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
大意: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后符合節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2、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大意:廣泛地學習知識,仔細地詢問,慎重地思考,明辨是非,然后踏實去做。
3、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
大意:好學就接近明智,努力行善就接近仁義,有羞恥之心就是勇敢。
4、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大學》
大意:真誠,首先不能欺騙自己。就像厭惡臭味,喜歡美女,一切發自內心,所以,君子哪怕獨處也會小心謹慎,不逾越規矩。這就是對自己誠實。
5、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
大意: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竭盡全力了嗎?和朋友交往真誠守信嗎?老師傳授知識認真實踐了嗎?
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
大意:有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智慧的人活躍,仁德的人沉靜。智慧的人快樂,仁德的人長壽。
7、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大意:同情心是仁的開始;羞恥心是義的開始;謙讓心是禮的開始;是非心是智的開始。
8、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大意:上天要把重任交給某人,一定會先磨練他,讓他筋骨勞累,忍受饑餓,讓他事事不如意,以此來磨練他,激勵他,讓他性格堅韌,變得強大起來。
9、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大意:金錢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貧苦窮因、地位低下不能改變自己的志向,權勢武力不能讓自己屈服變節,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10、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尚書》
大意:以算計人、玩弄人為樂,會敗壞品德;沉溺器物小道,會讓人失去志向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