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大戰進入了下半場,誰來坐穩頭把交椅,2016年普遍認為都是直播元年,根據市場數據顯示,中國市場在最多的時候擁有超過200家的直播平臺,這場戰爭什么時候才是頭,而大風之后將會剩下什么?
中國市場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3.25億,占全部網民比例的比例為45.8%。也就是說接近一半的網民都會接觸直播,直播已經成為不可逆的潮流。
市場狀況:直播成為不可逆的潮流
我們將這些直播平臺分為兩類,一是純直播平臺的進攻方,二是知名APP為主內嵌了直播功能的防守方。
由圖片可以得知,進攻方代表的是已經具有大流量、一定用戶規模的APP內嵌直播功能來防守這些純直播功能的APP,下面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分別對其進行介紹
防守方:知名APP內嵌直播功能
電商+直播
以淘寶為代表的直播+電商,在剛剛過去的雙11當中,敏銳的朋友應該發現了其余幾家電商平臺也相繼開啟了直播功能,其功能主要分為兩個作用。第一,通過主播對于商品的講解,對于商品的促銷一定的積極性,如同以往的電視導購,不過是換了種形式,核心作用是讓用戶具有很強的參與感,用戶產生資訊購買的意圖。
第二,是由于海淘的興起,在境外進行購買,價格常常比較便宜,但又擔心造假問題,買手這時就通過對海外購買的全過程進行錄制,用戶可以同步主播的購買現場,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造假的產生,以及電商直播的興起。
視頻+直播
這里我們以愛奇藝為例,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是在其視頻板塊內嵌了個直播中心,既可以看到真人直播也有對于電視臺的直播,直播與視頻本身性質相近,所以這塊就不進行展開討論。
新聞+直播
以今日頭條為例,頭條是與火山直播形成合作,但是也是以美女直播為主,當然若是騰訊新聞、網易新聞,若是他們直播,更多的是以事件或者新聞發布會進行直播,畢竟產品屬性不同。
社交+直播
首先,我認為直播之所以能夠火起來,是以為其中所含有的社交成分,其中騰訊是個較為明顯的戰略主張,旗下的QQ音樂、騰訊新聞、天天快報,能在其中加入直播都已加入,所以社交和直播的結合,整合社交上的用戶資源,例如陌陌,社交和直播完全地利用起來,從原本單純社交平臺進行了戰略轉型,取得巨大的效益,但是前提還是需要一定的用戶規模。
進攻方:純直播
而純直播平臺可能稍微薄弱些,據8月份數據統計,中國市場前150名(包含游戲與應用),沒有任何一個純直播的APP進入排行榜,而到了10于月份,純直播APP(不包含游戲)依舊沒有進入排行,所以純直播面對大體量的應用,流量和用戶還是表現得明顯不足。
其中,我們可以發現排名較為靠前的應用,其實他們的直播形式較為固定,都是我們所熟知的,但是越往后可以發現,都是些較為新奇的直播應用,不同于常規直播形式,例如41名歡聚的多玩約戰,主打的是兩人對戰同時直播,以及53名果醬直播,主打男性進行直播。
由圖可得,純直播平臺分為了兩小類,娛樂與游戲,其實他們兩者應用都是平分秋色,沒有太明顯的強弱之分。
而這張圖所獲得的信息是,映客的發展勢頭較猛,穩中求進,而YY作為老牌直播,在過程中可能遇到了一定的瓶頸,而小米在8、9月份期間,借助著小米新品發布會,也是成為了較強的競爭對手。相對于娛樂直播平臺,游戲直播則展現較為穩定的趨勢。
直播行業的新趨勢
直播與各個行業都有深度的融合,直播+的格局已經形成,新聞、視頻、社交、電商、體育、教育機構、實時監控都基本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那直播的風口到底在哪?
直播+綜藝便是當前最主流的風口,比如騰訊視頻出品的看你往哪跑,觀眾需要先從騰訊視頻進行預約,在直播時加入進去,觀眾可以通過彈幕的方式為喜愛的明星提供線索,而觀眾的線索主導了整個綜藝的進行,當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會有困難和挑戰,所以也期待后續的走向。還要一類直播+綜藝,是學習某項技能,或者健身、減肥,大家可以每一天看到參與者的變化。
直播+旅游也是一個非常新穎的形式,比如斗魚與去哪兒,花椒與途牛都形成了戰略合作,其中的優勢在于,用戶可以及時進行參考,借助現今的旅游熱潮,大家可以提前通過直播以及主播的介紹更為直觀地獲取天氣、環境、旅游方式等,相比于參考攻略這樣可能顯得更為生動。
當然不僅僅只是這兩點,還有直播+醫美,醫生與用戶進行連麥,醫生可以對于用戶存在的情況進行點評;直播+房產,為了提高大家看房的效率,房產中介搭建自己的直播平臺,給大家介紹房產,直播房產的全過程;直播+宗教,宗教分散全球,不同地方開展的儀式也不一樣,對于有些宗教信徒來說,這也產生了極大的便捷。所以直播+依舊擁有著無限的可能,只要你敢于去想象。
當然,我認為直播行業下的大的發展趨勢主要為以下幾點:
內容欄目化是直播內容的發展趨勢之一
內容創業者賦予直播平臺新的創造力和勃勃生機,內容欄目化的發展也是直播內容內容發展的趨勢之一。我一直這樣認為的,唯有內容驅動才是王道,只有產品有不斷的內容輸出,才可以保證產品的活力。音頻APP進入直播市場
音頻直播應用的優點在于,用戶不需要全身心去觀看直播內容,只需要聽著,例如喜馬拉雅FM,是個比較節省時間、提高效率的辦法。多人連線的直播方式
這個大家可能會想到鼻祖YY連麥,而直播中也是一樣,邀請兩人或者兩人以上以表演的形式去展現,實現全互動直播,也可以進行直播視頻會議(例如YY開設房間)等。直播內容聚合平臺出現
自從今日頭條這種聚合,取得巨大的成功后。越來越多人開始考慮,應用上進行內容的聚合,用戶選擇板塊,平臺通過算法推送給用戶相對應的直播信息,可以是各種直播平臺下的,例如狗仔直播。品牌廣告在直播平臺試水
這樣主要與變現相關,現在也是越來越多的品牌瞄準了直播,主要也是形式新穎、坐擁的用戶量也很大,比較突出的例子有杜蕾斯的直播,還要小米直播。
以上是直播行業發展的趨勢,在各個領域,各個模式都有不斷發現,不斷驗證,也讓我們期待接下來直播到底會發生什么?
直播的泡沫要破了?
講完了直播在發展進程的閃光點,再講講悲觀點的,直播的泡沫也是一直被我們所強調的,原因在哪里?
盈利模式與變現手段存在質疑
2015年昆侖萬維出售映客3%的股權,作為當下最火的直播APP,為什么昆侖萬維會撤銷對于映客的這部分顧全呢?其實,在2015這一整年,盡管我們看到映客的估值已經達到了70億美元(當達到10億可以稱得上是獨角獸),但是映客的凈利潤卻只有167.28萬元,而我們所熟知的知名主播隨隨便便就可以超過這個數字,也不得不讓我們懷疑當下直播平臺的商業方式存在的問題,需要清晰化自己的盈利模式。云計算企業或許入局?
做直播的帶寬成本非常驚人,一家直播平臺往往會與多家云計算企業合作,這也是為什么直播平臺盈利少或者虧損狀態。現今,樂視云投資熊貓直播,也不禁讓我們產生聯想或許云計算企業也會入局直播平臺,如果到那步,格局也必定發生變化。而云平臺支持與后臺支持可能成為最后的贏家之一。政府加快割裂格局
這里政府為了加強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的管理,頒布了若是舉辦重大體育賽事和大型娛樂活動直播,都需要政府頒布的許可證,而這個證十分難以獲得,很多平臺也是處于無證狀態,還要對于名字的管理,很多原本帶有TV字樣的產品已經改名為直播,所以政府政策的出臺會對APP的格局產生較大的影響。直播平臺的轉身
我們有2016年初映客新增的短視頻功能可知,直播平臺單單是依托直播是不夠的,而且根據數據得出,當下直播平臺與快手為主短視頻的用戶群體具有較大的重合性,也是驗證了這一觀點,直播后續的轉型也是我們需要期待。
而當我們考慮了這些之后,直播今后到底怎樣?
直播進入下半場,誰才是老大?
為什么說直播進入了下半場,因為新晉直播APP映客已經成為第一,還有前二十的直播APP也較為穩定。
由圖所示,我們得知騰訊一直在不遺余力地做直播,在BAT三家公司,騰訊是布局最多最廣的,自家開發產品里頭就六個具備直播功能,有用戶數最廣的QQ空間,還要純直播NOW等。由此得知,騰訊對于直播非常重視,即便QQ沒有直接做個直播的功能但是已經將NOW直播嵌入QQ里邊,用QQ全力給直播帶量。不僅是自家的產品,騰訊也是投資了不少其他的直播平臺,比如斗魚、龍珠,嗶哩嗶哩等。(其中,斗魚主要為投資對象,購買了NBA版權,為了進步擴張;嗶哩嗶哩在開設了直播后用戶活躍度還是規模上都有了較大的增長)
對于阿里,主要進行的還是對于電商的直播,包括收購的優酷土豆,發布的來瘋直播,還是陌陌里頭的哈你直播,可以看得出阿里對于直播平臺抱有很大的期望。
而百度上來說,可能采取的戰略方針不同,對于直播沒有太多的動作,唯一可提的就是愛奇藝直播,但是直播的方式依舊還是美女直播,相對來說是與整個直播潮流有點脫節。
除了BAT其他的互聯網公司,也是對于直播這塊領域有著不錯的主張,新浪借助著新浪微博這塊大蛋糕進行直播的推廣,樂視也是有自家直播APP,歡聚時代作為元老級人物,也是開發了不同類型的直播APP,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當然,除了這些,我們熟知的還是移動旗下的咪咕視頻、咪咕直播,小米有小米直播,炒股出身的大智慧做了視吧直播等等,這說明直播真的是不可逆的潮流,誰都希望能在其中分杯羹。
所以我們得出的結論如下:
新的霸主產生
目前,映客、斗魚、YY都是自身發展起來的,現在已經擁有了很大的流量和用戶群體,還要的就是陌陌、美拍、嗶哩嗶哩一開始并不是做直播的,但開始了直播功能以后,獲得了更大的用戶規模,未來發展的趨勢十分樂觀。大流量勝出
分為兩部分,一是知名大流量APP,比如愛奇藝、淘寶、騰訊視頻,本身就有很大的流量;二是,大流量入口支持的應用,比如QQ入口支持的NOW直播,百度貼吧入口的ALA直播等都是直播獲取流量極為方便的渠道。直播歸功于技術與內容
以映客為代表的直播APP開發新的功能,知名APP加入直播功能,純直播APP數量會越來越少,直播會成為一種技術形式的體現,而多人連線的互動直播是必不可少的功能。在直播大戰穩定之際,內容創業在直播方面的發揮會成為重點。
而在海外直播中,我們可以獲取不少經驗,從Youtube和Facebook大流量下的直播實現人數用戶激增,成功的案例也有獵豹移動旗下的Live me和Live ly以及YY的Bigo Live也是在海外實現了很大的效益。
直播這個時代還沒結束,依舊仍是巨大的空間等待人去填充,但是填充的同時可以多去爭取其他市場,國內市場的商業模式依托國外環境,不一定還真能闖出一片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