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奔波之中,年味兒總是讓人懷有莫名的眷戀。
這是一個屢試不爽的話題,無論你來自蒼茫塞北,還是煙雨江南,我們總會圍繞這個話題回想起兒時的記憶。
春節,年末的最后一天,代表著對過去的總結和對未來的向往。在我眼中,在一輩輩的祖輩眼中,這一天都是神圣的。每個人都會收拾好行囊,跨越種種艱難,來一起完成這個約定。
最難忘的是兒時的回憶。
那個時候,我和所有的小朋友一樣,扳著手指盼望著新年,因為,那時候我們全家人會在一起。我們一起打掃屋子,撣掉灰塵,換掉舊有的,一切都是嶄新的。一起購買新鮮食材,瓜果蔬菜,備年貨,為了那一頓團聚的熱飯。一起買新衣服,換個發型,迎接不一樣的自己。年夜飯總是吃的很晚,像是要把一年中所有的美味都濃縮一團,也總是吃的很慢,一起享受愜意的時光。熬好了漿糊,跟著爸爸一起貼完春聯,少許的成就感。 ? ?到了夜晚,我們圍坐在一起,包著餃子,看著春晚,聊著一年的思念。而我們孩子們,村里的所有孩子們,都會聚集在一起,一起放炮竹,一起做游戲,一起從起點嬉戲到盡頭,一起不知疲倦的玩到凌晨,才會在睡意的威脅下,墜入依舊鮮活的夢鄉。大年初一,換上新衣,與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道一聲“恭喜發財,紅包拿來”(雖然最后的紅包都會上交父母)搶著吃包錢的餃子,跟著父母,一家家,一戶戶地問候,這時候,我的大口袋發揮出了它最大的作用,塞滿真誠的問候與祝福,五顏六色的糖果,新鮮甘甜的水果,盡管最后因為吃不完而浪費。接下來就是走親戚,收紅包,七大姑八大姨,還有很多很多不知道的沒見過的措不及防的人們。最喜歡三個亮如白熾的夜晚,即使燈開著也能安然入睡,總覺得,這是一種讓人安心的光亮。就這樣一年年的過去,期待,團聚,短暫的離別…………
不同時代的人們對春節都有著不一樣回憶與感受,而歡樂與團聚是年味兒永恒不變的主題。
長大以后,年味兒慢慢的淡了。。。
村子里很多人都搬走了,小伙伴們再也聚不齊了,一半是因為實際的距離,一半是因為再也回不去童真。 社會主義經濟蒸蒸日上,與此付出的代價是,日益瘡痍的自然環境與日益疏遠的心靈,不可否認的是,這是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必要矛盾。 于是,為了盡可能修復環境,政府打著防治霧霾的旗號禁止燃放煙花炮竹,于是,炮廠被取締了,有些人失業了。為了生計,很多人不再重視重逢的日子,回來匆匆吃完飯,走馬觀花,便飛去拼搏的熱巢,于是,有些飯桌沒有了生氣,寂寂沉默。為了輕松省力,飯館酒樓的年夜飯預訂紅紅火火,年夜飯越來越豐盛,我們也越來越沒嘗出不同,一陣喧嘩之后,留下的只是清冷與空虛。有了全年無休的商業超市,再也不用費盡心思地準備年貨。紅包見的越來越少,只有一些老輩還悉心準備,然而我們再沒有了小時候的歡喜。再沒了漿糊,春聯都是用透明膠布隨便貼的。 在除夕夜,本該歡聚,我們被外面的燈紅酒綠吸引,被所謂的人際蒙蔽,即使安靜坐在一起,手機也永遠離不開手機,眼睛離不開屏幕,全心全意搶奪手機紅包,并樂此不疲,春晚還是在播,卻已淪為刷手機的背景音樂。 不會再有小孩子熬一個夜晚去守歲,我們初一起床的日子卻越來越晚。祝福不再費盡心機,不再有精心挑選的賀卡,不再發那些情深意切的短信,有的,只是隨處可見的復制粘貼,讓我手忙腳亂的回復。今年,為了分享馬云所謂的回饋紅包,朋友圈被五福刷屏,即使走在去靈山朝圣的路上,人們的心卻在為錯過的“幾億”上下起伏。
過年的儀式越來越精簡,最后連對過年的期許都精簡掉了,才漸漸覺得丟了些什么。
還記得《小王子》里說到的“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儀式,是會讓平常日子發光的魔法,有了它,我們才會有虔誠的信仰。你無法想象儀式感對孩子們有多重要。
在小孩眼中,過了一年,則意味著向輝煌的未來又近了一步,而在大人眼中,意味著向枯朽的老年滑落。想想就覺得凄楚,這樣,喜慶的年也帶著一絲悲愴的味道。
思考是痛苦的。
最終我們還是得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
我懷念的,
是過去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