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早在洗手間,Anne和Cora邊補妝邊聊天。 Anne:“Hebe家女兒考上了上外附中?”
Cora:“真的假的?這個學校很難進的呀。一年才收120名學生,進去的都是人尖呀?!?/p>
Anne酸溜溜地說:“是的呀,沒錯,你沒聽到一早她就在那里和老板聊得熱火朝天嘛?德國佬對她連連夸贊,說教女有方,還讓我們都和她取取經。”
Cora對著鏡子挑挑了眉毛,邊觀察眉尾有沒有描好,一邊挑著眉毛不屑一顧地說:“和她取經嗎?切,取經怎么拍馬屁吧。要不是這個德國老板耳根軟,她還不知道在哪旮旯蹲著呢。”
Anne抿了抿嘴唇,新上的唇膏顏色果然很靚麗:“就是,如果我沒被調離,哪輪得到她上位呀。就她三腳貓的功夫,要不是底下的人硬撐著,哪來的業績呀。”
Cora點頭贊同:“我看呀,她之所以有功夫培養她女兒,都因為平時沒努力工作,花了大把時間陪著去上培訓班。哪像我們這么傻,一心撲在工作上,哪來的時間管孩子。”
兩位職場女精英心心相惜看了對方一眼,先后走出洗手間,回到格子間開始了一天的“戰斗”。
等她們走后,灰頭土臉的Hebe幽靈一般地打開門,真不湊巧,前面兩位的談話她都聽到了。最危險的就是背后說人壞話時,偏偏被對方聽到了,覆水難收。
02
簡書后臺常常收到留言,有關于職業發展困惑的,個人能力提升的,還有的就是如何面對情緒困擾。
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在校大學生的留言。
“有時候成績和自己差不多但家庭條件很好的同學,如果考試比自己考得好,會有嫉妒的心理。覺得他們好幸福,怎么就我這么不幸。我知道嫉妒不好,所以常會責怪自己,覺得自己好差勁啊,很羞愧。我怎樣才能坦然面對別人的成功呢?是不是我天生心眼就是壞,就是惡毒的人呢?”
這讓我想起為別人鼓掌的故事,有一位小朋友成績處于班級的中游,每每有同學得獎了,她都真誠地為別人鼓掌點贊,從不會因此讓自己難受一整天。
不同于其他小朋友打了雞血一樣要去趕超學習模范,她倒是極其淡定該干啥干啥。她還特別善良有愛心,很會照顧比自己小的小朋友。
原本焦慮的父母,看到她的全面發展,心安下來。如果做不到臺上領獎的人,為何不快樂地做臺下鼓掌的人呢。
現實情況是,能做到這么淡定的寶寶,背后一定是有無比強大的父母?;疚覀冊谛r,都會明里暗里有想趕超的對象。
即便你不想,老師父母也會給你“指定”一位?!皠e人家的孩子”就是沒有瑕疵的芭比娃娃,我們總歸會缺個“胳膊”少個“腿”。說從沒有嫉妒,是欺騙自己嘛。
日本《廣辭苑》定義嫉妒:嫉妒是在看到他人的卓越之處以后產生的羨慕、煩惱和痛苦。”
朱智賢主編的《心理學大詞典》提及:嫉妒是與他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別人而產生的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復雜情緒狀態。
古往今來,無論是歷史故事還是神話小說都有嫉妒的身影。三國演義中周瑜與諸葛亮的勢不兩立,一聲“既生瑜何生亮”周瑜一命嗚呼。
羅馬神話里很多的悲劇和紛爭都源于兄弟間的嫉妒。女人的嫉妒表現更為明顯,宙斯夫人赫拉為首的女神常為嫉妒去殺人。
嫉妒不分國度,韓劇將嫉妒演繹的淋漓盡致。女二號常常因為嫉妒女一號的容貌,柔弱或是男一號的寵愛,于是想方設法的加以陷害。
當女二如愿以償和男一號在一起,女一號背井離鄉,流落街頭之時,劇情又會反轉。東窗事發,女二從此被人唾棄,再無翻身回天之力。善良貌美天真的女一號從此和男一號雙宿雙飛。
莎士比亞說:“你要留心極端,那是一個綠眼的妖怪?!?/p>
所以,常常媒體宣揚都唯恐避之而不及,讓大家千萬不要有嫉妒之心,如果你嫉妒了,就很不光彩。就像留言給我的大學生,會覺得自己不好,產生羞愧的情緒。
事實上,嫉妒與欲望一脈相承,只要有七情六欲,早晚會有嫉妒的出現。嫉妒傷害最深的不是被嫉妒的人,而是嫉妒者。
自己的不行和別人的幸福都會影響自己的成長與進步。
為什么我們會嫉妒呢?
嫉妒源于比較
你還在背Coach的包包,Mandy已經開始背Prada了;你還和室友為那間出租房便宜算計的時候,隔壁Ivy找到一個金主搬離合租房了;或是和Anne,Cora煩惱的一樣,憑什么Hebe能職場家庭樣樣都放光呢?
每次看到葫蘆寶寶和墨寶爭搶東西的時候就想笑,葫蘆寶寶總是覺得墨寶手里的玩具是最好。玩命地撲過去搶,如果墨寶重新換一個玩具,葫蘆寶寶會誓不罷休,扔了手里的,繼續去搶,這是個無底洞游戲。
大人的世界也是一樣,看到別人住豪宅,自己也要玩命的掙;看到別人開豪車,不吃不喝也要買寶馬;別人家的孩子能考上外國語學校,你家的決不能上菜場小學……
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與他人作比較。 (By Dan Greenberg)
別人有的,你也想要,可是,我們很少考慮他人的擁有是否真的是我們想要。
靜下來,仔細想想,如果天生就是吃素的腸胃,壓根沒必要琢磨怎么吃到山珍海味;如果你更看中的是情投意合,就沒必要削尖腦袋一定要找靠山富二代;如果你看中的是工作輕松,有足夠的時間精力陪伴家人,就沒必要嫉妒別人工作努力年年優秀。
所以,你嫉妒的是到底別人擁有的東西,還是這個人,或者是一群人呢?
嫉妒源于過往的經歷
如果你嫉妒的不是別人擁有的東西,而是那個人。可以想想為什么和這個人過不去呢?為什么不去和其他人比呢?
比如前文的大學生,嫉妒的對象時“成績和自己差不多但家庭條件很好的同學”,為什么不是“成績和自己差不多但家庭條件很差的同學”呢?或者為什么不是“成績比自己好,家庭條件差不多的同學呢”?
可以感受到她對物質的匱乏是很敏感的,這份匱乏讓她悄悄滋生出自卑,與家庭條件很好的同學相比,她認為自己是處于弱勢的地位和角色,想努力爭取超越和改變。
同樣都是物質匱乏,為什么有人態度相對豁達,不會比較自己與富人的區別呢?這源于成長過程中,我們接收到的信念,很有可能來自父母。
如果父母表現出家里很窮,你不能浪費,否則被懲罰等等的想法,會讓孩子產生物質很重要,但“我”是缺失的感受。如果父母表現出家里很窮,但我們可以掙,努力就能改善生活,孩子對金錢的概念相對會更加豁達。
再比如,有些女性只會嫉妒女性,對男性的成功卻能衷心祝福,那么他們嫉妒的根源一般在母親,或是姐妹身上。
嫉妒,雖然是負面情緒,卻是一種正常的反應。她是來提醒我們在某些方面是匱乏的,不滿足的。我們需要學會正視自己,也正視他人的成就。
很多的事情不必在意,當被欲望操控了內心時,不妨停下來探索一下,這真的是我想要的樣子嗎?我們每個人內在的自我和需求都不一樣。停止盲目的追尋,善于發現當下的幸福和擁有。
自己真正愛過什么?
是什么促使自己精神境界的升華?
在心靈中是什么使自己快樂?
什么東西曾讓自己著迷?
回答這些問題,看清自己的本質所在,才能發現真正的你。
——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你不是完美的,也不是萬能的。如果是條魚,就沒必要要求她和雄鷹一樣展翅高飛;如果是烏龜,沒必要讓她和兔子一樣飛速奔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擅長點和閃光點,找到自己的擅長并發揮出來,才是比嫉妒更重要的事。
而你嫉妒的人,生活也不是完美的。或許她有聽話進取的孩子,但你看不到背后她因工作煩惱焦慮;或許她有豐富的物質條件,但你看不到她面對父母吵架時的無奈和傷心。每個人都是不容易的,上帝很公平。
換個角度看嫉妒。她是來提醒我們的,如果你愿意,可以看看嫉妒的對象時怎么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就,你可以從中取經。
嫉妒,是來提醒我們,過往的成長經歷造就了如今的你我,是否有匱乏,是否有自卑,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現在開始成為愛的源泉,缺什么,自己就能給到。
END
小娜往期文章推薦:
好好說話,就這么難嗎?
會“聽”話,才是溝通的有效姿勢
拉開你和別人差距的,是每天的這2小時
真正耽誤你前途的,是你的不敢擔當
比買學區房更重要的是,做快樂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