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兒子一起讀語文課外閱讀中《小溪》一文。文中,作者把童年比作一條金色的小溪,歡樂的,甜蜜的,蹦蹦跳跳的童年記憶,一一與我們道來,充滿童趣。讓我不禁回憶起自己的童年。
對我而言,童年是一陣清風,清涼的,柔和的,歡快的,一一掠過心田。微微一笑間,清風已然飄過。
小時候的我,是標準的“假小子”,每天致力于上墻爬屋、敲敲打打等彰顯自己很“厲害”的游戲。記得有一次,和小伙伴們踢沙包,我們不小心將沙包踢到了屋頂。大家都束手無策,我找來石塊兒等搭在屋子旁邊的煤屋上,一點點蹭上了房頂。爬上房頂的視野真好??!瞬間有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雖然有一點點腿軟,但在大家的崇拜聲中,我還是在聯排的幾戶人家房頂上“巡視”了一圈才下來。這樣的“豐功偉績”讓我在小伙伴們中間著實趾高氣昂了好一陣子。
后來,故事的后續是:一場雨過后,父親被鄰居抓了包,給人家換瓦,修屋頂。原因是我第一次上房,沒掌握“技術要領”給人踩破了好多塊瓦片。
后來的后來,經過一番刻苦學習實踐,我終于“來去自如”。大一些后,為了增強電視信號,我還自制了天線,綁在煙囪上。信號接收不好時,我就會爬上房頂,調整天線方向。畢竟,飛檐走壁什么的,誰有我熟練呢?
小時候,還有一個特別愛玩的游戲,就是過家家——做飯。先在地上挖一個坑做鍋。然后大家一起去尋找各種顏色的植物葉子、草片、種子等等做食材。食材或切成絲,或撕成片,放入鍋中“翻炒”,再撒上淺灰色的土做鹽……這個時候,大家會一起去采集最后一味,也是最重要的一味“調料”,在哪里呢?
我們院子,有一戶人家的房子,是用紅磚和大石塊兒壘起來的。房子拐角,有一塊兒紅磚,質地特別松軟。我們用小石塊或小木棍,甚至用手指都能墨下許多紅色的粉末來。時間久了,那塊兒紅磚竟被我們摳出手指寬,深深的一道縫隙來。主人家每次看到都很生氣。
“做飯”采集這味“調料”,便是最“驚險”的一個步驟了。我們必須輕巧、迅速,因為如果被大人發現,一頓狠批是免不了的?,F在看來,這就是現實版的“挖人墻角”啊!
當然,這個故事也有后續。大概是我上高中的時候吧,總之在小孩子眼里已經像個大人了。有一次從那里經過,遠遠的就看到兩個小人兒,頭湊著頭,躡手躡腳的繼續著我們當年的“事業”。他們聽到我的腳步聲,連忙轉過頭來,用身體擋住墻角,故作鎮定的聊天。我走過的時候,故意慢下來,用探尋的眼光掃視他們一會兒??粗麄儭白鲑\心虛”的小樣子,突然就生出一種“我什么都知道,但我故意不說”的暗爽。后來,我終于明白,這種知道的感覺,不再屬于童年了。
如今,兒子也步入了我當初的那個年齡??粗W著狡黠的小眼神兒,知錯不改的犯著當年的種種錯誤,我悄悄地在心里說:媽媽小時候比你還調皮,比你還頑劣。然而,這一切都將會成為回憶。愿多年后的你憶起童年時光,也如我一般,似一陣清風拂面,會心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