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紅樓夢》一書由曹雪芹以及無名氏撰寫,流傳至今已是一文學經典。書中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歷史賦予的大背景,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不得不讓人魂牽紅樓。
讀一本書,懂得欣賞情節是最為重要的。在《紅樓夢》里,我看到了賈寶玉對林黛玉的喜歡可以是一句“這位妹妹,我曾見過。”亦或者是一句“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看見了封建衛道士對封建叛逆者的打壓……不同于其他小說的并不是它的知名度,而且作者并沒有把《紅樓夢》這個悲劇完全歸于惡人的殘暴,其中一部分悲劇是封建勢力的直接摧殘,但是更多的悲劇是封建倫理關系所造成的,是幾千年積淀而凝固下來的所謂的正統文化以及“孝道”的深層結構而造成的人生悲劇。
誠然,我認為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不只是一種批判,更加是一種對自身生活的反映。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寧織造府親歷了一段錦衣紈绔、富貴風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曹雪芹隨家人遷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與寶玉的形象相像,也由此反映出來曹雪芹所想表達的封建貴族的本質特征和必然衰敗的歷史命運。
紅樓夢固然是個夢,至于好壞,只有夢里的人才能知道。書中的結局,黛玉魂斷瀟湘,寶玉離塵出家,這場夢就到了終結之時。而其他人也隨他們的離散,夢醒紅樓。正所謂“所有人的戲都要散場,所有人的故事都要結束,所有人的前緣孽緣皆要了斷。”
作為一名喜歡一些替天行道的情節的女生,我天生就對《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感興趣,因為這些書里有我們喜歡的打打殺殺、替天行道、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等情節,滿足了我心中的英雄崇拜情結和渴望放縱自由的理想。但翻閱《紅樓夢》時又是那么的不一樣,它可以把一個人的容貌描寫的如此美,把愛情描寫的如此動人。古往今來,無數的大家和讀者都對《紅樓夢》給予贊美和推崇。如潘知常教授說:“《紅樓夢》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學圣經和美學圣經。假如沒有這本書,我真難以想象,偉大的世界文學或我自己渺小的生命是怎樣的;”劉再復先生非常推崇《紅樓夢》,并且希望全體中國人都要熱愛《紅樓夢》,因為他認為:“中國文學乃至文化的最大的寶藏就在《紅樓夢》中,它不僅有最豐富的人性寶藏、藝術寶藏,還有最豐富的思想寶藏、哲學寶藏。”
我心中的《紅樓夢》,承載的是各種封建禮教打壓下的愛情,承載的是追隨平等自由的難能可貴。它是不完整的的,然而從來沒有一部不完整的作品像它一樣,引起如此廣泛的討論,并占有如此重要、甚至不朽的地位。
此時,我又不禁回憶起書中的一段。
寶玉聽了笑道:“你往那去呢?” 林黛玉道:“我回家去。” 寶玉笑道:“我跟了你去。” 林黛玉道:“我死了。” 寶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
黛玉最終魂斷瀟湘,寶玉最終離塵出家,這場夢該被終結了,魂牽紅樓,夢也終醒紅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