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被此起彼伏啾啾的鳥叫聲把耳朵喚醒。
醒來有些恍惚,很久沒有被鳥叫喚醒,一下子有些不知身歸何處。身體慢慢蘇醒,意識也跟著蘇醒。此刻我正在紅螺寺附近的山莊里。
窗外被滿眼的綠意鋪滿,仔細聽著鳥叫,好像還有布谷鳥。還有,路上濕濕的地面提醒我,昨天夜里這里下了一場雨。
端午時節雨紛紛。清明和端午,果然是一對親密的愛人。從昨天開始到今天端午節,北京天氣一直是陣雨,天氣一下驟降了近10度。20幾度這樣的溫度,除了陣雨外,出來賞玩最適宜。
農歷五月初五,在蒙蒙的小雨中,我們走入了端午。
端午是入夏的第三個節氣,4月初十立夏開始,至小滿,迎端午。
端字意為開始初始,端午即為初五。端午節的叫法尤其的多,端五節,端陽節,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是中國傳統的一個重大節日,據說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聞名。2009年被收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的習俗很多,根據地域不同,有很大的差別。
最最重要的首屬
吃粽子
從小就很羨慕別人家的粽子。
在包粽子,吃粽子這個方面,我的娘家是沒有什么傳承的。
姥姥不會包粽子,也絕少想辦法在端午節整來粽子吃。到了媽媽這一代,在部隊的時間偏多,也沒有學會包粽子。
回到山東,看到別人家每每粽葉飄香,忙活起來包粽子,總是很羨慕。媽媽是很聰慧的,但是粽子可能是她的絕緣體,她也嘗試過,包得既不好看,也不好吃。所以,家里也就沒有吃粽子的習慣了。
真正感受粽香離我們如此之近,是從公公婆婆開始和我們住在一起開始。
江西的婆婆,包粽子那是一絕。
分量絕對十足的粽子,被緊緊的裹起來,一個漂亮的錐形體。關鍵是粽繩不用打結。不知道怎么,就看著她七繞八繞,然后將最后一處粽繩一提,粽葉就被緊緊包裹在一起了。
沒有任何結,吃粽子也是要有竅門的。一開始我找不到從哪里下手,就一根一根將粗繩子試一試,發現可以抽松動的,就往外一提,繩子就慢慢全開了。
解開粽葉,是滿屋飄香的粽子,有好幾種餡,有我們家寶貝最愛吃的鮮肉粽,有棗粽,豆沙粽,還有綠豆粽。
和左鄰右舍的關系一直很好。每到端午節,婆婆就會包上一大堆粽子,給鄰居和朋友們送去。你來我往中,如家人般的溫暖和關懷一點點升起。
突然讓我想起兒時吃百家飯的情形。那時候,家里做了好吃的,很少一個人獨享,都是給左鄰右舍分享一些,大家一起吃。所以,南來北往的特色飯,也是吃了不少。
現在這樣的你來我往越來越稀罕,感謝婆婆的爽快和巧手,借著粽子還能和周圍的鄰居們保持這么好的關系。
也曾想和婆婆學習一下,婆婆的包法很精巧,嘗試了一下,無奈自己手笨,沒有學會,想想還是別人學習一下更簡單點的包法,不用追求像婆婆包的那樣好看。
賽龍舟
賽龍舟,只能是艷羨的份了。一直深處平原之地,童年也是在新疆的一個盆地渡過,很少能見到水,也沒有機會與水相鄰。
看到報紙上,廣播里,電視上,還有今天越來越便捷的各種媒介,滿滿的關于賽龍舟的各種報道,旱鴨子的我很難親歷這種身臨其境的感受,但是依然不妨礙我對這個傳統節目的喜愛。
婆婆家是江西人,每年賽龍舟是一個大事。男女老少,全體參與,每年都會看到他們發來賽龍舟的各種視頻和照片,也能和他們一起體驗賽龍舟的熱鬧和喜慶。
孩子學校也安排了一些活動,手抄報,還有端午節的主題小演講比賽,滿滿的節味道。
本來班主任安排了一次包粽子比賽,雖然不會包,還是厚著臉皮報了志愿者。本來想和其他的家長學習一下有沒有更簡單的包法,趁此脫掉不會包的帽子。
無奈天公不作美,班主任臨時被安排參加培訓,活動泡湯,看來還是要和婆婆再好好學習一下粽子的包法。總得給孩子一個傳承吧。這個就做設為今年的目標來完成吧。
端午節快樂!
慧子在紅螺寺給你們祈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