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是日本圖畫書之父松居直的著作,建議想要開展親子共讀的家長們讀一讀這本書,它可以解答我們心中很多疑惑。
圖畫書就是我們說的繪本,因為它非常適合孩子閱讀,最近幾年,在我國的發展勢頭越來越猛,很多年輕的父母或者是主動地,或者是在其他人的帶動下積極參與到了親子共讀繪本的活動中來。但是,很多家長的心里對繪本閱讀還存在著許多疑問:陪孩子讀繪本到底有什么用處呢?我們要怎樣給孩子選擇繪本呢?這些繪本,要怎么陪孩子讀呢?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從松居直的這本書里尋找答案吧!
首先,我們來解答第一個疑惑:陪孩子讀繪本到底有什么用?
在這里,我想提醒大家仔細閱讀一下這本書的序言——《愛的語言》,作者是松居直本人。讀完了這篇序言,我們就不難理解,作者為什么把一本關于圖畫書的書取名為“幸福的種子”了,因為在作者眼里,陪孩子讀圖畫書這個小小的活動,實際上是在幫助孩子汲取獲得幸福的力量。那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1)圖畫書讓孩子感受快樂。
對于孩子來說,能從中感受到快樂,這是他們讀圖畫書最大的目的。孩子們的快樂來自于兩個方面:圖書本身和與父母的親密接觸。
一本好的圖畫書加上一位好的朗讀者,能給孩子帶來視覺、聽覺以及幻想等多方面的綜合性審美感受,這種快樂,和我們小時候聽爺爺奶奶講故事一樣,是那么單純、那么美好。
另一方面,親子共讀的時候,孩子們往往會坐在父母的懷里,或者緊貼著父母而坐,這種親密的肌膚接觸,讓孩子全身,甚至全心,都能感覺到牢牢擁抱自己的“那個人”,安全感油然而生,快樂也油然而生。
知道可以從哪里獲得快樂,能夠全身心地感受快樂,這是一個幸福的人必備的能力。
(2)圖畫書讓孩子感受豐富的語言體驗。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回憶自己幼年的經歷,爺爺奶奶講故事,或者爸爸媽媽念兒歌的畫面,總是最先浮現在眼前,并且那些故事和兒歌的內容,甚至他們講述時的語調和表情都歷歷在目。但是,如果被要求回憶一篇課本上的課文,大腦卻一片茫然。這是為什么呢?
松居直認為,“快樂”與否可能是問題的關鍵。故事和兒歌都是孩子沉浸在快樂時聽到的,當時的快樂與喜悅,隨著年齡的增長,印象卻越發深刻,清楚地留在記憶之中。如果不是伴隨著心靈的滿足,不論歌曲或詞匯都很難留下記憶。
對孩子來說,共讀圖畫書的過程就是體驗快樂的過程,因此,圖畫書上的詞匯和插畫會伴著喜悅,生動地烙印在孩子的心頭。而且一本圖畫書愈有趣,它的內容愈能深刻地留在孩子的記憶里,從而充實孩子的內心世界。而從耳朵獲得的這種豐富的體驗,能成為孩子未來學習的基礎。
(3)圖畫書是親子溝通的橋梁。
把孩子抱在膝上,念圖畫書給他聽,這時,大人與孩子有肌膚的接觸,有語言的交流,有心靈的溝通。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孩子一直感覺到父母的存在,知道父母是不可取代的,達到精神上的彼此相通。
如果孩子發自內心的喜歡,就會主動問問題或表達自己的想法,父母應該給予溫暖的回應,與他溝通。這種溝通,可以幫助我們察覺孩子內心深處的想法,而這是在日常生活中比較難了解到的。這種彼此交談分享喜悅及心靈交流的真實感受,在孩子長大成人之后會一直留在他們心中。所以,圖畫書可以說是大人與幼兒進行心靈溝通的場所。
另外,由于日常生活總體來說是比較單調的,可以與孩子談論的話題也比較有限,而多姿多彩的圖畫書則給親子交流提供了眾多的討論話題。尤其是當父母和孩子有共讀一本書的體驗之后,這些書籍將成為父母和孩子特有的語境,它能讓彼此產生心有靈犀的感受,從而使交流更加順暢。
而良好的親子關系,不僅可以避免孩子因童年的創傷而產生心理疾病,更可以教會孩子怎樣與人融洽相處,怎樣處理親密關系,為今后獲得幸福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4)圖畫書讓孩子了解正面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松居直說:我常在事后才察覺到,我期望某個故事能讓孩子們了解某些事情,或產生一些特定的想法或感受……我也發現,通過念這些書,我已經在他們小時候,把一個做父親的想對孩子們說的話說完了。
的確,任何一本正常的兒童出版物,一定都傳遞著某些正面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只要孩子接觸到了,就一定會受到熏陶。尤其是一些優秀的圖畫書,用孩子喜歡且能夠理解的方式把這些重要的信息種到孩子的心里,奠定了孩子對世界、對人生的基本認識。
我們知道,一個人只有三觀正確了,才能順利融入社會,才有機會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在了解了親子共讀圖畫書的意義之后,我們來解答第二個疑惑:怎么給孩子選擇圖畫書。
首先,要強調的是,圖畫書是給孩子讀的,所以,孩子的興趣是挑選的首要原則。尤其是剛開始給孩子讀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孩子感興趣的話題。
拋開主題這個因素之后,怎樣才能選出一本好的圖畫書呢?我們可以從插圖、文字以及插圖和文字的關系三個方面來考慮。
(1)從插圖的角度來看。
首先,優秀的圖畫書,它的圖畫本身應該會講故事。
不識字的幼兒,在閱讀圖畫書時,他們的眼睛看的是畫面,是通過讀圖來理解故事的。關于幼兒的讀圖,我自己也有很深的體會。我家大寶1歲多的時候,我給他買過一套繪本,一共12本,當我給他講過幾次后,他居然可以自己從一堆書里準確地找出喜歡的書來。為了弄清楚他是不是偶然碰對了,我就對他進行檢驗,我說故事名稱,讓他找出那本書來,居然每次都是正確的。這讓當時的我非常詫異,后來經過仔細觀察,我才發現,原來,每本書的封面和內頁里的某一頁是完全一樣的,大寶正是通過看封面上的圖畫來區分的?,F在,給二寶講圖畫書時,他也經常指著某個內頁,翻到封面對我說:“媽媽你看!這個就是這個吧!”可見,孩子們看圖是非常仔細的!
因此,好的圖畫書,它的畫面一定能充分表達故事。當我們拿到一本圖畫書時,從封面到封底一頁頁翻閱過去,如果不讀文字,單單只是閱讀畫面,就可以讀懂一個故事,那么,這就是一本好的圖畫書。
第二,圖畫書插畫的“形”重于“色”。
如果擺一排圖畫書在我們面前,我們的眼睛往往會被“可愛的”畫面和鮮艷美麗的色彩所吸引,但其實,在圖畫書中,圖畫的“形”是講故事的主角,“色”只是增加效果的配角。有時,沒有色彩反而更容易表現故事的內容,或更容易讓人理解。
松居直引用了一位精神科醫師的話來解釋。
“色”會自動躍入眼中,“形”必須自己去注意認知和解釋。換句話說,色會捕捉眼睛,形則被眼睛捕捉?!缛藗円姷綕M山遍野火紅的楓葉時,會不禁發出“啊,好美”的驚嘆,但是感動大概就到此為止??墒?,溪流中的巨巖、奇石就不同了,有的像一只烏龜,有的像一頭獅子,人們看了喜歡,就會把它們命名為“烏龜石”“獅子巖”等。形與色的差別就在這里。人們對色的感覺是直接的、立即的、被動的,對形的感覺則是間接的、抽象的、積極的。
松居直認為,“如果眼睛被‘可愛的’圖畫、鮮艷美麗的色彩所吸引,卻無法深入解讀故事的內容,這是非??上У摹!?/p>
第三,松居直明確表達了對天真可愛畫風的不贊同。
大人們往往很喜歡圖畫書里天真可愛的孩子形象,但松居直認為,那種公認的“天真可愛”的孩子模樣,是刻意塑造出來的,充滿匠氣,缺乏自然美;雖有形體,卻沒有生命;只有軀殼,但沒有內涵。他說:“圖畫書的插畫必須天真可愛的說法,只不過是迷信,而大人武斷地認為每個孩子都應該天真可愛的想法,更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傷害孩子。”
為什么會傷害孩子呢?一方面,是因為天真可愛是大人的觀念,在孩子的心理根本就不存在,但如果大人一味表達自己對這種模樣的喜愛,孩子可能會有意模仿,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另一方面,人的藝術的眼光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由不斷訓練累積而成的,而圖畫書是孩子最早接觸的美術作品,如果一味給孩子看比例失真的”天真可愛”的人物形象,就會影響孩子的藝術眼光。這兩個方面,應該都不是父母所希望的吧?
(2)從文字的角度來看。
首先,圖畫書的文字要采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來敘述。
圖畫書應該簡單明了地說明“時、地、人、事、為何、如何”等。其中,時間、場所和人物這三個要素應該在故事的開頭就交代清楚。而故事的主題必須通過登場人物的態度、動作和對話,清楚地表達出來。
孩子的注意力本就不容易集中,又加上他們是通過耳朵來聽故事的,如果故事線索太過復雜,講了半天都不能讓人明白人物之間的關系,或者情節推動太慢,就會讓孩子失去興致,不愿意繼續閱讀。其實,不僅是孩子,就是大人看電視劇,如果看了幾集主角還不露面,或者劇情一整集都沒有進展,也會產生棄劇的想法吧?
第二,好的圖畫書,其文字要達到“說起來歷歷在目”的要求。
什么樣的文字能做到歷歷在目呢?簡單的說,就是文章沒有多余的用語或說明,語句簡潔、不矯飾,沒有過分瑣碎的寫景或心理刻畫,只在必要的地方加入適當的描寫。
圖畫書里的文字,對孩子來說是用來聽的。而用眼睛看和用耳朵聽,感覺是很不一樣的??雌饋聿诲e的文章,有時用耳朵聽卻不容易理解;反過來說,有時看起來很艱澀的文章,聽起來卻很容易懂,而且所描述的內容歷歷在目。因此,圖畫書文字的好壞,必須用耳朵聽聽才知道。所以,在選圖畫書的時候,可以請別人來讀,自己用耳朵聽,如果故事中的畫面一幕幕自動浮現在眼前,那就是容易理解的文章,就具備了好圖畫書的一個要素。
(3)從文字和圖畫的關系方面來看:文圖一致非常關鍵。
有時候,大人覺得某本圖畫書的內容非常好,一定要都給孩子讀,但是卻引不起孩子的興趣。這種感受的差異,就是因為文圖的表現不一致,不能將作者想說的完全傳達給孩子。換句話說,書的內容很好,但是傳達的方法不理想,而這正是圖畫是否成功的關鍵。
好的圖畫書作者會以歷歷在目的方式來敘述,將要說的主題傳達給孩子,同時將插畫的細部與整體結合,以圖文一致的形態表現整個故事。這種圖畫書能使孩子確實把握主題,相信作者的描述并產生共鳴。
說到圖文一致,我不禁想起了給孩子們講故事多次出現的情景。有時候我給他們讀一些插圖比較少的故事書,讀著讀著,孩子會突然問:“媽媽,xx(書中出現的某個人物)在哪里?”原來,孩子們一邊聽故事,一邊在仔細觀察插圖,當他們發現找不到某個人物的時候,就會發出疑問。我只好告訴他們:“這幅圖里沒有畫這個人?!币虼耍业母惺苁牵汉玫睦L本,它的畫面一定要比文字信息更豐富些,如果不能更豐富,至少也應該是能完全表達出文字傳遞的信息。
挑選好繪本之后,我們就來解答第三個疑惑:親子共讀怎么讀?
關于怎么開展親子共讀,家長們的疑問真的是太多了:孩子多大可以讀繪本了?怎么給他讀?他不喜歡聽怎么辦?我的孩子會識字了,我買了讓他自己讀可以嗎?孩子只喜歡反復讀一本書怎么辦?……
其實,這些問題可以用一個句子來回答,那就是——你讀給他聽就好。無論孩子是幾個月大還是十一二歲;無論他是安靜地坐著聽還是溜達著選擇性地聽;無論他識字還是不識字;無論你的普通話標準還是鄉音嚴重;無論孩子要求你把一本書讀上多少遍……你擁著他讀就好!
怎樣讓親子共讀達到更好的效果呢?以下幾點需要注意一下。
(1)親子共讀的最佳姿勢是父母把孩子抱在懷里共同翻閱一本書,孩子看圖畫,父母把書上的文字讀給孩子聽。因為孩子最喜歡父母的懷抱,在那里他們能感受父母的氣息,接受父母全身心的愛,這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只要父母把孩子攬在懷里,即使不喜歡看書的孩子,也會喜歡這種相處的方式,從而慢慢喜歡上讀書。
(2)讀圖畫書,要依次從封面、封二、扉頁、正文、封底仔細閱讀每一副插畫,這樣才能得到完整的信息。有些圖畫書,它的故事并不是從正文才開始的,而是從封面和扉頁的畫面就開始了。還有更多的圖畫書,封面和扉頁的畫面雖然沒有直接講故事,但是卻給了關于故事的某些重要信息,例如故事發生的時間、故事發生的環境等,如果漏掉了是非常可惜的。
(3)給孩子讀圖畫書時,大人不要主動問孩子問題,也不要在讀完之后急急忙忙來測試孩子讀懂了多少。因為那樣會引起孩子的反感,減少讀書的樂趣,讓孩子覺得父母給他讀書是一種學習負擔,從而產生排斥心理。但如果孩子主動提問,大人就要耐心解答了,因為這是最好的教育契機。
(4)親子共讀可以有很多延伸活動。孩子看圖大人讀文字是最普通最常見的親子共讀形式,但其實還可以有很多花樣,例如:大人和孩子分角色朗讀、以書本為依據的角色扮演、從書本里延伸出一些手工制作和游戲等,這些都可以看作親子共讀的一部分,從而讓讀書的樂趣越來越多。有的家長會說,這些花樣我不會想怎么辦?其實,孩子天生就是很好的設計師,他們會根據自己喜歡的故事設計出很多有趣的游戲,你饒有興致地參與就行了。至今,我還記得我家小寶讀了《大衛不可以》之后要求我看他表演大衛的情景,他甚至把我的圍裙系在脖子上當披風。
讀完了一整本書,你會發現,松居直用了這么多文字,在告訴我們一件事情:親子共讀應該是一種享受,所有與快樂無關的事情都不要帶進來。
我個人的感受是:這本書并不僅僅是在告訴我們如何開展親子共讀,它更告訴了我們,在兒童教育方面,其實最沒有功利性的方式才能到達最大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