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進來,看文章的絕大多數同學,想必是因為標題。首先很抱歉的說一聲,我就是個標題黨。
這種可恥可悲的小技巧是前幾天看一本營銷學的書get到的。之前一直不屑讀著這類書,覺得沒什么知識含量,各種卑劣技巧,遠不得看《烏合之眾》《心理學》這類的書籍高明。最近卻因一些俗事少不得要讀這些急功的,淺薄的書。萬萬沒想到的是,其中一些小技巧用于生活中,見效之快令我乍舌。
讀書之事,大約啟蒙于“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從小,我們便知“書,浩如煙海”。我自小只要是有字的書就喜歡讀,我對和發小的友誼的記憶大多是玥家有一床的幽默大師、漫畫大王之類的書,雨龍家數不清的故事會,爺爺家有一柜子的外國小說,雖人名讀不順,但是故事卻好玩兒的多。去年回去看到我書柜里面的三言二拍,想到是小學變讀過了,不由的笑一笑,大約書中的奧秘是我的上了大學以后才逐漸有所懂吧。大約是小時候讀的書用力太猛,現在讀書的功夫已經弱了很多。
昨天和玥兩人探討了一下博士畢業當高中老師之事。和文科妹紙一聊天,我功底之淺薄立馬顯現。總有詞窮之感。想必因為這些年讀書少,所以言之無物吧。
在理科生圈里,不乏有博覽群書之人,可是總有一種讀多了,反而顯得呆傻。我想其根本原因是知識是輸入和輸出共同刺激的產物。 讀書的圈子小,讀書的少,大家輸入積累的多,卻少了許多輸出。沒有輸出的知識,是一灘死水,不能流動,少了許多靈氣。
大家天天喊讀書,可沒人問一句讀書有個屁用?因為倘若有人問,那么這個人就是反知識反進步的人,說白了,這種人是人人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指責他。其可怕程度不言而喻,固沒人敢問,也沒人愿意問。
其實盧梭說過:不讀書也可以做一個人。
或者我說,隔壁王叔叔的媳婦兒王阿姨沒讀過萬卷書,也沒走過萬里路,生活的幸福感比我高多了。再比如說,隔壁王叔叔的孩子王小明,初中沒畢業,現在成了大老板了,顯然他好像也比我開心。反而讀的書越多,靈魂的空虛感越強烈。越不容易感到滿足。
讀還是不讀?這是個問題。
我覺得從讀書上獲得一種優越感的人比不讀書的人更可恥。前者我見過很多,甚至曾經我也是前者。讀過幾本書,自覺高人一等。讀幾本書,恨不得大家都知道。 讀書這事兒,自己喜歡,拿起書,不以非名著而不讀的心態,不以非有用而不讀的目的,隨書中故事起落,自由的讀,自在的讀。
讀不讀,是自由選擇。讀多了,不必自傲,讀少了,也莫得自卑。誠然,多讀與少讀之人很難做朋友,畢竟說的不是一類語言。
按楊絳先生說,讀書好比串門兒-隱身的串門。所以說讀的多的人,看過的也必然多一些,世界更為廣闊,認識各時各地、多種多樣的人。這樣的朋友,我愿意交,也喜得交。
小記一下,畢竟從明天起,我要好好學習了。我票圈里面有不少聰慧、淵博的同學。偶爾看他們發布幾篇感悟心得,讀來總有心有戚戚焉。希望這些朋友可以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