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密友相聚,高中大學一路走來,而小城又太小,彼此的圈子重疊最后竟然能把大半個學生生涯相互匯合,最后成了清晰的成長足跡。
而女生們在一起,又是自小的密友,又恰逢人生的轉折期,多時不見自然少不了八卦一番誰誰誰畢業后去了哪兒。
談著談著,氛圍就有點不對了,回想高中的那些年,那時我們笑過哭過鬧過,但最后的結局,依然是錯過。
而有一種錯過,甚至,從未開始。
一
局外的人總是會講局外的故事。
回想起我的高中,有一個苛刻嚴厲的打擊早戀現象的班主任,其著名口頭禪是,“要么你倆分了,要么我從五樓跳下去,我從五樓跳下去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須是你倆分了”。在這樣的高壓下,又有學業的壓力在前,一群乖孩子自然不會造次。
但是,那是最是懵懂最是青澀的十五六歲啊,有些萌芽,豈是能壓住的。
那時班里出了太多謠言,班主任雖然一再強調,“這種事兒傳著玩兒的,最后都變成了真的”,可是法不責眾,面對一個全班每個人都有緋聞對象的氛圍,班主任也只能任由大家起哄鬧著玩兒了。
但除了一對,班主任認為,所有的傳言都是鬧著玩的,唯有他們倆,是真的。
而故事的主角由此引出,你好L君,你好S姑娘。
二
很多年后S姑娘跟我講,那時自己還是個乖乖的孩子,一門心思想著學習,整天擔心自己考不上大學,哪有心情去談戀愛啊。
很多年后L君告訴我,那時懵懂,很多事,由不得自己多想。
但有些事,不管你想還是不想,不管環境是否高壓,它就在那里。
比如感情。
三
高考結束后的那個夏,L君終于明了了自己的心意,他寫了一封信給她。
那是一封長長的告別信。
是的,告別信。
L君的本意是告別。
彼時天南海北,他對異地戀沒有信心,他對曾經動心過的那個女孩,對他的青春,揮手做了告別。
S姑娘默默的說,以后再說吧。
L君無欲無求,就此和這段沒來得及開始的感情說了再見。
至此,再無下文。
而那封信,S姑娘在接下來的很多年里,看了很多遍。
四
初到一個城市,L君很忙。
他身邊出現了一個姑娘,姑娘對他很好,給他帶飯,開導他。獨居他鄉年輕的他很容易被感動了,后來,她成了他的女朋友。
得知他有女友的時候,S姑娘腦子轟的一聲,再也不能維持下去,打電話去問他。
他們說了什么我不知道。
我只記得,凌晨十二點的夜,電話那頭的他一個人在低聲哭泣,電話這頭的我感到深深的無力。
五
后來L君問我,“你信命么?”
我說,“不信。”
他說,“我開始信命了,只因為高考后發生的很多事情,都是人力所不能掌控的?!?/p>
當年因為理性而不忍開始異地戀,后來經歷了那么多誤解的他,又怎會輕易開始?
就這樣過去吧。
可是S姑娘在等啊,她很想知道,當年他是什么意思,他欠她一個解釋啊。
六
L君后來單身了四年。
S姑娘有段短暫的戀愛,無疾而終。
也許因緣巧合,也許還有機會能在一起。
但S姑娘最終見到的,是L君秀恩愛的朋友圈。
她的頭再次轟的一聲,一如當年。
七
感情的關系里,你永遠都不能評價誰對誰錯。
你永遠都不知道青春里,有過多少錯過,有過多少誤解。
S姑娘不知道L君的那封信的主題是告別。
而L君也不知道,S姑娘的意思不是拒絕,她的意思是,以后相處著看看吧。
八
后來我跟S姑娘說,如果那年我十八歲,遇見那封信,我不知道我怎樣。但是,二十三歲的我一定會大膽的去問個緣由。
可惜,我們那年只有十八歲,可惜,我不是S姑娘。
如今我才明白,在一段感情里,最重要的是時間,而不是人。
時間和契機,比人本身更重要。
(本文首發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