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標題文章

家有書癡

記憶中的母親,是一個見字如癡的人。在她那個年代的農村,書很難得,所以,鄉間路上撿到的一片紙,生火用的一小塊兒舊報紙,都被母親視為珍品,反復讀過。印象中,母親總是一邊往爐膛里添柴,一邊盯著手上的一小塊兒舊報紙,上面其實完整的句子都沒有多少了。后來,農村實行了土地承包制后,母親經常利用午休的時間,看一些關于農耕的書,并將從書中學到的知識用到自己的生產勞動中。所以至今,她老人家對節氣歌仍舊朗朗上口,無論什么花兒啊、草兒啊,經母親的手一調養,都長得枝繁葉茂,生機勃勃。母親經常說,她最大的享受就是,在每年的年三十兒晚上,做完手里的針線活兒,一個人靜靜的,通宵看自己借來的一本小說。盡管,那本書很可能還缺幾頁,只是鄰家大嬸用來夾鞋樣兒的。母親已年過六十,加上多年田間辛苦的勞作,她的腰腿疼的老毛病也越發的嚴重了。于是,她開始看一些養生的書,并且付諸實踐,果然她從書上學來的那些方法,的的確確使得她的腰腿疼的老毛病慢慢緩解了。

母親不但喜歡讀書,還會勤記錄。家里的日歷、年畫兒的邊緣和水泥墻面都曾是母親做記錄的“本子”。給我們的留言條、收種莊稼的時間、施肥的技巧、生活小竅門兒、藥物說明書、食譜和她認為有趣的文字,都被記錄到她的“小本子”上。這種讀書記錄的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成了她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從寫日記,到記錄自己看病吃藥情況、天氣情況、日常見聞等。甚至帶她出去旅游,她會把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想,都記錄下來,也算是不錯的游記呢。有時我們想找什么找不到的時候,就去求助母親,翻翻她記錄的“百寶書”。認為看書是“瞎熬眼睛”的父親,因為受益于“百寶書”,也加入了讀書的行列,研究藥物說明書的細致程度,那股認真勁兒,不亞于我這個當醫生的。居然,也開始看一些他之前認為毫無用處的人文傳記和歷史雜文等書籍。

不知不覺的,這種讀書和記錄的習慣已經悄悄傳給了我,我也成了不折不扣的書癡。從讀小人書、小說、傳記到歷史雜文等,路上、車上,睡前,讀書成了人生最大的享受。最喜歡買的東西是書,最喜歡送人家的禮物還是書。愛讀書的習慣,讓我的人生多了更多的豁然開朗和云淡風輕。如今,時隔三十多年,我依然清晰地記得母親用粉筆在土炕和水泥墻面上給我們留的話:“換衣服,飯熱在鍋里,誰負責刷鍋,誰負責喂豬,記得寫作業……”。現在,我也習慣了寫日記,每天記錄當天要完成的事情,完成后逐條打勾。當需要加班或臨時有事兒的時候,我會在微信中跟母親“請假”或道歉,還會和她分享一些有意思的見聞。

漸漸的,我們兄弟姐妹都成了家,都做了父母。母親的這種讀書記錄的習慣,也悄悄地影響到了我們的下一代。年邁的母親不但自己看兒童繪本看得津津有味,并繪聲繪色地讀給孩子們聽,還會教孩子們她學會的古詩。受母親的影響,我跟孩子們說的最多的話,就是“讀書是人生最大的享受,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所以,孩子們都成了名副其實的小書蟲,養成了出門要隨身帶書的習慣。

都說最好的教育,莫過于言傳身教,而身教尤其重要。每當看著我們的孩子在書架前、地鐵上或車里,靜靜享受著自己的閱讀時光的時候,我心里總是感慨萬分。母親的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如同播一粒種子,很自然的,花兒就開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