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說過,了解中國500年的歷史去北京,了解5000年歷史去西安吧!
到半坡博物館,觀賞人類童年的氣派;到陜西省歷史博物館傾聽人類文明的樂章,追尋人類成長的腳印。
三十年前去過半坡博物館,那時年輕沒見識,覺得一片泥巴,幾個陶罐罷了。如今再看到這片原始村落,感覺完全不同。今天我們住著高樓大廈,屋里電視、冰箱、洗衣機、空調一應俱全;我們使用有各種各樣的器皿,陶瓷的、金屬的、玻璃的、塑料的;一個工具箱裝著鉗子、扳手、螺絲刀任我們走遍天下;一個手機任我們與世界上想見的人對話視頻;我們穿著華服吃著美食,乘飛機火車到世界各地旅游。這些無不是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反復試錯的結果,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就像一個人從出生只會尋找母親的奶頭,到咿呀學語,到學會走路,再到自己創造食物。這一路無不充滿艱辛與失敗,但終于從童年走向了青年,每取得一點成績母親都會為我們歡欣鼓舞。
6000年前只是人類的童年,每一個發明都會大大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每一個創造都會使人類前進一步。人類就是在這樣的搖搖晃晃中蹣跚進步。不要小看一只瓶子,它是一次次試煉的成果,是多少人智慧的結晶。
看到這個彩陶,我與曉婷討論它的作用。曉婷說是盛水的,我的疑問是為什么做成尖底?豈不是不平穩?曉婷想了想說放到沙子里就穩了。這樣的回答是正確的嗎?為什么要把瓶子放進沙灘?平底不是更好嗎?帶著疑問走進陜西歷史博物館,發現了下面的圖片。
當時人們已經了解了重心和平衡的概念。似乎有了答案,但似乎這個解釋也并不全面。那么它究竟是做什么用的?還有這些符號是什么意思呢?是文字和計數的開端?有了文字就可以記錄歷史,文化就可以傳承。這是多大的進步啊!
在陜西歷史博物館,沿著歷史走廊,觀賞《人猿揖別》,看到了中華民族生機勃勃的童年和文明的曙光。傾聽《鳳鳴岐山》,耳畔響起中華民族為人類科技進步演奏的華麗樂章。《東方帝國》結束了封建割據,開創了垂范后世的制度文明。《大漢雄風》引領中華民族走向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彰顯了中華民族開放進取、開拓強盛的精神風貌。《盛唐氣象》演繹著中華民族以開闊的胸懷,兼收并蓄、創新發展,引領世界潮流的壯麗畫卷。中華文明走向了青年,而這時歐洲還處于一片混亂之中,美洲也是一片蠻荒。
是什么原因使我們在后來這500年的發展明顯落后于歐洲?又或者說是為什么歐洲在大踏步前進,而我們卻磕磕絆絆?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歐洲人文主義的興起和經濟的飛躍發展。而這時中華民族卻抱守殘缺,奉行“忠君孝行、仁義禮智”的價值體系,裹足不前。從人類的發展史可以看出,人的思想的解放,個性的張揚,社會才會充滿盎然的生機,才會不斷有新發明、新發現,社會才會不斷地進步,文明才能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