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么要多讀書?
? ? ? ? 畢業之后的這些年里,也時有人問,說我們為什么要讀書?當時我想講說淵博的人看起來比較有魅力,姜思達也曾說過你可以一天整成林志玲但不能一天讀成林徽因(雖然他最后推翻了覺得臉更重要),對于如何修煉氣質大家的建議最終也都會落到讀書上。我想說小時候讀書全憑無聊的幻想吧,而后也在書里發現過自己沒辦法看到的人和生活,再后來看了許多虛虛實實交替描寫的書,開始考慮這有什么深意(雖然往往是沒什么深意)。年少時不明白,對于所謂歷史的長河,命運的復雜性的體會都來自不同的小說。長大后沒人再教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時候,也沒有什么明路擺在面前的時候,也從不同的書上找到過方法。我想說,時間有限而知識無限,這么說實在太裝逼了,好像自己知道多少似的,其實,我是想說,當我越是在看那些亂起八糟有的沒的的時候,才越明顯的發現,自己經歷過的體會過的領悟到的知道的真的太少了,才會對他人有一種敬畏心,才不會無知的自大。所以讀書的意義大概在于讓自己知道自己還欠缺,時刻保持謙遜,但也讓我們知道充實自己的方式。好吧,說的跟真的一樣。明明自己熱衷于在不可能發生的故事里逃避現實。
2、為什么要聽別人說話?
? ? ? ? 要說小時候有哪類書是我最討厭的,大概就是人物傳記。后來是從《米蘭昆德拉傳》才隱約體會到“人生”的藝術性。上大學的時候很流行聽廣播,我也覺得又吵又無聊,直到愛看鏘鏘三人行,大概是比較喜歡他們不管談什么都諷刺又不避讓的態度吧。再后來還迷上各種各樣的演講節目和廣播作品,我突然發現原來不同的知識面,不同的觀察方法,不同的經歷,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可以這么不同。甚至有一個羞于啟齒的愿望,希望自己有一天在某方面有所作為到去上一席。我曾經最不樂意看的“人”的經歷,成了最好看的書,甚至比書更生動、豐富、有戲劇性。好了,為什么要聽別人說話?就是視角和思考的維度。不要讓一種聲音固定我們的想法,不要人云亦云的恨這個愛那個,當我們有了很多角度就會對很多固有的觀點,或者一直就是如此的道理產生質疑,就很難盲從,就能更好的跟自己連接,然后對自己坦誠。客觀的看待自己以及很多人和事,不會再簡單粗暴的下定論。
3、為什么要反思?
? ? ? ? ?要說看過的書,見過的人,我實在慚愧。沒什么文化也因為死宅和內向而鮮少跟人攀談。好在我還知道反思,思考看過的書,思考聽過的話,思考他們思考的問題,當然,反思并不能改變我這個失敗的生活,不過好在也算是帶著腦子在前進。所以說,那些個書讀了一堆還依舊偏激愚昧的,也不是沒原因。我曾經也是這樣的傻逼,因為黨好不好,中醫可信不可信跟人吵架,因為羞愧而發過脾氣。反過來看的時候真的越是無知越是自以為是。因為對世界充滿好奇所以涉獵的那些奇奇怪怪有高深莫測有低俗不堪的知識和觀點的時候,看見身邊近在咫尺的人人事事的時候,感慨歷史的時候,越來越沒有了以前不知道來自哪里的優越感(可能幻想過自己是村里為數不多的文藝青年吧)。越是長大,越能欣賞所謂現實里的不完美,那些臟的、丑的、殘酷的展現。
4、現在重新開始晚了嗎?
? ? ? ?這句話的標配答案是: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我們都有理想的生活和夢寐以求的樣子,我們都覺得好遙遠,不可能。要說我這人早熟,純粹是瞎扯,我可是到近兩年才明白,自己的生活,原來就只有當下這一時三刻。過去的我們無力改變,未來的也沒法估量。所以把時間拿來焦慮實在不如當下做些什么,哪怕眼下是自我安慰。其實我想講的是,當下落實的重要性,想要一個詩意的空間就裝點一個這樣的地方出來,想要學一項技能好裝逼就把工具買回來開始。我們能做的可能比我們以為的要多一些。所以我整天埋頭苦學英語,幻想自己有朝一日真的能去非洲喂獅子,去新西蘭種地。
? ? ? ? ?寫這個的初衷的想讓我家的兩個小仙女,不要就此停下來,以為自己看見的就是全世界。其實更多可能是鼓勵我自己吧,做一個不要自我放棄的中年婦女。都說道重于術,只是自己的道,得要自己學自己悟。所以說,保持好奇心,繼續學習吧。
加一條:5、在我很認真的時候,不要只叫我嫁人。
? ? ? ? 當然不可否認我的相親對象都結婚了,不用謝我的不嫁之恩。只是不知道怎么回事,不管我多認真在表達的時候,身邊人總抱有同情的眼神殷切盼望我趕緊嫁人。要不是考慮到清明節,大概一年四季逢年過節收到的祝福都是祝我早些嫁人。我想說什么呢?像我這種在婚姻大事面前不思進取的人真的不值得同情,也不值得費神勸說。所以嫁不嫁人,什么時候嫁人讓我自己來決定好了。
最后,我何德何能,自己瞎叨叨還能收到二十多的贊賞,真是多謝諸位捧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