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混沌初開的傳說時代,“姓氏”就已經產生了,文獻可考的先秦古姓主要包括黃帝之子十二姓、祝融八姓等,大概有30個,其中既有我們比較熟悉的姬、姜、子、嬴,也有看起來十分陌生的字,就像我們剛剛認識的楚國國姓“羋”,還有僖、姞、儇、隗等。
大家肯定都注意到了,先秦古姓這么少,這得有多少人同名呀,當時人的名又以單字為主,會不會叫聲“羋月”半條街的人都回頭呢?在這里我要告訴您,您多慮了。這一方面是由于先秦時期能擁有姓的多是貴族,庶民很少有姓;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古人名字中還有一個叫“氏”的東西。
春秋晚期開始,姓氏制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就是前面所說的“姓氏合一”,另一方面則是全民化普及。原本姓氏都是只有貴族才有,庶族只有名而沒有姓。但到了動蕩不安的春秋、戰國時期,原本有姓氏的貴族可能已經淪落為了平民,而原本的庶族可能通過經商、做門客等方式提高了社會地位,也在積極為自己加姓。這樣一來,姓的數量一下子增多了,在類似《三字經》的漢代啟蒙讀物《急就篇》中就已經能看到單姓127個、復姓3個,比先秦時期30個左右的姓已經翻了好幾番。
表面上看起來,從先秦到今天,姓的數量大大增多了,但這其中有很多姓已經悄悄地不見了,這又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首先,因為戰禍或其他禍端,一些姓要么人口銳減,姓氏消失,要么直接改作他姓,免受牽連。周王朝大大小小的封國不計其數,僅見于史籍記載的就有170余個,到了戰國時期僅剩下了七雄,160余個有名有姓的封國王族就失國、失姓了。到了戰國晚期,許多先秦古姓如“禿”、“儇”,已經像大漠中的時令河一樣,不知道消失在哪里了。司馬遷遭受宮刑后,他的兒子有的在馬前加了兩點水,有的在司字的左邊加了一豎,改成了馮姓或同姓,都與“司馬”家族劃清了界限。民國時期大量的滿族人改為漢姓,單單“愛新覺羅”就改成了“金”、“王”、“羅”、“艾”、“皇”等姓。現在,我們身邊的滿族人還用滿族姓氏的已經鳳毛麟角了。
其次,由于某些姓本身的含義并不好,在使用中也逐漸拋棄了。當初庶族獲取姓氏的方式十分隨意,千奇百怪的姓都出現了,像“陶”、“屠”一類以職業作為姓氏的都很正常,但像“馬屎(矢)”一類十分不雅的姓氏不禁讓人大跌眼鏡。這樣的姓氏自然難以長久流傳,西漢末年的大司徒馬宮本姓就是“馬矢”,基本相當于現在國務院總理的大司徒怎么能姓這么不堪的一個姓呢,于是,馬宮就省去一字改為姓“馬”了。
再次,帝王的意志有時也會讓某一個姓消失。比如雍正皇帝認為“丘”姓是對孔圣人的不敬,就勒令天下“丘”姓改為“邱”。至于某一個小的家族因為帝王賞賜而放棄舊姓的情況就更為普遍了。
此外,少數民族也常常為了快速融入漢族文化而拋棄原本的族姓,改用漢姓。像北魏皇室從“拓跋”改為了“元”。遼代的后族看起來都姓“蕭”,其實是不同的契丹部族改為了同一個漢姓,他們原本的姓氏有“乙室”、“拔里”等等。明清以來,隨著《百家姓》的普及,更是有很多弱勢的小姓為求方便或攀親戚,就合并到大姓當中去了。我們常說“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而實際上,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有些姓氏已經或即將沉淪于歷史長河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