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這本書中,把曾國藩刻畫成一個正直又不乏圓通、清廉卻也有掙扎、智慧但又有點笨拙的學習型人才;正直、清廉、智慧固然是正人君子的題中之義,但是圓通、掙扎、笨拙則給他增添人性的質感——高大全這款男人早就out(落伍)了,據說現在流行的是"缺陷美”……
自我革新
曾國藩在義理、考據、辭章的孔學正門之外,又加上了"經濟”一門。天下之大事宜考究者,凡十四宗;官制、財用、鹽政、漕務、錢法、冠禮、昏(婚)札、喪禮、祭禮、兵制、兵法、刑律、地輿、河渠。
這些多是現實政治的治理科學。
可以看到,這個深嵌在體制核心中的職業員,要以一種窮根究底的笨拙憨態,扎硬寨,打死仗,從皇家文化中解放出來,從道德誡命中解放出來,開始松綁掙脫,使這一階層開始擁有自己的獨立身份。
曾國藩能成為曾國藩,靠的不是道德勇氣,而是精神上不斷地自我更新,前世所襲誤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創之。
從咸豐皇帝的缺點反求諸己
咸豐皇帝的三個缺點:
是見小不見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他批評皇帝有"瑣碎”之風,謹于小而反忽于大。,成天把精力用于挑大臣們的禮儀疏漏之類的小毛病,苛于小節,疏于大計,對派往廣西鎮壓起義的人員安排不當。
二是"徒尚文飾”,不求實際。鼓勵大家進言,大家提了不少意見,其中怎么也會有幾條有見解的吧?結果卻都是批了”無庸議”三字而已,沒有一項落實。偶爾有幾個被肯定的,也沒有好結果。剛剛親書手諭表彰倭仁,不久就驅之于萬里之外。剛剛發布肯定蘇廷魁的圣旨,不久又批評他是離經叛道。
三是剛愎自用,飾非拒諫,出爾反爾,自食其言。一開始說聽取大家意見,現在卻動不動就說大權”朕自持之”',”豈容臣下更參末議”。
對他人批評謾罵的反應
也就是說,我早就聽說左宗棠早晚不停地罵我。然而如果讓我也這樣罵他,我口笨心拙,肯定罵不過他。不如以一不罵二不聽三不管的辦法處理,結果也一樣是"不勝”,但省心省力。老來精力日頹,正事還忙不過來,聽那些頌揚我的話還聽不過來。所以有告訴我別人罵我的事,我只聽個大概,不讓他們說完。
曾國藩的回信不溫不火,你可以說他達觀,可以說他淡然,也可以說他幽默。他相信自己的拙誠終能白于天下,不必浪費精力與左宗棠爭無謂之口舌。
公之于眾的自修方式
在此后的漫長一生里,寫日記并公之于親人朋友,一直是曾國藩最重要的自修方式。即使戎馬倥傯中,他仍日記不輟,并且抄成副本,定期寄回家中,讓自己的兄弟、兒子們閱看。
不急于求成
經過不斷的失敗,曾國藩領悟到,這些性格深處的缺陷,并不像戒除一項單純的嗜好,或者割去一-個良性腫瘤那么簡單。吸煙有形有跡,戒煙只需要做到一條:手不碰煙具即可。而更多的性格弱點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的,它是多年形成的,與人的其他部分血肉交融成一個整體,遠比煙癮復雜、堅韌和隱蔽,并非可以用解剖刀單獨挑出來割掉的;
因此,自我完善不可能一帆風順,更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中,一個人肯定會經受無數次的反復、失敗、挫折甚至倒退。曾國藩體悟到,所有人都是在失敗挫折中不斷修正,不斷成長的,圣人也不例外。從來圣賢未有不由勉強以幾自然,由閱歷悔悟以幾成熟者也。
領悟了這些道理,曾國藩不再急于求成,也漸漸修正了自己的圣人觀。他體悟到,天下沒有毫無瑕疵、絕不犯錯的超人。
曾國藩知道了”學做圣人"是終生的事業。許多根深葉茂的缺點、毛病,通過一時半會的"猛火熬”,不會徹底改掉,只有用一生的時去”溫火煮”,才有可能慢慢化解。同樣,許多優點也不是通過一句誓言、一段苦練,就能在自己身上扎根,只有長時間的堅持,才能融入自己的血肉之中。在修身起始階段,重要的是猛。在進行階段,更 重要的是韌。
曾國藩后來曾以培養"恕"德,來說明如何通過堅韌不屈的努力,將一項外在的美德變成自己內在的品性。他說,人的本性是爭強好勝,不愿意寬恕體諒別人。凡有血氣,必有爭心,人之好勝,誰不如我”。但是只有善于恕人,才能為自己創造一個順遂的人際環境。所以即使不愿意,也要耐著性子強迫自己這樣做。”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強恕之事也”。
"一日強恕,日日強恕;一事強恕,事事強恕。久之則漸近自然。以之修身則順而安;以之涉世則諧而祥”。一開始是勉強自己去做,天長日久,就變成了自己性格的一部分。
如果一個人不能勉強自己,則一事無成。若不能勉強,而聽其自至。以頑鈍之質,而希生安之效。見人之氣類與己不合,則隔膜棄置,甚或加之以不能堪,不復能勉強自抑,舍己從人。傲情彰于身,乖戾著于外,鮮不及矣。”
有“恒”
梁啟超在盛贊曾國藩的"有恒"時說:
曾文正在軍中,每日必讀書數頁,填日記數條,習字一篇,圍棋一局,······終身以為常。自流俗人觀之,豈不區區小節,無關大體乎?而不知制之有節,行之有恒,實為人生第一大事,善覘人者,每于此覘道力焉。
普通人過了中年,性格已經固定,記憶力、學習能力下降,進取之心 就逐漸懈弛,認為老狗學不會新把戲。而曾國藩卻終身處于學習、進步之中。
晚年曾國藩總結自己的人生體會說,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個果子成熟的過程。不能著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與天的栽培,會讓一棵樹靜靜長高,也會讓一個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
真正的強者
海瑞一清如水,必然反襯出他人的不潔。因此海瑞一生被官場排擠打擊,無法調動一切可能的力量,來辦成一些真正有益國計民生的大事。
曾國藩不想成為海瑞式的清官。他刻苦自礪,全力內圣,是為了達到外王之業。因此,他做事更重效果,而非虛名。曾國藩從自身經驗總結出,一個人特立獨行,必然為眾所排斥:”人之好名,誰不如我?我有美名,則人必有受不美之名者。相形之際,蓋難為情。”因此官場之中,行事過于方剛者,表面上似乎是強者,實際上卻是弱者。這片土地上真正的強者,是表面上看起來柔弱退讓、含蓄包容之人。因此,曾國藩有意取海瑞一塵不染之實,卻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他的選擇,遠比做"清官" 更復雜更沉重。因此,他才具有大力量,才能成就大事業。
“清官”
綜觀曾國藩一生,他的為官風格十分獨特。一方面,曾國藩確實是一個清官。他的"清"貨真價實,問心無愧。在現存資料中,我們找不到曾國藩把任何一分公款裝入自己腰包的記錄。他終生生活儉樸,。夜飯不葷。晚年位高名重,其鞋襪仍由夫人及兒媳女兒制作;
但另一方面,曾國藩的逸事中缺少"囊橐蕭然、繭不能殮”這樣在官府里種菜吃這樣容易涌動人悲情的極端化情節。在中國人眼里,真正的清官,必須"清可見底。,一塵不染,清到成為海瑞式的"自虐狂"或者"受虐狂,才叫人佩服。曾國藩遠沒有清到這個程度。如果給清官分類的話,曾國藩應該歸人"非典型類清官”。也就是說,骨子里清廉刻苦,表面上和光同塵。這是因為曾國藩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
新的世界觀
如果說承平時代,一個人的生活按部就班,對命運的主宰力量感受并不強烈的話,大規模的軍事戰爭卻往往使人成為命運的信奉者。所謂勝敗乃兵家常事,軍事戰爭局面常常大起大落,忽而勢如破竹,忽而陷人絕境,忽而又死里逢生。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人們很容易感覺到自己是被冥冥中一種更強大的神秘力量所捉弄。即以曾國藩而論,他在戰爭中多次自殺,三度寫下遺囑,以為必死無疑,最終卻屢屢化險為夷,轉敗為勝。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這八個字在戰爭中才讓人體會得最深。
回顧往事,細究天人,曾國藩恍然發覺,人生不過是一股水流,流到哪里,完全是由地形決定的。自己其實不過如一粒豆粒,在命運的簸箕中隨機躍動。
天意從來高難問。事實上,那位天上的神秘人物,經常做出一些看起來乖戾無理的決定。人的幸運和不幸,也不是一時一世能看清楚。古來如 李斯、董卓、楊素,智力皆橫絕一世,早年飛黃騰達,看起來命運對他們很厚待,結果”而其禍敗亦迥乎尋常”。也有一些能力超群銳意進取者,終生不得施展,卻幸運地逃過了動亂,得以享盡天年。”天或反厄之,使之蓄其光采,以昌其后而永其年。”
大徹大悟的他由儒墨而入黃老,由執著事功而進入到思考人生與宇宙的關系。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他悟到,人力其實是很弱小的。
古今億萬年無有窮期,人生其間,數十寒暑僅須臾耳。······事變萬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辦者,不過太倉之一粒耳。
須以相對的觀點來看待個人的成敗,用更大的維度來判斷得失的價值,而不能像以前那樣一味執著于功名。如果把心胸放大到宇宙世界層面,則人間小小榮辱風波不值一提。
看透了這一點,曾國藩覺得自己的精神境界又提升了一層,定力大大增長;
笨拙的好處
積苦力學的經歷給了曾國藩獨特的啟示。他發現笨拙有笨拙的好處。笨拙的人沒有智力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笨拙的人從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打擊能力特別強。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問題只知硬鉆過去,因此不留死角。相反,那些有小聰明的人不愿意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難繞著走,基礎打得松松垮垮。所以,”拙"看起來慢,其實卻是最快,因為這是扎扎實實的成功,不留遺弊。雖然曾國藩考秀才考了九年,但是一旦開竅之后,后面的路就越來越順。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舉人,又四年,又高中進士。而那些早早進了學的同學,后來卻連舉人也沒出來一個。他總結自身經驗,多次說這得益于自己基礎打得好,所以"讀書立志,須以困勉之功。”?。
既然天性鈍拙,那么曾國藩就充分發揮鈍拙的長處。他一生做事從來不繞彎子,不走捷徑,總是按最笨拙、最踏實的方式去做。涓滴積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實徹底,一步一個腳印。就好比郭靖的降龍十八掌,表面上簡單笨拙,實際上卻大氣厚重,所向披靡。這是曾國藩一生成功秘訣,也是他常向別人談及的道理。
曾國藩說:君子不走捷徑,不圖虛名。錙銖積累,艱難前進。君子成功也許比別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這正是曾國藩的自我寫照。他一生成功,得益于”笨拙"精神。
打仗的“笨”
曾國藩打仗靠的也是笨拙精神。曾國藩一生善打愚戰、笨戰,不善打巧戰。他打仗不貪小利,不求奇謀,踏踏實實,穩扎穩打。他說。打仗要打個穩字。他一生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仗。他花極大心血去研究敵我雙方情況、戰斗的部署,后勤供應,出現不利情況如何救援等等,直到每個環節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決心。
湘軍作戰以”結硬寨,打呆仗”聞名,打仗基本上不主動出擊,而是誘使敵人先來攻他,后發制人。太平軍雖然驍勇,遇到湘軍卻毫無辦法。太平軍最希望誘使湘軍野戰,但湘軍絕少野戰。曾國藩說:
凡與賊相持日久,最戒浪戰.·····寧可數月不開一仗,不可開仗而毫無安排算計。
他行軍打仗數十年,除一開始幾次失手外,沒有大的蹉跌,正是得力此。
湘軍主動攻城,也是用最笨的辦法,如同 巨蟒纏人一樣,用一道一道的壕溝把這座城市活活困死。他們攻城的時間,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月、兩月,而往往是一年、兩年,每天的主要任務就是不停地挖壕溝。安慶、九江、天京,都是這樣打下來的。等戰爭結束,城墻外的地貌都被湘軍徹底改變了。
待人接物的“笨”
曾國藩一生待人接物更是以誠為本,以拙為用。他一生要求自己。不說大話,不求虛名;做事"情愿人占我的便益(宜),斷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宜)。別人以巧以偽欺騙他,他卻仍然以誠以拙相待;
曾國藩說到做到。左宗棠在"瑜亮情緒"的促使下,一生不服曾國藩,始則挖苦打擊,終則以怨報德,曾國藩卻終生未還一手。李鴻章作為他的弟子,也時常和他耍心眼、逞私心。曾國藩卻因為愛李之才,始終不改對李鴻章的關心、愛護、包容、提攜。李鴻章因此終生感激涕零,到晚年更開口不離"我老師”三個字。正是因為這種質樸的為人處世方式,曾國藩一生朋友極多,麾下謀士如云,猛將如雨,指揮如意,得道多助,成就了"洪楊一役”的最終勝利。
思維的“笨”
當然,曾國藩最有意義的”笨拙”,還是他的思維方式。正是”扎實徹底”的思維方式,使曾國藩避免了幾千年來"中國式思維”的局限和弱點。
中國式思維尚直覺,重體悟,善類比,卻輕邏輯。那些才子、文人的思緒常如天馬行空,不循規矩,任意跳躍,因此很容易跳過真理與謬誤之 間那小小的一部距離。
中國式思維的最大弱點是喜歡從整體上、宏觀上把握一切,卻缺乏嚴密細致的推理過程。在這種整體論的思維方式影響下,中國知識分子總是大而化之,以一言而括萬物。總想找到一個竅門,一下子把握宇宙全部規律,放之四海而皆準,小蔥拌豆腐,三下五除二,徹底解決一切問題。比如,儒家學說就認為,一個人如果做好道德修煉,則處理世間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這顯然是非理性的。
頤準曾一再批評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他說。中國有天才、而沒有科學上系統的步步前進······中國人善于綜合,都是根據不足的綜合······中國人是天生的辯證法家,可是辯證法把中國人坑害苦了······中國傳統沒有邏輯學'······因此,中國沒有精密科學..
而西方思維的最大特別是重視實證、重視邏輯、重視差別。
世上萬物是千差萬別的,親親與愛民不同,仁民與愛物有別,親疏有差,賢愚有等。如果不加以區分而去妄加施舍,就會過于仁,這樣會導致墨家偏執的兼愛之弊;如果不加以區分而統統厭惡,就會過于義,則會導致楊朱極端"貴生”,”重己”之弊。
中國人重綜合而輕分析。曾國藩卻通過扎實徹底的思維實踐,發現了分析"差別"的重要性。他說。吾心之知有限,萬物之分無窮,不研乎至殊之分,無以調乎至一之理。。
也就是說,如果不精心研究萬物之間的細微差別,就不會得出差別背后的統一規律。這段話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分量怎么強調都不會過分。
少大言,多邏輯
曾國藩認為,自古以來,認識就有精有粗,行動就有實與不實,這恰恰是圣凡、大小之間的區別。所以他說,好的人才應該"多條理而少大言”,也就是說,多一些邏輯性,少一些不著邊際的夸夸其談。
曾國藩說,自己”天分······不甚高明,專賴學問以求精明。曾國藩一生經歷千難萬險,處理過無數大事,大體都很得當。其過人之處就是不怕費心費力,對事物進行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在對事物進行了精到分析的基礎上,再找出要害,把握關鍵。每次處理完了之后,還要總結經驗教訓,為下一次做參考。曾國藩的精明,就是建立在這樣的笨拙之上,這樣的絞盡腦汁殫精竭慮之上的。
確實”笨”到極致就是"聰明”,”拙"到極點就成了"巧”。
不輕信
曾國藩并不比別人聰明,我們大部分今人也并不比他更笨。他只是比別人更吃苦,更扎實,更無情地鞭策自己的大腦。智慧愈苦愈明,是他的切身體會。
中國知識分子的缺點一個是太容易下結論,另一個太容易聽信別人的結論。曾國藩卻不是這樣。因為"笨”,曾國藩在一切知識面前都十分謙虛,不敢稍有成見,不敢戴有色眼鏡去讀書。因為"笨”,曾國藩不想省力,不想借用別人的腦子,每本書都要認認真真,一個字一個字地讀。
實踐主義者
曾國藩是一個經驗主義者,凡事總愿意親身經歷,親自體驗。樂于嘗試,勇于嘗試,勤于嘗試。他不被什么定論先入為主,總是要親身嘗試了,親眼見到了,才下結論。
他做事講究身到、心到、口到、眼到,特別強調要"苦下身段去事上體察一番“。他在談到人才時說:大抵人才約有兩種,一種官氣較多,一種鄉氣較多:官氣較多者''凡遇一事,但憑書辦、家人之口說出、憑文書寫出,不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不能苦下身段去事上體察一番;這”四到”的說法與他”十八條挺經"遇事”躬自人局,挺膺負責”的總精神是一致的。
與眾不同的“笨拙”
與眾不同的"笨拙"精神,成就了曾國藩的渾厚、開闊、無所不包。實事求是的思維方式,使他的思維保持著流動、敏銳、積極的狀態。他在 廣大神秘的世界面前是謙卑的、老實的,他不預設什么,也不禁止什么,更不妄斷什么,只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他善于從庸常瑣碎的現實生活中汲取并提煉智慧,善于從他所接觸的一切精神資源中探尋有用的東西。他的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不是相互沖突,而是相互滋養。因此,他才具有大眼光,大力量,才能成就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