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麥大人
01
這些年,隨著短視頻的興起,直播和網紅遍地開花,網紅經濟欣欣向榮。
通常我們提起網紅,總跟賣貨有關,伴隨著的也是一片罵聲。
但有一個人卻是例外。
“李家有女,人稱子柒”,這句話是知名美食博主李子柒對自己的簡介。
與其他網紅不同的是,李子柒沒有驚世的容貌,但一顰一笑卻宛若古典女子,而她的視頻拍攝畫風純凈自然,無論是內容還是畫面,都給人以美的享受。
一簞食,一瓢飲,訴不盡歸園田居的恬靜淡然。
她家的院子里,屋前種花,屋后種菜,自耕自食,順應時令。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東晉隱士陶淵明描繪的田園風光,卻只是四川這個90后的日常生活。
在喧囂的都市生活慣了的我們,迫切想尋找一方詩與遠方的樂土,暫時忘記塵世的煩惱,這也是《向往的生活》之所以火爆的原因。
而李子柒的魅力就在于,在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子里,她總能點石成金、潑墨成畫,把那些尋常的農家生活過成大家喜歡的模樣。
三月桃花開了,她采來釀酒;
五月櫻桃熟了,她采來做醬;
十月豌豆黃了,再結結實實整上一頓豌豆涼粉……
看過李子柒視頻的網友都贊嘆不已,甚至連女生也直呼:娶妻當如李子柒!
人們不禁好奇,做得一手好菜,釀得一手好酒,忙時可以下田種地,閑時可以讀書畫畫,似乎沒有李子柒不會做的?
她有多厲害,中秋出了一個視頻,全程自己干活。
從播種,牽著黃牛犁地,拋秧,然后打谷子,腰上圍一個豬飼料的麻袋子,手里抱著一捆稻谷使勁敲打。
她還可以把吃剩下的葡萄皮,為自己染一席裊如紫煙的輕紗做裙,親手設計、制作裙子、漿染、漂白,全部一氣呵成。
她可以用鮮花做一套胭脂;
也可以自己搞土建,拉來木頭拉鋸打樁,給自己搭了個秋千,蓋了個涼棚。
李子柒就像一個從古代穿越過來的女子,動手能力超強,頭腦比魏瓔珞還好使,她就是傳說中的寶藏女孩。
而從她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閃閃發光的獨立女性。
都說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而李子柒既有好看的顏值,更兼有趣的靈魂,被人們呼為“仙女”。
02
很多人可能會以為這樣有趣的靈魂,一定是從小生活在蜜罐里長大的才對。
其實不然,那些大家所驚艷的技能,不過是李子柒的“求生本能”。
李子柒的身世非常不幸,她是一個農村孤兒,很小父母便離婚了,后來父親再婚,但很快就病逝。
繼母對她近乎虐待,很難想象一個五六歲的孩子,還沒還沒有灶臺高,就要生火做飯。
當她做的不好時,繼母就一頓暴打,有時甚至拽著她的頭發往水溝里按。
被打得半死不活的時候,李子柒也沒掉過一滴淚,那時她特別喜歡下雨天,這樣就可以不用干活了。
年邁的爺爺奶奶不忍心她被虐待,就從繼母手中接過來撫養。
那時爺爺是鄉廚,村子里只要有紅白喜事就請他去做菜,而年幼的李子柒喜歡跟在爺爺身邊打個下手,耳濡目染之下學會了很多做飯的手藝。
后來爺爺去世,14歲的李子柒不得不輟學,去城里打工撫養奶奶,這一去就是8年。
她在飯店做服務員端過盤子,沒錢的時候在公園里睡過椅子,連續啃過兩個月的饅頭,也去酒吧做過DJ。
令人感動的是,就在自己收入有限的情況下,李子柒還資助了一名孤兒8年,直到他大專畢業。
“因為我的生命被別人照亮過,就像光一樣。”
這就是自強不息的精神,這就是不滅的火種。
后來因為奶奶生了一場重病,不想再留下遺憾的李子柒,毅然決然地離開城市,回到奶奶身邊陪伴照顧著。
回鄉后為了生活,她開了一家網店,但生意并不好。
之后她嘗試用短視頻來宣傳,不過網店還是沒做起了,李子柒的短視頻卻火了。
剛開始是用手機拍的,也在手機上剪輯,全部自己一個人完成。后來她也意識到畫質不清晰,經人指點才買了人生中第一臺單反和三腳架。
她拍的內容,大多是美食,視頻里她穿著古風的衣服,用著當季的食材。
這樣拍出來的美食,不論是街頭小吃還是家常菜,都透著古色古香的味道,隔著屏幕都能讓人垂涎三尺。
鄉村、古風、倩影、美食,這幾樣元素在她的視頻里,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一人一狗,三餐四季,這不正是在鋼鐵森林的城市里迷茫生活的人,最“向往的生活”嗎?
03
同時,李子柒還身體力行地宣傳著傳統文化,透過視頻宣揚著中國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如今,她在YouTube上的訂閱用戶已超過500w以上,微博達到1900w粉絲,每條微博都是數十萬條的點贊、評論和轉發。
作為一個短視頻博主,2017年她的視頻全網播放量竟高達30億,堪稱“年度第一網紅”,月入300萬以上。
很多人以為,只要隨便拍拍視頻,就可以月入百萬,這樣的想法未免太天真。
其實不管在哪一個行業,你要想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都需要比別人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成功從來都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李子柒視頻里所呈現的一切,鏡頭前有多美好,鏡頭后就有多辛酸。
為了拍好《蘭州牛肉面》,她特地跑去西北拜師學習了兩個多月。
擺拍,自己一個人很難操作,為了趕時間,她每天只吃一頓飯,整整拍了三天。
浪費了20多斤面粉,廢掉的面團做成馕,和奶奶吃了半個多月。
拉面那兩分鐘的鏡頭,足足拍了兩百多個,最后只用上了50個不到。
為了拍攝一個雪地視頻,她一個人帶著拍攝器材,在零下十多度的雪地里,折騰了8個小時,下山后自己就發起了高燒。
李子柒也多次公開說過,真實的農村生活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
鏡頭前很仙很美的她,在現實生活中在土地上忙農活,每天都“全身臟兮兮的很邋遢”。
由于長期的室外勞作,她的手看起來很粗壯,皮膚也曬的很黑。
體重也從2015年的94斤,到了現在的不到80斤。
還有太多鏡頭沒呈現出來的經歷,都是很多追求精致的都市人不能忍受的。
鏡頭前的李子柒,真實隨意,毫不做作,她的利索勁兒一看就是經常干農活的樣子。
一雙吃苦的手是偽裝不了的。
她展現出來的每個瞬間,都是她自己正在做的,劈柴,剝玉米,生火做飯……
有人說,生活本身沒有意義,在于我們賦予了它意義。
04
隨著李子柒的走紅,造謠中傷她的人也不在少數。
有人在網上對她進行人身攻擊,黑她有團隊,說她只不過是走到臺前的“網紅”。
總有人說:“這不可能,不可能的,一定是假的。”
奶奶聽到這些后,不留神砍柴時傷了自己。
這時,李子柒一度想永久停更,害怕愛自己的人受傷。
在2017年5月的致謝視頻中,她這樣寫道:
“2萬余條素材,來來回回按動開關4萬次,按每條素材走25步來算,步行約260公里。不求您能喜歡,但求能給努力做內容的自媒體人最基本的尊重。”
我們最缺的,不是張口閉口的批判精神,而是尊重他人的換位思考能力,很多人都在用自己淺薄的認知,去臆想別人的價值觀。
后來,李子柒一個人實在太累,干脆順了誹謗者的意,成立了自己的專業團隊。
她招募了一個專業攝影師,和一個任勞任怨的小助理,在這之后,視頻質量以及拍攝效率都有了飛躍。
在李子柒的微博里,置頂的便是關于中國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是如何手工制作的。
這個視頻僅僅在微博,便轉發了17萬次,評論12.6萬,播放量更是達到驚人的5743萬次。
“傳承傳統文化是每個年輕人的責任,我義不容辭。”這是李家之女,身上的擔當。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如何評價李子柒?”
其中一個高贊的答案是:李子柒的海外視頻對外的文化影響力,可以抵得上1000個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
就連微博CEO千面嬌娃楊老師也稱贊道,李子柒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實打實的文化輸出。”
柔弱的李子柒,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成為中國軟實力最好的代表。
05
大家都想過那種詩與遠方的生活,但背后的茍且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
我們都希望過上李子柒的田園生活,但現實生活中卻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她。
那種看似悠閑的生活,其實付出也很多,農村的辛苦勞作,一點都不比城里輕松半分。
無論在農村還是城市,想要過得好一點,需要的東西都一樣,勤快、腦子活、不斷學習。
李子柒說過,比她會干活,比她會做飯的人很多。她只是有幸通過網絡,讓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被大家知曉。
歸根結底,向往的生活只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態度。
有了美好的愿望,并不等于就會成為現實,生活的藝術就在于,喜歡的東西都需要自己努力去創造出來。
李子柒存在的意義,便是告訴我們,那個夢的確是可以實現的。
我想很多人之所以喜歡她的視頻,不是因為她拍的是真實的紀錄片,而是拍出了我們心中向往的美好生活,以及對生活熱氣騰騰的愛。
這世間,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