自己能夠謙卑,必定能夠跟人和諧相處,這也就是是仁德了。有這種誠敬謙和的仁德,自然就能夠敏于事而慎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