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佛系”一樣,最近“儀式感”這個詞似乎也有越炒越熱。
作為不在戀愛狀態的我,對這個詞似乎無感,日子日復一日平淡又有條不紊的過,我需要什么儀式感來感受生活的意義嗎?
不需要,該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我是白天街上匆匆來去的行人一個,我是晚上住宅樓里洗漱弄孩子的凡人一名,我的生活雖然沒甚五彩繽紛或波瀾壯闊的大意義,卻也每天自我感覺匆忙也充實,沒那么碌碌無為,需要弄個形式來自己騙騙自己。
社會上大部分的人有多忙,看看電視劇里各種辦公機器響、周身不得閑,看看各種商務會議、各種報告要寫,看看見領導前抓緊時間想要答什么、要說什么,再看看忙得腳不沾地的家庭主婦,誰那么閑著拍蒼蠅般要啥儀式感(拍蒼蠅的手不要停下拍我)。
既然應運而生了這個詞,我不用閉著眼睛都感覺了一下,哪些人需要儀式感過人生,
大約有以下幾類人群,歡迎補充:
戀愛中的女人
婚姻中各種紀念日的女人
求婚的男人(其實也只是迫于要娶的女人需要,還是女人)
為孩子鼓勁或記錄生活的母親(女人)
需要提振自己去象模象樣投入一件事的人(屌絲或女人)
古今喝茶沐浴焚香拽文的規矩人(女人氣的……男人?比如魏晉?)
這個詞為什么現在會興起?
生活條件好了,物質生活豐富了,人們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追求精神滿足上了,這是物質到精神的轉變,通俗的說,只能說明,你有錢了,不再愁溫飽,就來愁這個了,人腦子里總不會空的,沒的愁這樣,就來愁那樣——拍蒼蠅,無聊了;
也就是說,為平淡的生活找點勁兒。
回看上面的幾類人群:
1.戀愛中的女人需要儀式感,相識的每一天都是紀念日,每一天微信截圖都是滿滿回憶。
如果最終修成正果了,會發現男人在婚前那么配合你的儀式感,婚后就是吃飯看手機打游戲呢;
如果沒有修成正果,這些個儀式,這些個微信截圖,這些個儀式中的禮物,這些個曾經鄭重其事的美好,就會在以后夜夜噬咬你的心。
2.婚姻中各種紀念日的女人,需要儀式感來求證男人是不是還愛自己,一如往昔。
而了解老婆看重儀式感的好男人,會準備好鮮花禮物來迎合老婆完成任務;
一般的男人,好吧回家和老婆一起外出吃個飯,好歹獻個殷勤贊個美,這一關就算過了;
不好的男人,工作忙,加班,都娶回家了,都柴米油鹽了,還以為談戀愛呢?!
儀式感和忙碌沒有對立的關系,就看你有沒有心,愿不愿意陪玩。
3.求婚的男人,為了娶到女人,不管是不是心儀的女人,還是為結婚而結婚,都好歹得有個戒指、有個浪漫的場地、有句話,單腿一跪更是誠意,實際上,戒指一出現,女人就會喜極而泣了,“這個世界有個對自己這么好的男人!噢!”。
再實際上,其實在女人單方面若已有“兩情若是長久”,一個草圈圈成指杯、一個一個罐拉環,已經足以獲得女人以身相許。
如果男人再來句“一罐配一環”,就更催淚了。
那下面,就最好通向“婚禮進行曲”了。
其實,有的時候,并不是女人自己要彩禮婚禮酒席,雙方家長需要這個儀式讓親戚們看到,瞧我兒子娶到家世、長相多好的媳婦,瞧我女兒嫁到金龜婿。
女人雖然心疼男人在這個討價還價中的拉鋸戰,但心里還是希望通過這場盛大的婚禮和大額的禮金來為娘家長臉,看到男人在這個談判中顯出想娶自己的誠意,如果不這樣,也怕嫁到男家被看成不花錢娶來的,看不起。
至于說,希望這個男人幾乎視為女方娘家“賣女兒”過程中更愛自己?
不會,不但不會,原本的愛還會大打折扣,追你、談戀愛不容易,娶你還這么折騰,還這么折騰自己的爸媽。
其實如果撇開所有的風俗儀式,男人只愿意,給你個戒指就算儀式,把你撲倒就是目的。
然而,這些在中國自古就有這儀式,怪不得誰,你得按規矩來。
中國自古就是在這片講究儀式的土地上繁衍,祭天、出戰、春耕、開筆、結婚、祝壽……
除了這些自古就有、千年流傳的既有儀式,現在我們女人想要的儀式,是戀愛婚姻中的各種紀念。
其實,就是男人的各種表現,你要表現得鄭重其事、你要表現得浪漫旖旎,這就是女人要的儀式感。
然而,我要說然而,你想要的“儀式感”,男人們,除非有的直男可能還不會,稍有點人生經驗的,會心照不宣,對于他們來說,他們的男人字典里對這個詞有另一個詞代替,直說吧,你們要的儀式感,他們用起來,就是——“套路”,? “從來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他們不但會靈活使用,用于泡妞,用于哄老婆,還會推陳出新。一收一放間,都是套路,一張一弛間,百試百靈,蘿莉御姐通吃。
比如:
《人民的名義》里面祁同偉,原本拒絕了大他十歲的梁璐,卻因為被分配到山溝溝,現實所逼又掉頭把梁璐當作一生的進步事業來追求,軟磨硬泡,一次次送玫瑰都被扔進垃圾筒。
于是他制造儀式感,讓全校師生都看到他的儀式:他別出心裁,從山里采來一車野花,拉到學校操場,擺成心字形,他站在心的中央,對著梁璐所在大樓,在全校師生前一跪,這樣的儀式,身份再高、心腸再硬的女人都會被打動,而這,只是祁同偉的套路。
比如:
我的一個朋友,和一個小男人熱戀,這小男人小她10歲,每次過來見她都把她哄得甜甜蜜蜜,讓她覺得對未來充滿希望,她送他衣服,送她手表,借錢給他周轉,然后幾乎每次都向我朋友提出做生意需要用錢,然后回去后,說生意忙,沒空和她說話,又時不時發幾個自拍西裝革履圖給她,看她被我們按住沒有預期的反應后,又讓她去買兩人對戒。
這樣的儀式感弄得我這個朋友每次見面又分離后又甜蜜又焦慮,我們都明確告訴她這是套路,可是她仍然希冀這個男人有真情的成分在。
比如(然而):
動物世界里,當公猩猩對母
猩猩心生愛意時,公猩猩會在母猩猩面前放幾個它采摘的新鮮水果,或許這就是動物界儀式感。
在講求精神生活的時代,儀式感確有它存在和興起的價值。有人覺得生活需要儀式感,儀式感讓生活更有意義,有人覺得不需要儀式感,如我。
那么,你是需要儀式感的人嗎?