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偶像劇生死相依的堅貞愛情,電影才真正體現了飲食男女的現實愛情。
這個世界上,沒有誰離開了誰就不能活,也并不意味著分手了感情就不在了。
影片的開始,陳均平在發現前女友周怡的時候沒有當場走開,而是選擇就近位置坐下,已經說明了他對周怡余情未了。
這男人是善良的吧,愿意照顧無家可歸的前女友。有人說現任太大方,是不是真大方不好說,起碼最初是善意的,但誰能說不是為了讓男友覺得自己善解人意呢,畢竟前任、現任第一次見面,前任周怡的表現真的不怎么討喜。
很多人都會說,喜歡大方得體的現任,可你們不明白,一個姑娘一旦大方得體了,那是有人讓她懂得了任性會受傷。
如果女孩子能在一個男孩子面前大吼大叫、摔杯子、扔東西,那是她明白,即便這樣做了這個男生也會原諒她。
說到底,還是因為愛啊。因為相愛,所以相信他會理解,因為相愛,所以相信他會原諒。
如果一個姑娘不再朝著男生發脾氣了,那么這段感情也結束了。如果一個男生不再包容女生的壞脾氣了,那么這段感情也終止了。
影片中的周怡,是個很沒有安全感的人,她總懷疑男友不愛她,她總懷疑男友還想著前任。
她和阿樹的分手理由,是懷疑阿樹和前女友的關系。
其實,這更多的是前一段感情的后遺癥。因為周怡和陳均平的第一次分手,導火線是她認為陳均平忘不了前女友。
周怡特別缺乏安全感。深層原因在于,她父親的早逝,母親的灑脫,讓她經常覺得孤獨被放棄,哪怕她的雙親不是故意的,哪怕她的雙親很愛她,她還是需要很多很多的愛。
正因為安全感的缺失,周怡才特別需要男朋友,分手了才會馬上進入下一段感情。她害怕孤單,她極度缺愛。
可是,把感情建立在對別人的期許上,注定會失望,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會導致承諾的破碎。
現任最討厭的是前任吧,其實定義還不準確。現任最討厭的是還被愛著的前任。他的物品里藏著他們曾經的諾言,他的習慣里藏著他們曾經的經歷,天知道現任習以為常的事情里面有多少前任的影子。
前任最討厭的是現任吧,還是定義不準確。前任討厭還愛著的那個男生的現任。曾經屬于自己的呵護現在給了別人,曾經屬于自己的溫暖現在也給了別人,曾經最心疼的是自己,現在最心疼的是她人。
其實一段感情能不能走下去從來不是先來后到的問題,而是到底他愛著誰的問題。
周怡離開了陳均平的家,她不是生他女友的氣,她是生陳均平的氣。因為,他的不挽留、他的不作為,已經暗示了他的選擇,他放棄了她。
然而,愛情哪有那么簡單呢?選擇與愛情有時候未必劃得上等號。
如果分開6年了,彼此還保留著相似的飲食習慣;如果分開6年了,彼此還記得當初的情話氣話;如果分開6年了,彼此還戴著定情信物的耳釘,還有什么可說的?還有什么可懷疑的?
不管陳均平是在和周怡分手前就愛上了阿詩還是分手后才和阿詩在一起,陳均平最愛周怡是事實。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總有恃無恐。”這話不一定全對,陳均平和阿詩的那次對視,更多的像是獵奇。和一個人相處久了,難免會有厭倦感。有時候這種情緒與是否深愛無關。畢竟和女人比起來,男人更偏重感官刺激。
一開始并不理解陳均平為什么會在阿詩說他不洗碗的時候,失措摔掉了手中的水杯,不理解他為什么會為此提出分手。
后來才想明白,盡管周怡經常和他爭吵,經常任性摔東西,可每一次也都是周怡在善后。她清理玻璃、她打掃衛生、她刷洗衣服、她一點一滴的照顧著他的生活,她一點一滴的守護著他們的愛情。
很多事情其實并沒有固定的模式,爭吵未必就不是兩人共生的方式。
其實,每一段長久的愛情,都不可能只是一個人的付出。愛是雙方的,愛也是在不斷為彼此付出的基礎上累積的。
長久忘不了一個人,一定是她有比別人更特別的地方,比如,她最愛你。
她對于你是這樣,你對于她何嘗不是這樣。
分手了還記得照顧她,分手了還記得安慰她。哪個前男友比陳均平更愛周怡?
愛情總讓人受傷,愛情也讓人成長。
周怡一直都希望有人帶著她去旅行,當她媽媽告訴她:“旅行,不用別人帶,自己去也可以。”她到這時,才好似被點醒。
雖然臨到最后,周怡又一次的貪求了溫暖,要求阿蘇陪著她去旅行,但幸好老實的阿蘇說他沒帶護照,這個傻瓜,當一個不愛你的姑娘給你機會的時候,你不趁著她脆弱或者頭腦發昏的時候把握住機會,以后估計還是沒你什么事情。
慶幸最后周怡選擇了一個人去旅行,她終于學會了不再依靠他人,終于明白了,安全感是自己給的,不是別人給的。
慶幸最后陳均平選擇了重考駕照,失敗了再來就是,如果必須要做的話,鼓起勇氣再嘗試一次,有些事情終究不能依賴別人。
所以不必擔憂這兩人的未來,只要沒有人因為寂寞、因為安全感什么的又去尋找新的伴侶,復合是極有可能的吧,如果還相愛的話。
(想說,阿嬌一如既往的漂亮,陳偉霆同學感覺越來越帥氣了,恬妞適合周怡媽媽這個角色,灑脫又民主,心疼女兒但不專制。至于現任,究竟是詩雅還是黃夢瑩傻傻分不清。)
本文為原創,如果想要轉載,請聯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