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么過去吧

和密友相聚,高中大學一路走來,而小城又太小,彼此的圈子重疊最后竟然能把大半個學生生涯相互匯合,最后成了清晰的成長足跡。

而女生們在一起,又是自小的密友,又恰逢人生的轉折期,多時不見自然少不了八卦一番誰誰誰畢業后去了哪兒。

談著談著,氛圍就有點不對了,回想高中的那些年,那時我們笑過哭過鬧過,但最后的結局,依然是錯過。

而有一種錯過,甚至,從未開始。

局外的人總是會講局外的故事。

回想起我的高中,有一個苛刻嚴厲的打擊早戀現象的班主任,其著名口頭禪是,“要么你倆分了,要么我從五樓跳下去,我從五樓跳下去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須是你倆分了”。在這樣的高壓下,又有學業的壓力在前,一群乖孩子自然不會造次。

但是,那是最是懵懂最是青澀的十五六歲啊,有些萌芽,豈是能壓住的。

那時班里出了太多謠言,班主任雖然一再強調,“這種事兒傳著玩兒的,最后都變成了真的”,可是法不責眾,面對一個全班每個人都有緋聞對象的氛圍,班主任也只能任由大家起哄鬧著玩兒了。

但除了一對,班主任認為,所有的傳言都是鬧著玩的,唯有他們倆,是真的。

而故事的主角由此引出,你好L君,你好S姑娘。

很多年后S姑娘跟我講,那時自己還是個乖乖的孩子,一門心思想著學習,整天擔心自己考不上大學,哪有心情去談戀愛啊。

很多年后L君告訴我,那時懵懂,很多事,由不得自己多想。

但有些事,不管你想還是不想,不管環境是否高壓,它就在那里。

比如感情。

高考結束后的那個夏,L君終于明了了自己的心意,他寫了一封信給她。

那是一封長長的告別信。

是的,告別信。

L君的本意是告別。

彼時天南海北,他對異地戀沒有信心,他對曾經動心過的那個女孩,對他的青春,揮手做了告別。

S姑娘默默的說,以后再說吧。

L君無欲無求,就此和這段沒來得及開始的感情說了再見。

至此,再無下文。

而那封信,S姑娘在接下來的很多年里,看了很多遍。

初到一個城市,L君很忙。

他身邊出現了一個姑娘,姑娘對他很好,給他帶飯,開導他。獨居他鄉年輕的他很容易被感動了,后來,她成了他的女朋友。

得知他有女友的時候,S姑娘腦子轟的一聲,再也不能維持下去,打電話去問他。

他們說了什么我不知道。

我只記得,凌晨十二點的夜,電話那頭的他一個人在低聲哭泣,電話這頭的我感到深深的無力。

后來L君問我,“你信命么?”

我說,“不信。”

他說,“我開始信命了,只因為高考后發生的很多事情,都是人力所不能掌控的?!?/p>

當年因為理性而不忍開始異地戀,后來經歷了那么多誤解的他,又怎會輕易開始?

就這樣過去吧。

可是S姑娘在等啊,她很想知道,當年他是什么意思,他欠她一個解釋啊。

L君后來單身了四年。

S姑娘有段短暫的戀愛,無疾而終。

也許因緣巧合,也許還有機會能在一起。

但S姑娘最終見到的,是L君秀恩愛的朋友圈。

她的頭再次轟的一聲,一如當年。

感情的關系里,你永遠都不能評價誰對誰錯。

你永遠都不知道青春里,有過多少錯過,有過多少誤解。

S姑娘不知道L君的那封信的主題是告別。

而L君也不知道,S姑娘的意思不是拒絕,她的意思是,以后相處著看看吧。

后來我跟S姑娘說,如果那年我十八歲,遇見那封信,我不知道我怎樣。但是,二十三歲的我一定會大膽的去問個緣由。

可惜,我們那年只有十八歲,可惜,我不是S姑娘。

如今我才明白,在一段感情里,最重要的是時間,而不是人。

時間和契機,比人本身更重要。

(本文首發豆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楓海閱讀 4,182評論 4 4
  • 在移動端判斷滑動方向 再我們組內看博客的時候,不小心看到了這么一個相關的標題,一看原來是個草稿,所以自己就利用該標...
    小a草閱讀 798評論 0 2
  • 和“佛系”一樣,最近“儀式感”這個詞似乎也有越炒越熱。 作為不在戀愛狀態的我,對這個詞似乎無感,日子日復一日平淡又...
    赫虹閱讀 947評論 0 0
  • 抬頭,微笑。 風擁了我的身。 葉吻了我的唇。
    摩風閱讀 209評論 0 0
  • 冒泡排序,每次比較兩個相鄰的元素, 如果他們的順序錯誤就把他們交換位置,核心是 冒泡。把數組中最大的那個往上冒,冒...
    Lemon_Home閱讀 318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