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直覺得,看書這件事情沒有什么值得說道的地方。在我個人看來,看書就像是吃飯睡覺一般,每天睡前伴著我入眠的都是kindle。可是,我卻從沒有想過去計算自己到底看過多少本書,也不會去計算。從來沒有哪個作家說,我一年看過365本書,然后四處宣揚。
后來來到了簡書,忽然發現一年看過幾百本書的人很多,甚至很多人這么說,然后粉絲們也點個喜歡點個贊。這是一件具有誤導性的事情,書不在多在精,一年讀過幾百本書,我想你讀的不是書是寂寞。
怎樣才能一年讀幾百本書?
我們就來算一算這筆賬,假設一年讀100本書,那么意味著你3.65天就要看完一本書,這還不包括你去做別的事,三分之一的時間要睡覺吃飯,那么你2.44天要讀完一本書。假設你一年讀200本書,那你就要1.22天讀完一本書;假設你一年讀300本書,那么你0.8天就要讀完一本書,也就是說你半天要讀完一本書。
我雖然批判這種行為,但是我真的是做到過。我在高中的時候,2個小時就可以讀完一本書,而且是十萬字以上的那種。我能做到是因為的讀的是文科,上課很多時候我都是睡覺,尤其是語文課。然后,我就近視了。
所以一年讀了幾百本書的,你其余的時間都干什么了?
看的那么快,你有時間思考嗎?
看書最重要的不是看完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看書能引起我們的思考。之所以很多人開始寫書評是因為我們需要對自己看過的書進行梳理,思考書中帶給我們的一些問題。即使是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也需要仔細去斟酌,去思考描寫或者敘述怎么表達更能吸引讀者。
這一切都是需要時間去思考去摸索,一天看一本書,甚至一天不到就看一本書,之后立刻更新你的書單,那么你留給自己去思考的時間有多少?如果沒有的話,那么你看書是為了什么?
有一種說法是,書要讀三遍,先從薄讀到厚,再從厚讀到薄,最后一遍就融匯貫通了。我很難相信一般人可以迅速的讀書,迅速地讀懂讀通一本書。
所以一年讀了幾百本書,你的思考在哪兒?
我自己的讀書方法
因為我讀的都是比較專業的書籍,比如我最近讀的一本書是《策略投資》,主要的內容是如何進行系統性的投資。書籍里面涉及到的專業知識很多,人口、技術、經濟、政治制度等,所以我看的很慢。每一章講的內容我都要停下了想一番,因為專業性太強。看完一章再看看目錄,看下本章在全書中的意義在哪。有的時候,我還需要去查一下書中的相關數據是否正確,數據之間的相關性是否合理,推論是否正確。
專業類書籍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搞清楚書中各種專業名詞以及整個書籍的邏輯系統,文學類的書籍就是要明白書中很多的典故和書所要表達的深意,歷史類書籍則需要明白歷史的階段、所處的歷史環境然后去解讀歷史。
以上是對各種書籍的一種分類,這就意味著每一本書都需要看仔細、精讀,然后發散性思維去思考,甚至還需要去查詢相關的資料。
所以一年讀幾百本書,你真的看懂了你的那些書嗎?
我非常喜歡一句話:至樂莫如讀書,但是讀書并不值得炫耀,因為如果我們真的熱愛一件事,我們絕不會如此膚淺的對待它。一年幾百本書的神話,并不值得去羨慕,靜下心來,認認真真讀完你自己喜歡的書,仔仔細細地思考,你的寫作才真的可以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