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縣舊志》載鄒城相關(guān)山嶺
一、尼山
【朱志】在縣東北六十里,即顏母所禱處也。其東有顏母山,其西有昌平山,山脈皆自泰山來。其外眾山,連絳環(huán)拱,不可勝數(shù),若尼山之翼云。顏氏禱于尼丘,升之谷,草木之葉皆上起降之谷,草木之葉皆下垂。其山五峰連崎,謂之五老峰。中峰即尼丘,遇出霄漢間,所謂壇其頁者,此也。中峰之麓有先圣廟,廟北為中和塞,塞上有觀川亭。子在川上處今存柱礎(chǔ)。整下沂水出焉,《水經(jīng)注》曰:“沂水出魯城東南,尼丘山西北是也。流而下注為智源溪,溪流而南,其上為坤靈洞。洞有三門,中為一室,廣可兩楹。內(nèi)有石床、石枕、石兒,皆天威也。元皇慶間,廟戶管用、吉成入而見之鄒尹司居敬因刻孔子石像于中。其后為兵所損。子孫奉之,葬于山巔。過溪雨東有文德林。宋仁宗皇佑三年,以孔子誕生之地,封山神為毓圣候。有御制碑記載祠廟志。宋真宗東封,王欽若言:"祭尼丘山,上有紫云氣,長(zhǎng)八、九丈。"詔遣入內(nèi)殿頭楊懷玉祭謝。金泰和八年二十七日,以先圣誕辰前期一日,宗子率合族詣尼山廟祭奠。日方午,俄聞空中有樂作,皆金石絲竹之聲,凡在一舍者皆聞之。
二、嶧山
【朱志】縣東南,距城二十里。一名鄒嶧山,為別于邳之葛繹山也。孟子謂"孔子登東山",即此山。
晉郗鑒避雅其中,又日郗公嶧山。周圍二十余里,自麓至頂計(jì)八里許。高秀特出,尤土壤怪石方疊,絡(luò)舉如絲,故名繹焉。山多孔穴俗謂之嶧孔。其最高中峰為五華峰,東峰為冠子石,西峰為大板石。上下石洞,多玲瓏通達(dá),如出一洞。又多泉水,每東北風(fēng)起,同時(shí)涌漲,不知所自來。西南風(fēng)如故。其中勝跡佳境,亭臺(tái)庵觀碑篆題詠,不可勝紀(jì),真岱南奇觀也。
前代封祭:秦皇東巡登嶧山時(shí),李斯頌功勒石其上,命曰"書門"。(詳古跡)
宋延佑時(shí),譴官致祭,封靈巖侯。建三清殿,修玉帝、三官、元帝、泰山行宮、靈官諸殿。
景泰四年,遣刑部尚書薛祭嶧山神,立碑百步石上。
附,上下勝境
自西麓盤路口,上至五華峰頂(共盤路四十三盤到頂):
盤路口、蕎麥?zhǔn)⒒⑵な⒆簖斒⑽黥せ⒛咸扉T(門上四字"天成之險(xiǎn)")
臥虎石(石上四字“凌虛直上")、試劍石(塊石中分形如劍劈,相傳祖師試劍跡)、八卦石(羲石八塊俗傳伏羲畫八卦處)
玉帝洞(在山腰,雕玉石為像。帝座下有深孔,俗傳與海相通,謂之海眼)、玉帝殿、萬年松(殿左)、圣水井(殿右,千人飲之不竭)、四圣殿(殿右)、三官殿(殿左)、飛升臺(tái)(遠(yuǎn)塵子飛升處)、姚真人墓(遠(yuǎn)塵子師)、北望思親石(關(guān)殿后)、泰山行官(石殿)。
白云洞(洞前有白云宮)、道藏閣(洞前)、朝天泉(在閣下玉帝洞后,大石一塊凌空旁掛,下可行人。上貯泉水,不涸不竭)
五華峰(山之絕頂有石矗天,上勒“五華峰”三字),居龍洞(甚低小,下一洞,形亦如之。石上勒四字:"不敢不鞠”,乃登峰路)、探海石(上豐下削如頭探狀最高險(xiǎn)。天氣晴時(shí)隱見東海)、車輞石(如車輪狀)、仙人棋跡(五華峰頂也,石有棋跡)紀(jì)王東倉(cāng)(寬十步許)、紀(jì)王墓(峰西)、紀(jì)王西倉(cāng)(墓西,寬五十余步)。
自五華峰以東至爐丹峪:
萬壽宮(山之東二里余,有記)、一線天、長(zhǎng)廊壁、掛線石。
冠子石(系山之東峰,高次五華,俗傳孔子登東山小魯處。狀如婦人冠,故名)、仙人棚(冠子石下一平石,狀如棚,大三畝有余。下即仙人洞)、石鼓洞(狀如鼓以石擊之鏜然有聲)、蓮花池(在洞下)、一鑒亭(王一楨建)、金魚池(有金魚在山腰,上立石碑,刻"玉井分香"四字)、隱仙洞(洞前天齊洞,往東花花桃園)、徐八寨洞(隱仙洞東一里)、爐丹峪(有老君殿,相傳為老子煉丹處)
自爐丹峪下以西至梁祝洞:
大通巖(巖刻"大通"二字。因洞石通明中正,故名。下有顏?zhàn)佣矗瑑?nèi)立"至圣先師"四字碑)、源頭活水(有泉一穴,經(jīng)年不枯,從一石龍中噴出,上有古碑六字:"天下第一名山"。)、孤桐觀(《禹貢》嶧陽孤桐處,詳古跡)、逍遙亭(胡繼先建,今廢)、妙光洞(在觀后。洞西有凈室庵觀音閣)、天水池(在閣后)、彌陀庵(始皇乘羊車登嶧,刻石碑于左,名曰“書門”,恐剝落無考,故刻之以志古跡。萬歷已丑立、偃石亭(庵后)、觀風(fēng)亭(庵左,王自謹(jǐn)建,今廢)、仰止亭(庵以西,胡繼先建,今廢)、凌高亭(觀風(fēng)亭東,胡繼先建,今廢)、盤龍洞(洞內(nèi)有石鐘)、嶧山神廟(太平興國(guó)寺左百步,石上有宋延估封候碑)、紀(jì)王棚(存真武像,以西即盤路口),梁祝讀書洞(石勒此五字,俗傳梁山伯、祝英臺(tái)在此讀書)
從盤路口上西峰:
門板石(本山西峰,俯于五華之右,如門板狀。)二郎宮(在石下)、混元洞(在宮下)、大船石(上刻四字“如舟接渡")、金仙庵(混元洞北)、西華宮(在洞東,上有牛口石)、東華宮、牛角峪。
三、鳧山
【吳志】縣西南,距城五十里,其狀如鳧,與嶧山對(duì)對(duì)峙。《魯頌曰:"保有鳧嶧"、鳧即此也。山分東、西,名日雙鳧。東鳧西麓有人祖廟。廟內(nèi)有呂公洞。洞有丹井,水僅盈掬,不竭不溢冬溫夏涼,雖眾飲之不盡。
【清胡志】東峰日東鳧,西峰日西鳧,此郭東社地也。自東鳧而東,其南峰有三山、有染山、有大山、馬頭山;其北峰有王山、有苗山、珠山、有古墓山及九山,此石墻、羊緒、西曹三社之屬地也。自西鳧而西,其南峰名山亦不一,以屬魚臺(tái)境,故不錄;其北境有名鎮(zhèn)頭山者,有名薄梁山者,其支山又有鐵角、臥虎、羊山等名,此郭東、薄梁兩社之地所屬也。由薄梁西南六里至魯村山頭,則入濟(jì)寧、魚臺(tái)地矣。此山南北最窄處可一、二里,寬或五、六里。東西則不下六、七十里。極東抵南北京川道,極西山腳插入南陽、獨(dú)山二湖。山內(nèi)平曠處皆有村落、若大紅套、羊次、羊欄等村是也。有水名黑龍?zhí)叮\雨轍應(yīng)。
【張志】亦名承雀山,東西兩鳧山周圍一百六十余里……此山上古或作伏山,《魯頌》始書作鳧也。
四、其他諸山
【婁志】總敘:按鄒山支分于岱岳。走寧陰,由曲阜而入鄒。東南隅為巨越,西南十里為尼山,東一里為顏母,又十里日昌平,綿亙二十里。西南又十里曰蟠龍,又五里日九龍。九龍之東為臥虎,為云,為四基,又三十里為蓮青。九龍之西南一里為珠,西為馬鞍。南十里為嶧山。尾曰崗,鄒城負(fù)焉。繞城而東日陽,其前為接輿、為唐口、為小丘、為牙。又其前乃為嶧。嶧之東十里為連峰、南三里為戈,又二十里為圬。圬東為馬頭。嶧之西南相對(duì)為鳧。
1、顏母山
【婁志】縣東北,距城五十里,在尼山之東三里。兩山相對(duì),中隔沂水。上有顏母井及祠堂基址。
【張志】東麓有孔子外祖顏府君祠,明宏治六年創(chuàng)建。
2、昌平山
【婁志】縣東北,距城四十里,在尼山之西南十里。綿亙二十余里。《史記》"孔子生昌平鄉(xiāng)"即此。今名魯原村。
3、蟠龍山
【婁志】縣東北,離城二十五里,在昌平山之東南十里。
【清胡志】山麓有館陶寧思王墓。
4、九龍山
【婁志】縣東北,距城二十里。在蟠山西南五里。山形起伏,共數(shù)凡九。
5、臥虎山
【婁志】縣東北,距城三十里,在九龍山之東。又東為云山。
6、四基山
【婁志】縣東北,距城三十里,在云山東南。頂有石,其狀如基,其數(shù)有四,故山之西麓,孟子墓在焉。
【清胡志】有宋景佑五年初建孟子廟碑。
7、紅溝二山
【婁志】縣東,距城三十里。在四基山之南。
【清胡志】二山縱橫作丁字形,故又名橫山。
8、連青山
【婁志】縣東,距城六十里。其勢(shì)連綿,峰銳插漢。東為巨山,又東為尖山。
【清胡志】南入滕……石壁有黃山谷詩。
9、珠山
【婁志】縣東北,距城十五里,在九龍山西南十里。其形獨(dú)立如珠,故名。即九龍山之前峰也。山之東有石經(jīng)埠,石上有佛經(jīng)數(shù)行,又有大石鼎足而立,俗謂之支鍋石。
10、馬鞍山
【婁志】縣東北,且城二十五里。其北楚即孟母林,下有孟母泉。
【清胡志】有元元貞元年碑,題曰"邾國(guó)宣獻(xiàn)夫人墓"。
11、崗山
【婁志】縣北,距城二里,南北兩崗,此即縣之坐山也。南崗有石坪,闊數(shù)丈,上有大字?jǐn)?shù)行,或以為占釋文。北崗有石卓立如碑,數(shù)大字剝落不可讀。昔有建亭名看花樓者,今石柱窟猶存。
【清胡志】大字?jǐn)?shù)十行,周大象元年匡哲刻也。
【張志】前崗山刻大集經(jīng),系東嶺僧安道一所書,及北周大象元年匡哲刻經(jīng)頌,北魏李巨敖、北齊孫洽等題名。后崗山峰巔有北齊摩崖二十四處。東路有大象二年摩崖二段。澗中石上亦多殘字。
12、云山
【清胡志】在臥虎山之東元興社,有魯遺跡。
13、陽山
【婁志】縣東,距城三里。山之側(cè)有五龍?zhí)堆伞?br>
【清胡志】一名護(hù)駕山,山麓有樂陵恭惠王墓、新蔡昭和王墓。
【張志】陽山東面石棚內(nèi)有北周佛經(jīng)殘字。與大佛嶺及嶧山石經(jīng)洞之經(jīng)文字體大致相同。
14、接輿山
【婁志】縣東,距城五里。在陽山之東南,狀如兩車之相接,故名。其前為唐口山。
15、小丘山
【婁志】縣東南,距城十五里。俗謂之高皇埠,謂漢高祖嘗潛居于此。
16、牙山
【婁志】縣東南,在唐山之前,狀如犬牙之相錯(cuò),故名焉。又南為嶧山,嶧東十里為連峰山,山南三膽為戈山,又二十里為圬山,再東為馬頭山。
17、貴殊山
【吳志】在城東北三十八里土旺村北,俗名四山峪。山口北向,中廣數(shù)十畝。有蘭若,有學(xué)舍,系土旺村杜氏捐置。山形盤郁,林木深秀。四面圍環(huán),狀若圓瓶。下有井日“圣泉”,有洞日"朝陽”。
【清胡志】山陰有林放墓。
18、崇德山
【吳志】在城東北四十里夏宋村西,有碑志云顓孫子張?jiān)O(shè)教于此,故名。
19、俊山
【吳志】在貴殊山之北,元皇慶元年,廉使楊?yuàn)J渴尼山、四基山經(jīng)此,見《曲阜縣志》。
20、元帝山
【吳志】在城東北三十五里小煙莊西,相傳明時(shí)有鞏道土者,自勞山徙此,后仙去。
21、管句山
【吳志】在絨東北三十五里夏侯村西,山平而小,上存石馬二,蓋數(shù)百年物。
22、二旗山
【吳志】在城東北與泗水縣交界處。山南里許有石坊,題曰"明魯恭王之陵"。
23、葛山
【吳志】即葛婁山,或日柯婁山。南葛婁北葛婁二山相連,在城東二十五里。上有分書大字?jǐn)?shù)十行,無年月可考。
【張志】西麓有大象二年摩崖兩段,共十行,字方尺許,體極濃至。較之崗山忝諸山所刻尤勝。
24、余山
【吳志】一名雨山。在城東北三十里。前為脈停山,石青色。
【清胡志】山麓有忠親王祠。
25、龜山
【吳志】在城東北三十余里九龍山后,余山之右。上有蒼松古松。孔子去魯南行,作《龜山操》
26、魯府山
【吳志】即鳧山,見舊志。
【清胡志】即辛莊之北山,續(xù)志誤為鳧山。山陰石壁上鐫"魯府柴炭山"五大字。
27、紅山
【婁志】在城東三十里,與葛婁山相近。
28、普陽山
【吳志】在城東南四十五。
【張志】此山訛作濮陽山,故山之東麓有呂布臺(tái)。殊不知濮陽在今山東西南境之濮縣,以此地為濮陽,殊屬不合。
29、鹿山
【吳志】在城東八十里。
30、平山
【吳志】即昌平山,見舊志。
【清胡志】即白龍池南山,續(xù)志誤為昌平山。上有忠親王營(yíng)壘、炮臺(tái)遺址。
31、大山
【吳志】在城東南五十五里,點(diǎn)登臺(tái)在此山內(nèi)。相連屬者日二山、三山。
32、辛莊山
【吳志】在城東七十里,南至白蓮池六里。自白蓮池亂后,縣丞及界河汛千總移駐分防于此。
33、鳳皇山
【吳志】在城東七十五里,辛莊山之左。山外土而內(nèi)石,圓頂修尾,左右作雙翼狀。
34、小風(fēng)山
【吳志】在城東八十里。
【清胡志】即云濛寺山,《續(xù)志》分為二者,誤也。屬田黃社。
35、云濛寺山
【買志】在城東七十里,鳳皇山之西。
36、唐口山
【吳志】在城東南九里。
37、馬山
【吳志】在城南四十二里。
38、臥牛山
【吳志】在城南四十五里。
【清胡志】鳧山之支也。有元至正五年?duì)苛_海墓,碑題曰"前杭州拔都萬戶奕達(dá)魯花赤,授忠顯校尉武烈將軍牽羅海之墓"。
39、靈山
【吳志】在城東南四十五里。
40、古墓山
【吳志】在城南三十二里。
41、鐵山
【吳志】在城北四里,崗山之首。
42、東蔓山
【吳志】在城東北三十八里。
43、蘆山
【吳志】即蘆溝山,在城東北五十二甲。
【清胡志】屬魯元社。
44、龍山
【吳志】在城東南五十里。
【清胡志】一名靈山,在城東南四十五里,屬香城社。
45、樊山
【吳志】在城南五十里。
【清胡志】礬山,《續(xù)志》作樊,誤。
46、亭云山
【吳志】一名屹山,又名錦堂山,在谿湖之西。每當(dāng)日夕,山印湖中。曾有"湖光倒形碧山搖”詩句,蓋紀(jì)實(shí)也。舊有寺,今廢,而井尚存。山多五色石。
【清胡志】屬元興社。
47、朱雀山
【吳志】即珠山(見舊志)。
48、大佛嶺
【吳志】一作大步頂,在朱雀山之左。內(nèi)有石經(jīng)峪,字跡多不可辨。
【清胡志】在城東北十五里元興社,石壁隸書佛經(jīng)三段,齊武平六年刻。
【張志】序崖十二處,刻經(jīng)者韋子深,寫經(jīng)者安道壹。
48、凰翥山
【吳忘】在城東北臥虎山之前,有凰翥村,村中有天齊廟。有雙柏,相傳為唐代物。
49、距越山
【戴志】在城東北七十里,黃社大陸村。其高大過于群山,故云。山上有井,龍居其間,早禱轍應(yīng),至今猶然。井前有巨越廟,,山下有開元寺。
50、商山
【清胡志】一名鳳皇山,在城東北七十五里羅頭社辛莊山之左。山外土而內(nèi)石,圓頂修尾,左右作雙翼狀。東麓有明魯王墓。山南有太王廟,壁有唐碑及金、遼重修碑。
【張志】上有孔子登臨處。南麓...林壑幽絕,石壁刻有大佛像,高兩丈許。
【戴志】在城東北六十里,在魯元社寨里村。邑之東北若崗山之類不啻數(shù)十,大抵多向連絡(luò),皆為尼山外護(hù)。環(huán)峰內(nèi)向,如有情云。
51、羊山
【清胡志】在城東北二十五里土旺社。山后有泉入遼河。
52、白石山
【清胡志】在嶧山東南十余里,距城三十余里。石質(zhì)色如礬石。
53、金山
【清胡志】在白石山東,廣袤皆四、五里,距城三十余里。屬西曹社。
54、圬山
【清胡志】在城西南四十五里馬山之西,內(nèi)石外土。山寺有后唐長(zhǎng)興元年碑,有壽峰寺金大定三年碑,壽福寺元至正年建。
此外又有尖山,栲栳山、官山、雷山、郎山、豬山、檀山、鈴當(dāng)山、糠山、于山、莠草山。
注:
1、撰寫內(nèi)容來源于個(gè)人收集的文獻(xiàn),屬學(xué)術(shù)探究范疇。
2、版權(quán)屬于時(shí)進(jìn)軍個(gè)人,轉(zhuǎn)載需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