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電腦.]初次接觸網絡是在六年級的時候,媽媽看我每天中午不睡覺跑去同學家蹭電腦狠下心買了電腦。一開始上網的時候真的只是單純的完成作業,后來接觸了QQ,上網目的就由學習變成了娛樂。初一開始玩開了空間,初二時開始上癮。那是我最瘋狂的一段時間。每天耗費大量的時間躲在空間里,瘋狂的轉說說,點贊,轉日志,點贊,發照片,點贊。空間主題換了又換,每張圖片都是我親自上網一張一張精心挑選,慘雜著我的精神訴求。初三開始熬夜,學會刷留言,覺得空間留言越多就代表我越招人待見,就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于是熬夜去別人的空間留言,補齊了我十幾年欠下的所有早安和晚安,不管熟不熟。甚至,喪心病狂的申請三個小號,一天幾十條刷留言,滿頭大汗,樂此不疲。媽媽估計到現在也不知道,口口聲聲說要應付中考復習的女兒,花費了不計其數的時間做些她永遠也無法理解的事。大概也就在那時候,我學會心安理得的撒謊。
[關于手機.]我的第一部手機是一臺只能打電話發短信的老人機,媽媽為了能跟初次住校的我聯系方便,頂風作案。我生性膽小,從不在宿舍里拿出來,怕被出賣。每次打電話,總是偷偷的躲在廁所里,幸好廁所是單人間,在混著氨氣味的廁所邊打電話哭邊注意有沒有人來的日子是我高中伊始最珍視最期待的時光。高一期末,老人機從高床上摔下來光榮犧牲。滿是內疚的度過暑假,媽媽受人蠱惑上網低價購買紅米并慈悲的賜給了我。我自詡自制力強,高二一年沒碰它。可就在那個暑假,我了解到了Wi—Fi并擁有了它,我就這樣踏上了網蟲的不歸路。一天24小時,我花1小時吃飯,5小時睡覺,其余時間都混跡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這時候我依舊執念于QQ空間,開始了自編自導,創造了各種非主流的句子,有些話過于矯情,比如:微笑是種表情;流淚的時候望望天...老師說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會憂郁,其實只是我們都開始學會zuo而已。
[關于社交網絡.]一直提到QQ空間,有一段時間我好像走火入魔了。每天絞盡腦汁想著能代表我傷感內心的個性簽名,每小時換一次頭像,每五分鐘看一看有沒有人訪問我的空間,給我留言,為我點贊,這時我仍然拿著小號涮人氣。只是為了看起來熱鬧點。高三時喜歡上了BigBang,因為他們接觸了微博。和玩QQ空間是不同,在這個虛擬世界里我完全沒有存在感。我沒告訴任何人我玩微博,我不想他們認識我找見我,這樣我就能沒有任何顧慮的說著想說的話,關注著想關注的人。可我陷入另外一個尷尬的境地,我開始變得越來越八卦。熱搜,熱門微博,熱門話題,只要是能進入公眾視野的,我都得湊湊熱鬧。好像被信息綁架了,而且我很享受這種待遇。這好像是種強迫癥。
[兩個自己.]網絡里的我跟現實里的我截然不同。現實中我總是默默地做著自己該做的事,不善言辭,有些自閉。可到了網絡,我有種莫名其妙的驕傲,話也多了,甚至會主動找人聊天,肆意的散發著自己的非主流的悲傷。我開始焦慮,暴躁,在現實里越來越自閉,在網絡里越來越瘋狂。可怕的是我一直縱容。
[要放手了.]可能是熱情過了吧。我開始喜歡上了歸零的狀態。我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刪掉了六千多條留言,一千多條說說,幾十篇日志,好像那些東西都不是我的,或者說不是現在的我的。微博里也取關了許多營銷號,世界突然一下子變得清凈了。可能,我曾經的瘋狂頹廢跟現在的淡漠無所謂都一樣,不過是因為我孤單的太久,所以太想被人理解被人關注了吧。
[以后不會了.]我已經厭倦了這種麻木茫然漫無目的的生活 。不是所有的心事都能被說出來,不是所有說出來的心事都能被人理解。孤獨是種常態,我該學著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