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有句話說的對,但又不對——“不要麻煩別人”。
前段時間因航班問題,擔心抵達機場后沒有交通工具可以回校,我特地詢問了當地同學。他一知道后非常熱情的要來接我,當時我連連拒絕,覺得這么麻煩別人不好意思,脫口而出一堆理由:萬一飛機晚點怎么辦?我托運行李,抵達后拿行李又要好長一段時間……最后在他的堅持下,還是來接了我。
起初在飛機上我就擔心,因為和他沒有過多的交往,并不太熟悉,我們回程的路上會不會尷尬?而且自己以前也不怎么主動聯系對方,結果一開口找他就是有事麻煩,越想越弄得我內心惶惶不安。但見面后出人意料,我們天南海北的聊著,沒有尷尬,反而氣氛融洽。
我很慶幸,幸好我沒有堅持。如果不是這次麻煩,可能我和朋友的關系還是和以前一樣,有距離感的點頭之交。但多虧了這次麻煩,我跟朋友的關系更近了。從點頭之交到最后有一定了解,現在我們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也漸漸變多。
后來我就在想:我和很多人的朋友關系,到底是怎么“破冰”熟悉的?
翻開通訊,強弱關系瞬間明了。常常保持聯系的熟悉朋友,我們的好關系都是麻煩出來的。我有兩個從小玩到大的閨蜜A和B,即使我們都沒有在同一所學校念過書,但關系依然緊密。可以說,很大程度我們好關系的保持都靠著各種各樣的麻煩。
爸媽不在,曾麻煩A的母親照顧我一個暑假。那時,一日三餐我都在A家解決。后來假期跑A家或B家,三人徹夜聊天的不睡覺,對于我們而言都是常事。懶惰如我,即使到了現在這個年齡,有時沒準備早餐,也都是跑到兩個閨蜜家去蹭她們做的早飯。有些時候,我們的父母也都是互相麻煩。我家里人要兩地來回跑,A或B家的父母有需要,也都會一起搭便車……就是這種千絲萬縷的聯系,各種各樣的互相拜托和麻煩牽扯在一起,不僅我和閨蜜們,連父母的那個年紀,他們依然會相互經常相約出來吃飯,喝茶聊天。
還有很多念書時的同學,至今一直能深交保持聯系的,都是通過不斷的麻煩漸漸穩固。因為需要,自己有時會寫些東西。某天突然聯系了C,請他幫我參考。很詫異,就因為一開始的這個麻煩,到后來的經常交流探討,至今我跟C一直有保持著聯系。我想,假如一開始我并沒有麻煩C,我跟C的關系應該會從同班同學淪為曾經同學,見面打個招呼的點頭之交,也不會有太多的交集。
說了這么多,其實我就是覺得好關系都是靠麻煩出來的。實際上多少同學朋友關系,多少友情的漸漸疏遠,就是敗給了我們怕麻煩和打攪別人。大家都不主動聯系,漸漸的最后都變成了對方的過去。但除了麻煩,我和朋友們的好關系,并不僅僅只是因為我們互相麻煩,更重要的是我們懂得分寸,懂得感激。
麻煩別人的事情,是在別人能力的范圍之內。有分寸,而不是什么事都拿去麻煩別人。接受了別人的幫助后,懂得珍惜感激。就像我和閨蜜兩家,經常互相麻煩但我們也懂得互相幫襯。
A家時不時的會招待我們一起去家里吃火鍋,飯桌上有時連我爸都忘記,把螃蟹和蝦夾到我碗里時,A竟然都記得我不能吃,默默的從我碗里夾走吃掉;B家也是:有次我無意間說過一句媽媽喜歡吃木耳,閨蜜B會特地從念書的學校帶當地的名特產木耳回來,有時還特地從學校帶韓國零食,連自己新學的烤面包弄好了,也會送上我們家讓嘗嘗……而家里人,每次有些好東西,都會提醒我記得拿到樓下給兩個閨蜜家嘗嘗;每次出門吃飯,爸媽都會叫讓我給A、 B打電話,怕她們沒吃飯,叫出來一起吃。有時自己出遠門旅行,也會帶些自己覺得很有意義的東西給A和B……
有些時候,生活里的關系反而是需要我們通過麻煩來層層遞進。不要覺得麻煩別人不好意思,人活在社會上并不是一座孤島。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別人,無異于自己為自己織起一個巨大的繭,別人走不進去,你也活在自己的蟬蛹里出不去。
懂得珍惜,懂的分寸,懂得感激,麻煩反而會成為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