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大學禁欲并且不提倡戀愛。學生宿舍門口赫然“禁止異性入內”的招牌,火眼金睛坐在那里看守的大叔、大媽,拿著手電筒在黑暗處巡邏的糾察隊,都是為阻隔男女學生、不讓他們順順當當談戀愛而設置的。殊不知,這樣一來,大學的一大用途就被廢了。
大學存在了將近一千年。大學為什么會存在,大學的用途是什么?大學提供了一個讓知識代代相傳的場所;大學也是將來雇主甄選勞動力的篩子;大學還能讓學生學會欣賞和享受人生,啟發他們的理想和創造力,并把他們培養成講人道和富有責任感的人。但大學有一項一貫重要而從未被指出的用途,那就是談戀愛。
這還得從家庭的經濟作用說起。大家成天關心經濟,想方設法搞好企業的經營,但我們身邊還有另一類極其重要的企業,卻往往被忽略了,那就是家庭。家庭過去得不到經濟學者的重視,主要原因是家庭這種企業的“產出”沒有記錄在案。
想一想家庭成員們所扮演的角色吧:性伴侶、廚師、裁縫、護士、采購員、司機、秘書、室內設計師、心理輔導員、清潔工、搬運工、水電工、形象顧問、前程顧問、公共關系助理、人力資源的創造者(母親)、保育員、教師、保安員、會計師、園丁等等。要是每個家庭都雇傭其他家庭的成員來提供這些服務,那么“記錄在案”的國民收入就會暴增!
任何人都有機會享受家庭所創造的“產出”。兩個般配的人,不分貴賤美丑,甚至不論性別異同,只要他們走到一起,幸福竟然就能無中生有!任何人,只要有幸組織一個成功的家庭,那就是值得驕傲的功績,這功績絕不比辦了一間盈利的工廠、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遜色。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不免產生疑問:既然大學生搞點科研,學著經商,為報社寫點稿子,都是受到鼓勵的事情,那談戀愛為什么偏偏就遭到刻意的打壓?大學期間談戀愛、找對象,那是為將來組織家庭積累經驗,那是人生極其重要的歷程,其社會效益不可低估。
在舊觀念中,“人才”的含義很狹窄,大學只是一條制造人才的“生產流水線”,大學生只有坐懷不亂、按部就班,始能“成才”。那些被逮到發生性行為的學生,結局就是被勒令退學。校方從來不能證明禁欲對學術有什么幫助。那些學生被開除,只是因為違反了校規,而不是因為發生了性行為。
但觀念已經改變。讀大學,已經日益成為發現自我、開發自我的過程。戀愛關鍵在于“談”,而不是要“成”。戀人們從一段戀愛中學到的相處之道,不比哪一門功課次要。讓學生們身體力行,培養健康而開明的戀愛觀,將來不知道能避免多少人間悲劇。
況且,找個好對象很難,最難就是要作長期的打算,要尋求“長期內帶來的總收益最大”的伴侶,要從戀人當前的蛛絲馬跡,推測他將來的所作所為。在真實世界里,搜尋和選擇配偶的難度,絕不亞于籌組一家成功企業的難度。所以,嘗試是必須的。既然大學里“潛在配偶”恰好濟濟一堂,此時不談,更待何時?
對于大學目前“禁欲”的規定,大學生應該遵守,因為壞規定也是規定。如果你準備違規,那么你就得承擔后果。但是,只要這些規定可以商榷和修改,那么我們就應該據理力爭,大膽闡明大學生談戀愛的好處。當然,社會上絕不可能對這個問題眾口一詞。所以,上策是讓各大學自行定奪,讓學生和父母多一點選擇。
大學和學生之間,畢竟是一種“教育服務的買賣合約關系”,雙方本來就可以協商“你情我愿”的條款。某所大學決定嚴禁學生戀愛?那是可以的,只要學生買賬就行。那跟有些餐廳規定客人必須穿西裝才能進去、唱片公司規定女歌星不準生小孩是一樣的道理。
問題在于,學生現在別無選擇。讀大學曾經是特權,大學費用幾乎全部由國家負擔。既然國家“請”你讀大學,你就得守“東主”的規矩。不管何故,只要國家規定了大學生不能談戀愛、同居、結婚和生育,那你就得遵守。這畢竟是一種合約,盡管這是“獨此一家”的合約。
然而,今天,大學生已經逐漸從“受惠者”轉變為“消費者”,而大學也逐漸從“施與人”轉變為“服務商”。當將來中國的民營大學或股份制大學興起,那么這種關系就會更加明確。到時候,“教育買賣合約”的選擇就必定更加豐富。但不用等將來,辦學者現在就可以思考:談戀愛是不是大學的用途之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轉載于薛兆豐個人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