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只知道西方有盧梭的《懺悔錄》,看過這部《俞凈義公遇灶神記》,稱之為是“中國版”的懺悔錄,我想是對這部劇,以及對這個故事最貼切的描述了。
人生需要懺悔,不曾懺悔過的人生不能算是真正的人生。
【1】
故事發生在明朝嘉靖年間,那時江西有一名男子叫俞都,直到47歲這一年,讀了一輩子書的他仍然未能考取功名。在生活上,也是一塌糊涂,當然,也堪稱悲慘。俞都和妻子梅娟,共生了五個兒子,其中四個夭折了,僅剩下老三,又在一次逛集市時因為俞都疏于看護給弄丟了。他們還生了四個女兒,但死了三個,僅剩下的一個還是個“病兒”——患有類似今天我們所說的自閉癥,在言語表達和與人交往上存在障礙。面對這接二連三的打擊,他妻子的兩眼都哭瞎了。
47歲的俞都,擁有的就是這樣一個家庭。這一年的除夕之夜,家里連一塊肉也買不起,年夜飯都是好心人送的青菜。此情此景,讓俞都有些惱怒了,他自認為這一生飽讀詩書、修養不錯,不明白上天為何如此不公,為何讓自己如此潦倒。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在這一晚,灶神出現,并提醒、訓誡他,讓他看到了一個真正的“可憎”的自己。他這一生,錯就錯在“惡意”太重,而當一個不善的念頭生起來的時候,這種罪過已被記下,哪里還要等你去犯呢?
此后,俞先生斷惡修善,改過自新,重新做人,晚年的人生也走出了潦倒不堪的低谷。
【2】
這個故事是真的嗎?世界上真的有灶神嗎?這故事所彰顯的“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因果邏輯真的成立嗎?這樣的疑問在我的腦海里盤桓,我不知道,是否你也有如我一樣的疑問?
由于篇幅所限,故事內容就介紹這些,感興趣的朋友,還是建議親自去看一遍電視劇,或者讀一讀故事的文言和白話原文,可以更準確地了解其中的原委,也可以有自己更“主觀”的判斷。
坦白地說,從教人向善的角度講,這當然是一個好故事,但在接觸到這個故事的最初,我并不能從內心里接受和認可這個故事,我一直在想,這到底是一個純虛構的、目的在于教化人的故事,還是一個有些歷史根據的傳說呢?我很想知道這故事的真假,亦如我很想知道故事里的灶王爺神仙是否也是真的。如果這一切都是虛假的,這個故事所倡導的因果邏輯又何以成真?我又憑什么要相信?
但與此同時我也很清楚,這兩點都是無法求證的,我沒有一個時光機可以回到明朝年間去探尋這個故事的蹤跡,也沒有一個超級飛行器,可以去往不知道有多高的“天上”驗證是否真有一個灶神。沒錯,要消除這些疑問并不能寄希望于求證,同樣的,也不能寄希望于邏輯推理。那么又該如何呢?我是如此強烈的想要知道其中的“真相”,又如此肯定的知道我無法知道。
如果神明真的存在,我的此種想法一定是不敬的,正如這故事里的主人公俞都在對灶神語出不敬后遭到灶王爺的譴責。但我也相信,如果真的有這么一個灶神,他會給我這個凡夫俗子懷疑的權利和機會。我一直相信,趟過懷疑的河,才能抵達信任的岸。而此時,我正在懷疑的河中苦苦掙扎。
經過幾天的糾結,我忽然懂了,人生有些事情只能靠自己的意愿或者信仰去選擇是否相信,而不能寄希望于實地求證和邏輯推理。事實上,這世界上存在很多超自然的東西,或者說力量,是你我都無法求證的,這也就導致一些人非常相信,一些人完全不相信,還有一些人半信半疑,在我看來,第一種人是選擇了信仰,第二種人是相信科學,第三種人要么是對這些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要么就是比較深度的懷疑癥患者。
【3】
這部《俞凈義公遇灶神記》,當我看到第4集半的時候,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了,我似乎愿意無條件去相信這些東西了——人生一世就是因果報應!雖然還殘存著一些懷疑,但并不那么迫切的想要知道真相了——我關注的焦點轉移了。
事實上,拋開因果報應是否為真,故事中俞都的很多想法和言行本身明顯就有問題。特別值得一提的一件事是,當俞都意外遇到從懸崖墜下并且已經垂死的馮員外——自己年少時放牛的地主老爺,同時也是逼死他父親的仇人,俞都沒有任何憐憫之情,更沒有相救,而是十分幸災樂禍地、高興地昂頭離去——他沉浸在一種快意中。而就在他轉身離去的那一刻,馮員外說了一句話:“你一個年紀輕輕的毛頭小子,心怎么比我這個老奸巨猾的人還惡毒啊!”即刻,俞都驚醒了——原來是一個噩夢!看來他也被這樣的自己嚇到了。這樣的人當然很可怕,不是嗎?
就是這個夢,讓俞都看到了自己內心的仇恨以及衍生出來的惡毒,他感到害怕,但遺憾的是,之后的他并未因這個夢的警示而修正自己的行為。
在第二次參加完鄉試三個月后的一天,俞都跟幾個同學同行去縣府衙查看是否高中舉人,路上,年輕氣盛的俞都一路快走,沖在最前面,完全不顧及已經落在最后、氣喘吁吁、頭發花白的趙謙老夫子,即使同行中的一位同學提醒俞都應該停下來等等時,他仍不以為然,還開玩笑地說:“趙老夫子這把年紀,即使鄉試高中,即使院試也高中,又如何能去參加皇帝的殿試呢?說不定一緊張腿都邁不動了!”俞都哈哈大笑,完全不顧及趙老夫子的感受。末了,大家在猜測誰會高中時,提到誰,誰都會謙虛地推讓,比如在有人猜測是趙謙老夫子時,趙謙反說俞都最有可能,而俞都默默地得意著,沒有絲毫謙虛之意。
結果出人意料,高中舉人的唯有趙謙一人。此時,同行其他人紛紛高興的祝賀,只有俞都一臉的悶悶不樂。不知道他的心里是嫉妒、不服氣還是什么,一定都有吧。
年輕氣盛的俞都,完全不知道自己正走在一條“錯誤”的道路上,完全不記得師父兼養父、岳丈大人在婚禮前夕對他鄭重其事的警示——“一些潛伏在內心深處的念頭,若無法改善,厚福者則孤獨無援,福薄者則……”
在得到灶神的指點后,俞都才開始反思年輕時候的自己,當往事一幕幕在腦海中重新“上演”,他才終于看懂了自己的來時路,也認清了曾經最真實的自己。他不再抱怨老天待自己不公,讓自己一生郁郁不得志,而是相信這一切都是自己“作”出來的。
都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廬山”,這個“廬山”就是當下的自己。因為置身于“過去”之外,一般我們都能看懂過去的自己,但對于當下的最真切的自己,卻往往是看不懂的。而這,顯然也最容易讓我們的人生路走向歧途,已經錯的離譜,卻全然不知。
【4】
因為一場瘟疫,俞都和妻子僅剩下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接下來,在一次逛廟會的過程中,在熙攘的人群中,妻子一再叮囑俞都照看好兒子,俞都也是一再答應,可是,俞都把年僅3歲的兒子留在“套圈圈”游戲那里,自己卻去猜謎贏獎品去了,因為接連猜中,更是欲罷不能,在眾人的稱贊聲中,不自覺地表現出一股得意之情,直到妻子大喊找不到兒子時,俞都回到“套圈圈”處尋找,才發現兒子不見了。雨從天降,方才還熙熙攘攘的人群很快散去,留下近乎喪失理智的俞都和已經哭的聲嘶力竭的妻子。他們失去了唯一的兒子,妻子也因這份難以承受之痛雙目失明。
年近五十的俞都,帶著目蠱的妻子和自閉的女兒,深陷在貧困至極的生活之中。在除夕夜意外遇到灶神并得到灶神的指點和提醒之后,才幡然醒悟,意識到自己人生的接連不幸都是自己種下的果。曾經的自己,意念中有太多的惡,行為上也有諸多不妥,比如濫殺魚蝦。在此之后,俞都改號“凈義道人”,由內而外,徹底凈化和改變自己。僅僅是幾個月后,昔日同學見到他,稱他是“心貌”已經與往截然不同。再經過幾年的自修以及在鄉間行善事,俞都的聲譽與以往截然不同,緊接著,在科舉道路上也開始順利起來,中了進士,還得到當時的張居正大人器重,請到家中作為孩子的老師。
更加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在最后一集中,張居正為凈義道人引薦了一位“退休”的楊公公,原來楊公公膝下無子,收養了五六個流浪的孩子,也想要請凈義道人當老師。凈義道欣然答應,可就在見到這些孩子的第一面,他呆住了,其中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似曾相識——難道是自己丟失多年的兒子?他趕緊詢問、驗證。果然,這正是他丟失多年的小兒子。凈義道人激動不已,同時也感激上天,他認為這份“重新擁有”完全是自己改過自新后上天的恩賜。當他把小兒子帶回家,得知這一消息的妻子,眼睛里哭出的不是淚,而是血,然后,失明多年的她再次看到了這美好的世界。
【5】
在最初看到這個故事時,我腦子里想的最多的就是:這故事是真的嗎?這里面所揭示的因果報應是真的嗎?我不由自主的告訴自己,一個不知道真假且不能證實的邏輯,我無法去相信。即使相信,也必然是半信半疑。但是現在,我的想法卻截然不同了。
我不知道是否真有俞都其人,我也不知道是否真有灶王爺其神,我更加不知道這個傳說中的故事是否是某人的杜撰,但是現在,這些已經不重要了。無論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邏輯是否成立,我都已經知道自己該怎樣去進行自己的人生了。一切的事情,其實人人心里都有一桿秤,知道怎樣是對的,怎樣是錯的,只是被欲望驅使,加上對果報的不相信或者無畏懼,為所欲為。對和錯就在那里,與因果邏輯無關。
一個好人,即使相貌丑陋,也讓人喜歡和心疼。一個壞人,即使再俊俏美麗,也必然讓人心生厭惡。年少時放牛的俞都,窮娃娃一個,但勤奮好學,時常躲在教室外的窗戶下偷偷聽夫子講課。彼時的俞都,是多么招人喜歡和疼愛。可是,成年后的俞都,貪念,惡意,日益膨脹,盡管人長得帥氣精神,但卻令人厭惡,不愿多看一眼。你不會覺得他帥氣,只會覺得那是一副壞人的模樣。再說幡然醒悟、暮年的俞都,又是一副慈眉善目的模樣,讓人感到親切舒服。
真假并不重要,因果邏輯是否遵循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本該做個好人——懷一顆善心,放下貪、惡等邪念,好好生活,等待屬于自己的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